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我煩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達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如何讓我煩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達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閆明:TMCC國際認證高級管理教練導師、清華、人大、北大EMBA特聘客座教授、新加坡博維管理諮詢首席管理導師

全球疫情的爆發,中國各行各業除了醫務人員奮鬥在抗疫一線與少數復工人員,絕大多數人都在家中抗擊病毒,雖然不上班,但孩子‘停課不停學’網課的困擾、各種車貸、房貸、信用卡等還貸的生活壓力,人的身體雖然沒有工作,但大多數人的心啊,從來沒有一刻安靜過、休息過,被各種負面情緒所困擾,比如:焦慮不安、憤怒、失眠、抑鬱等負面情緒。

一、逆境修心

一個人能夠在逆境中“安心”,這份安心不是消極的,而是一種積極的體現。當然一個人能不能“安心”,其中雖然有一些性格的因素,但更多的來源於“看破”,而不是消極的“看開”或“暫忘”,甚至是破罐破摔的“無所謂”。看破是一種“世事洞明、博大胸懷、人情練達”的明悟,

是對人情世故變化規律的明瞭,是對人生和社會的通透理解與闊達。

如何讓我煩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達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二、靜以修身

‘靜’是一種釋放打開心結解脫內心的障礙與束縛,,獲得一顆自由自在的心靈。有的人身體是不自由的,但他的‘心’是自由的;有的人身體是自由的,但他的‘心’是不自由的;你的身體被困你會失去某種行為的能力,你的內心被環境所困、被情所困,被眼前的苦難所困,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客觀事物的基本判斷能力。

我們的痛苦煩惱似乎永遠也沒有盡頭,一下成功,一下失敗,時而悲傷,時而喜悅;在生活裡我們東突西撞,愈陷愈深,找不到一條出路。而老子告訴我們,道就是道,不生不滅,慾望太多的人就無法看透迷茫的前途,而平心靜氣著,卻能夠靈敏活潑地勇往直前,這才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性。

懂得安靜,才能與世界產生共鳴。

如何讓我煩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達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三、不欲以靜。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道德經 . 第三十七章》

人類綿延不絕、可以說慾望是生命的動力。這裡的‘不欲’是指人不要有多餘的慾望,否則多餘的慾望將消耗掉你剩餘的人生,專心致志的做好本職的工作,你的生活與事業自然會得到安定與發展。

人的慾望太多,一旦得不到,就會產生挫敗感,進而影響人情緒的波動。所以自我情緒管理的源頭是‘不欲’,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取,‘無求’之人才能遇事寵辱不驚、從容淡定。無慾則靜。付出不圖回報,但必有回報,只要你持續不斷的付出,必定有著更大的驚喜在等著您。

生活中大多數的不和諧,都不過是因為我們的各種慾望在打架,讓自己靜下來才能慢慢平復這種糾結,它讓各自為政的慾望聯合起來,最終,一次只追求一個目標,就像一根線一樣,當各股凝聚到一點時,要穿過小小的針眼也就輕而易舉。

人的心理需求平衡,慾望過多則心煩意亂,如果一點上進心都沒有則缺少動力,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你的心,不要讓多餘的不著邊際的欲心雜念擾亂你生命的腳步。

如何讓我煩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達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四、修己安人

“修己”即修煉自己,讓自己安下心來做事。“安心”是人生中一份非常大的福報,在孔子《論語.公治長》中有一段對“聖人之志”的描述,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聖人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聖人的志向不過如此,更何況常人那。所以,我講一個人能“安下心來做一件事情”是人生中一份大的福報,同時也是一種胸懷與自信。

“安人”:即影響他人的源頭是“修己”(即安己),你對待人或事物的反應及修養,自然而然會影響他人。

如何讓我煩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達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五、無患無憂。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

一個人只所以患得患失、整日憂慮重重,是因為總惦記著自身的榮辱得失,如果把這一切都拋開,還有什麼能擋住你的快樂哪?這是一種看破人世後的寧靜。月的陰晴圓缺是客觀規律,是自然發生的轉變。人的悲歡離合,順逆窮通如同皓月圓缺一樣,也是自然的。要是能洞悉這樣的變化,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份超然,就是豁達的真正原因。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道德經》

注:天地的自然現象尚不能持久,何況人呢?

老子的這句話應該是針對那些杞人憂天的人說的,他們總是感嘆活得太累,殊不知這都是自己造成的,每天胡思亂想,為以後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操心,能不累嗎?

過去的早已過去,未來的又遙不可及,所以生活不在別處,就在當下,一旦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苦苦追求的,就是珍惜現在所有的生活。我們所能做的。無論清閒還是忙碌,無論富貴還是貧窮,只要用心。你就能生活的無比快樂。


在生活中,人們也往往喜歡去追尋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為此忽視了周圍的一切,結果,失去了此刻,就沒有下一刻,不珍惜現在也就無法擁有未來

如何讓我煩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達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六、一次一事

前幾天,和一個北京的朋友在一起喝茶,他就問我,閆老師現在的科技這麼發達,為什麼有些工藝的水平還趕不上古人,他舉了個例子:比如魯班做出來的東西,現在很多人都做不出來。我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魯班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之中(與現在相比),而越封閉的環境越穩定,所以魯班可以做一輩子木匠,並不斷專研提升(也與個人性格、綜合素養有關),而現在社會人是比以前懂得多了,但受到的干擾也大,不要說一輩子做一件事,就是一年能沉下心了只做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人的心不定,做事情行為上就會變得機械,更容易忙中出錯。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行者問一個老和尚,你在得道之前是做什麼的?老和尚說:“我在得道之前,主要做三件事:砍柴、挑水和做飯。”行者接著問道:“那你得道之後又是做什麼的?”老和尚說:“得道之後,我做的事情依然是三件事情:砍柴、挑水和做飯,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我在得道之前,砍柴的時候經常想著挑水的事情,挑水的時候經常想著做飯的事情,而我得道之後,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做飯就是做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下事為無上,當下人為無上人,當下法為無上法,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把我們當下的事情好其實就是高效的。從我們工作的角度看,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看似慢其實是快,與其你把十件事情都做到六十分,不如把一件事情做到一百分來的更有價值,而且還避免了重複返工的無謂消耗。

如何讓我煩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達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備註:

“靜”下來的五字秘訣:“靜”則慧生, “靜”是一種理性的思考和抉擇。

1、‘止’字決:

“止”者五蘊皆空,止就是內觀,停下來刪除自我的一切主觀臆斷,讓自己像一面鏡子一樣,映照一切。

2、‘定’字決:

“定”者剛毅決斷,定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重新定義之意,我們對待事情看法的影響遠遠事情本身對我們造成的傷害。

3、‘轉’字決:

“轉”者安然自若,心隨境轉則不自在,心能轉境無處不自在,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到合適的地方,轉向正能量的一面。

4、‘行’字決:

“行”者功成,知行合一方位真知,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就是對自己及他人責任擔當的具體體現。

5、‘查’字決:

“查”者無患,“查”是一種審視傾聽之意,並隨時隨地的警惕潛在的危險,做好充分的準備防患於未然。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循環罔替,要發展中看問題,時時處順。

“止”、“定”、“轉”、“行”、“查”也是一個循環,沒有事物能夠絕對的保持靜止不動,包括人的內心,唯有保持不斷的前進才能保持相對的平衡,“靜”才會在你的內心生根發芽。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道法自然,互融互通、變化無窮,妙不可言。”(本文為閆明老師原創,請勿侵權。)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