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廢話”,其實很幸福

歐陽修曾經寫過“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名句,在我看來,志向、興趣愛好、三觀不同的人,很難有共同的話題而現在都9012年了,能夠與自己真心相處的人應該都屈指可數吧,不知道你口中的那些“廢話”,現在能有幾個人在你旁邊傾聽。

和母親關係很好的大叔,在一次家庭聚會閒聊中,他也嘮起了自己的家常。

大叔是一個結婚二十多年的人,在談起他老婆的時候,眼角間總會洋溢的笑容。大叔說他的老婆特別話嘮,只要他待在家裡,就很難有清閒的時光。

週末休息,難得不用上班,他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他老婆吐槽他不幫忙乾乾家務;他坐客廳看書,老婆又在廚房裡邊擇菜邊和他說鄰里間的八卦;他準備睡覺,老婆又靠在他的旁邊嘮叨著兒子的學習和生活。

大叔說他不怕老婆嘮叨,怕的是大多數能夠三言兩語說完的事,他老婆總能用搬出更多的的廢話,跟女人講道理她會聽嗎?往往是不會的。一次大叔跟他的老婆談到這個問題,兩人吵了一架,他的老婆跟他說:“行,嫌我嘮叨是吧,今兒個起我不說了,我等著你來求我”,大叔以為她在賭氣,心想過幾天她肯定又會繼續嘮叨的。

然而過了幾天,他老婆除了平時的說話,真的一句廢話都不跟他說,剛開始大叔挺開心的,終於不用聽這嘮叨聲了,可時間一長,就總覺得心裡硌得慌。

我問他是不是不習慣,大叔說:“是挺不習慣的,平時下班回來,累了一天,聽聽她的嘮叨也能放鬆下來,也能瞭解到一些瑣事,我們又不是聖人,聽聽這些也給生活增添一些趣味。”

很喜歡劉同寫的這樣一句話:舒服的感情是你聊起任何話題,對方都聊得下去,不是因為對方見多識廣,而是對方極其感興趣。瞭解的,對方會說你不知道的部分。不瞭解的,對方會問你知道的部分。聽過的,對方懂得分享感受,沒聽過的,對方的好奇也讓你充滿言說欲。最好的相處,是懂得你進我退和你退我進。

嘮叨其實是一種愛的表現,能說廢話也是一種快樂,幸福的事情,也莫過於如此。

當我們慢慢長大,就會發現,說話漸漸變難,而能夠說“廢話”,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大學一個玩的很好的朋友,因為工作壓力的原因,大半夜叫我起來陪他去吃宵夜。他問我:“你覺得,我們什麼時候才是最舒服的?”

我想了想,回答他:“像現在這樣,吃著宵夜,喝點小酒,還能聽你說一些廢話,大概就是最舒服的時候了”。

總說人越長大越孤單,小的時候不信,長大後經歷了才不得不信。越是孤單,越是沉默,越是沉默,就越會覺得,其實身邊有個能夠聽你說廢話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們總是會懷念小時候,男孩子打彈珠能夠玩一天,女孩子過家家也能玩一天,而大人們,匆匆填了填肚子,日復一日的工作著,也只有回家的時候,能夠看一眼或圓或缺的月亮。

而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事情給我們的壓力總是接踵而至。無論是學習、工作、生活、感情等等,它告訴我們要努力,要成功才能換來更好的,也因為這些,往往壓的我們喘不過氣來。

人的一生,也總要給自己留個喘口氣的地方,你會希望能夠有人聽你說說廢話,聊著無關緊要但自己能夠開心的話題,這大概是最舒服的時候吧。

長大了,也懂事了,明白了很多事,也懂得了很多不是。

我們不再是愛哭鬧的小孩子,有什麼事都會跟父母說,越來越多的事,我們選擇了放在心裡。

相信你會經常遇到這件事:自己只要不跟人聯繫,手機一天都會是安靜的。偶爾會看到那幾個活躍的人發發朋友圈,而自己和列表裡大多數的好友一樣,只要不說話,彷彿銷聲匿跡了一般。

除了過年收到的群發祝福,也只有在搶火車票、朋友圈第一條點贊謝謝時才會覺得原來這些人都在。

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感同身受,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話而已,我們不必對所有人敞開心扉,只是希望有那麼幾個人,親人或朋友或愛人,能夠聽聽你的“廢話”。

那個人能夠讓你在前進的道路上喘口氣,能夠在你下班回家時遞上一杯熱茶,能夠讓你放鬆下來。

其實能說“廢話”,是一件幸福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