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為何當時儒墨成為顯學?

朱八戒CC


其一,溯其源流,尋找儒默成為顯學的發端。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了諸子百家的來歷,我認為很有道理,儒家出於司徒之官,掌管戶籍,授田,教化的。孔子就做過大司徒,執掌過相事。道家出於史官,掌管書籍,檔案的,老子就是圖書館館長。墨家出於青廟之守,職責是守衛宗廟的。墨子是宋國的大夫,估計做過這一類的官員。縱橫家來自於外交使節之臣,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陰陽家來自於掌管曆法的官員。

春秋前期,學校都是官府辦的,老師也大多來自官員,後來,社會動盪不安,這些官府要員要麼歸隱田園,要麼國家破亡,便紛紛著述立說,開館授徒。其中司徒之官,多有文學之士,歷來是國家的核心部門。對於一個人立身行事,岀仕做官,建立功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看看現在報考公務員的熱度不減,你就明白了。墨家執掌守衛宗廟,中間有很多人具有工匠的技藝,你看,現在學技術的,大有人在,保家衛國,也迎合了下層人民的需要。儒家,暗指理想,誰不想成為陽春白雪。墨家代表下里巴人,很接地氣。

其二,兩家都有硬核,自有思想體系,是成為顯學的主要原因。

儒家影響到今天,澤被後人,絕非等閒之流。看看莊子對其學說內容的評價,就知道,儒家有多硬核。莊子評論,《詩》以道志,詩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書》以道事,明白歷史,能通達事理,《禮》以道行,行為規範,能指導我們的行動,《樂》以道和,音樂能調節精神,使我們心神和暢。《易》以道陰陽,指導我們趨吉避凶,靈活應對外物的變化。《春秋》以道名分,每個人,每個團體,每個機關,都有自己不同的責任,人人都盡責,這個社會不就健康發展了嗎?這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義。孔子的教學內容,即使在今天,還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他提出了做人應有孝,慈,勇,樸,敏,毅,勇,寬,惠,信等精神品格,提出了以仁政治國的政治理想,都是很有價值的。

墨子原來師從儒家,後來發現儒家的厚葬,繁瑣的禮儀等弊端,遂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的思想體系,創建了儒家。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非攻,兼愛,節儉了。墨家有一套嚴明的制度,有摩肩接踵的犧牲精神,救人於危難的俠義精神。墨子行十日十夜至於郢,與魯班對決,說服楚王,停止攻宋,就是著名的佳話。據說,墨家鉅子在秦國犯了法,秦王知道他是鉅子唯一的兒子,便網開一面。鉅子知道後,仍隱痛大義滅親,來維護墨家的道統。

也就是說,兩家都有符合社會形勢的有深度的思想內核,兩家才脫穎而出,成為顯學。

結束語:後來,儒家被封建帝王利用,不斷誇大忠君的一面,成為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而飽受詬病,但我們可以批判繼承,吸取優秀文化,可以讓我們的心靈更柔軟,更豐盈。至於墨家,追求無差等的愛過於理想化,再說,歷代帝王又怎麼允許一個堅強有力的民間團體的存在。所以,墨家到漢代就退出歷史舞臺。不過,後來的俠客思想就是墨家殘餘的產物。


江湖夜雨92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所謂顯學,說的通俗一些,就是在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說,而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為顯學的,實則是韓非子,韓非子在《顯學》裡面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

要說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夠成為韓非子心中的顯學,主要和儒家與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維護的階級有關。儒家主要強調社會禮儀制度,在維護貴族階級的利益上比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較接地氣了,在那裡戰亂的年代,墨翟明顯是為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發聲的人。

同時,我們需要明白,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戰火紛爭的年代,如果說社會關係比較複雜,也確實複雜,但是想要簡單點,也非常簡單,我們大抵可以將人與人的關係看成是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貴族階級手中無疑捏著“壓迫”的鞭子,而“鞭子”之下,便大多都是社會底層普通百姓了。

