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序言:

墨子學說的核心重點,就是在懷疑那些諸侯貴族相互攻伐,究竟對於全人類有什麼必要性。所以他

提倡兼愛,提倡非攻,這都是基於全人類利益的考量。如果墨子活在今天,我相信他一定也會是一位堅定的人道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比瑞典環保小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那種)

但墨子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評,特別是儒家。他們認為墨子每天都在關心全人類,這實在太不切實際了。一個人至少應該從自己的家人開始關心,而不是不分親疏遠近的愛所有人。這個說法,聽起來是不是也有些道理?

可是如果按照這個說法,又可能無法避免人與人的紛爭。因為人既然都比較愛自己人,自然而然就會私心。有私心就可能有衝突,最後可能就引發鬥爭。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問題的核心在於:

1 應該贊成墨子的學說嗎?

2 儒家的批評是否具有一定道理?

每一種理論都可能會被人批評。稍微想想,為什麼我們總是說「沒有一種學派是十全十美的」要是全世界的人都接受墨子的兼愛學說,這真的不會是個好世界嗎?筆者覺得也很不錯呢!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接受儒家愛有階級之分的說法,那麼當你不被愛之時,你也能理解,這只是因為你在他心中並不是那麼重要。可是這卻是在所有人都接受某種學說的前提下假想的;也就是說,這些學說被認為不是「十全十美」,是因為會有人不接受。所以當我們認為一個學說不完美時,其實是因為有我們這些批評這個學說的人的存在,才令這個學說變得不完美,按照這個邏輯去理解的話,似乎陷入了某種理論漩渦。有些學說真的是違揹人性,才會被大眾否決。但墨子學說中的人性,定義卻又是什麼呢?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儒家的思想有他的道理存在,當然墨家的也是。那麼當雙方都有理的時候互相辯論,是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呢?再加上中華文化受儒家思想太深,也許評起理來會有些偏頗。儒者會批評墨者,也許只是因為理念不同吧。在一個稱為道理(人性)的平臺上,他們各據一方,然後互相質問。也許在這個平臺之下,還有一個稱為荒唐(非人性)的平臺,而他們也各有一部份在那裡(筆者只是覺得應該沒有哪種想法會是完全地站在道理的平臺上,但這又演變成上面筆者所說的漩渦陷阱了)。而他們互相抨擊的,卻是對方處於道理平臺上的部分。那麼如此的抨擊真的有道理可言嗎?

人文科學的不確定性,讓問題充滿了疑惑!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人文科學就是這樣,很難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可這也是人文科學比較實用的地方,因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本來就很難用一個絕對的標準來判斷。

筆者在中學階段最常會有一種感覺,覺得什麼都有道理,但是也什麼都沒道理。這其實是學習人文科學必經的過程。可是隨著知識的增長,與自身經驗的累積,慢慢就會發現有些說法自己不能接受、有些說法在知識上站不住腳。這個時候慢慢就會有一個方向,雖然不見得正確,但至少學習此時會變得比較有意義。

所以最重要的,是對於自己的人生與知識要抱持嚴肅的態度!若是稍稍有點偏差,譬如把學習知識當成增強自己才藝,或是考試高分的工具,結果就很難避免前述無所不可的想法。聽起來雖然很老掉牙,但事實就是這樣。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每個人在我們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當然無法以相同的心態面對每一個人。雖然對於生活週遭的每個人都應該給予尊重,不過,如同"兼愛"的說法實在是太苛求了!

墨家的學說在某些角度的確有些「苛求」。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有很多中國人也覺得難以接受。因為原始的佛教也是不講家庭關係的。「尊重」跟兼愛的不同,這也很有意義。因為我們現在說尊重生命,是因為我們認知到所有人最終都必須以自身為目的,而不是別人的工具。

可是兼愛卻不是出於這個想法,它比較有功利性。墨子就說:「因為要別人愛自己的家人,所以要愛別人的家人。」這就好像把愛別人當成一種手段一樣但是很顯然,我們強調尊重別人時,並不是為了某種目的。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就好像莊子說過的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喜歡去海邊,很多海鳥都跟他玩在一起。可是有一天,有人告訴他海鳥肉很好吃,他心裡有了這個想法。等到第二天他去海邊時,再也沒有任何海鳥願意親近牠了。是不是感覺很惆悵?人與人的關係亦如此,一但有一點點的機心,一切的善意都可能因此變質。

我曾一度懷疑墨子為什麼要把他的學說講得比較簡單和功利,恐怕也是怕人家質疑他理想難以實踐。

墨子與孔子的說法當然都很有道理,否則不會在當時吸引那麼多人的支持。但是這不代表我們不能有﹝理性﹞判斷。至少對筆者而言,我覺得墨子對於人性的複雜沒有儒家那麼關注。這有點像現在的環保人士,他們致力於對抗所謂最大的災難或是罪惡,可是卻可能忽略了許多隱藏在善意、溫情乃至倫理之中的問題,就一般人而言,這些恐怕更會造成人生的困擾。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墨子曾說過: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之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之所自起?起不相愛。」

中國受儒家影響比較深,所以對於墨家的學說接受程度較低。筆者認為【愛】其實必須從家中開始。因為一個人愛的能力,通常都是從家中養成。正是有家人之間親密的接觸、彼此的關懷,才會使人慢慢了解愛、學習愛,然後進而有愛別人的可能。如果否定了家人之間的親情,反而不可能有兼愛的精神。

不過墨子所說的兼愛,其實在相當程度上只是針對春秋戰國時代忠君愛國的思想,並沒有像基督教說博愛時,那樣強調人與人的平等。所以換句話說,兼愛比較像是一種口號,墨子到底有沒有否定家人之間的親情,其實很難說。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因為墨子曾經也反駁那些人無兼愛會不孝的說法。他的理由是:一個愛自己親人的人,一定會希望別人也愛他的親人。可是如果你不去愛別人的親人,別人怎麼會來愛你的親人呢?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夠愛別人的親人,別人也會來愛你的親人。因此兼愛的說法與孝並沒有衝突。

想法太天真,過於理想化

如果站在春秋戰國時代的角度去看待墨子兼愛和非攻的說法的話,結論又會有所不同。因為筆者認為既然所有人共同生在這個世界上,那又何必要成天打來打去的呢?這樣也只會造成大家的傷害而已,所以大家互相愛別人,不要存有任何私心,不要只愛自己的親人或好友,其實不只做到了兼愛,也等於要做到非攻了。因為愛別人,就不會想去打別人,也就不會有戰爭以及各種權力上的鬥爭,這樣不就有一個非常和平、大家都很開心的世界啦?(墨家的想法是不是很天真?)

雖然從某些角度出發,我個人是贊成墨子的說法,但是儒家的那些批評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要大家兼愛,的確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估計誰也沒有把握能做到。因為只要是人,就必有貪念,一定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之後是親人、好友等等,根本就沒有機會輪到那些跟自己無關的人,所以如果真的實行起來,即使會產生各種鬥爭,也一定會是絕大多數的人認同儒家。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結語

墨子的學說是一個高貴的理想,可是在達到這個理想之間,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就像上述所說,要愛那些不相干的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我們雖然每天常常會談到「人類」,可是實際上我們很少真正認識到人類的價值。

我們通常可以瞭解一個有錢人的價值、一個美女帥哥的價值、一個老師的價值、甚至是一個政客的價值。可是當一個人既不是老師、也不是政客、更不是我們的親人時,我們通常就不知道他有什麼價值。

但是一個悲天憫人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他時時刻刻都感覺到有人在受苦,時時刻刻都覺得所有的人與他相關、時時刻刻都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像范仲淹、耶穌或是佛祖大概就是這樣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能夠這樣,那就世界和平了!

但問題是要做到這樣,不能只依靠宗教或是什麼心靈團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要學習知識,學習歷史,才能將我們小小的善意,化為長久的力量!


參考史料:

《墨子·兼愛》《漢書·藝文志》 《墨子·非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