不同陣營的人有不同需求,貴族階級的人雖然比較少,但是權利大,所以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儒家會成為顯學並不奇怪。社會底層勞動人民雖然沒什麼權利,但是人多,而且時逢亂世,戰爭不斷,底層人民發聲機會更多,所以維護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利益的墨家,會成為顯學也不奇怪。

1、儒家的特點與其成為韓非眼裡顯學的原因

在議論儒家特點以及其成為顯學原因之前,有一個點大家需要明白。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出現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因為訴求不同繼而會衍生特點各異的學說。不要脫離歷史背景對一些學說進行“道德評價”,這樣做沒有意義。許多被人們認可的主流學說,無論它們的特點是什麼樣的,最後的訴求,大抵還是會回到“國泰民安”上,只是完成這個目標的起點和立場不一樣,才導致不同特色的學說出現。

不同的立場,便意味著有不同的敵人。要理解不同立場下產生的文化,切忌脫離立場進行主觀的道德評價。脫離特定立場去理解,這種情形下了解的文化,往往不太客觀。

下面言歸正傳,儒家思想的特點比較明顯,他們是社會禮義制度的維護者,而就孔子來說,他十分強調“正名”,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孔子對社會尊卑秩序的維護。

但是孔子也強調君主要有君主的德,才能讓臣子得以臣服。也就是說,孔子對社會尊卑秩序的維護是有前提條件的。或者說得通俗些,孔子要求,為上者要有為上者應具備的才能與德行,每個人在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職,天下才能大治。很好的想法,就是有些個理想化,也容易被利用。畢竟,“以德配位”在人的私心下,屬於比較難以確保的,所以,儒家思想常常被貴族階級選擇性“利用”甚至是“改造”,以便作為限制底層社會人民的“武器”。

即便孔子維護尊卑秩序有一個類似“以德配位”的前提條件,但是,

從儒家思想的大輪廓來看,還是比較有利於貴族階級統治社會底層勞動人民。所以,儒家思想屬傾向於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存在。

而儒家思想在韓非眼裡成為顯學的原因,大抵與儒家維護貴族階級利益有關。畢竟戰國時期,貴族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是卻擁有相當大的權利、資源等,儒家思想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鞏固自己的地位,而且儒家思想教化百姓的方式並不激進,相對來說容易被百姓接受,至少比嚴刑峻法緩和許多,所以,儒家成為一時顯學,也不是不能理解。

2、墨家的特點與其成為韓給眼裡顯學的原因

墨家的特點比較明顯,墨翟本身就是匠人出生,所以他比較能夠體會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的願望。他的學說裡面,其實也有許多表達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願望,比如墨家經典的“兼愛”思想。

所謂的“兼愛”,更多是針對儒家的“愛有等差”。墨子認為,因為這種親疏關係,人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或者這樣說,按照墨子的說法,社會因為人心中的等差之愛,社會底層百姓才處於被壓迫的位置。如果人人都給予對方一樣程度的愛,那麼又何來高貴與卑賤的區分呢?墨子的想法很典型,有比較強烈之拒絕貴族“壓迫”的意味,這自然表達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底層百姓心中的願望。所以,喊出社會底層百姓願望的墨子被人們推崇,也屬合情合理。

現在來回答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就比較容易了。一來因為墨家學說所維護的階級畢竟在人數上比較佔優勢,二來,也因為戰亂年代,底層百姓有更多發聲的機會,這兩點促成了墨家學說成為顯學。

3、總結

最後,來個小小的總結,首先,儒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比較直接,因為儒家思想維護的是貴族階級,同時儒家思想幫助貴族階級教化百姓的手段並不激進,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階級中,相對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繼而成為韓非眼裡的顯學。

其次,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墨家思想主要維護的是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利益,所以獲得了數量上佔優勢的底層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戰亂年代,社會動盪,底層百姓有更多發聲機會,便促成了墨家學說成為韓非眼裡的另一顯學。



顏小二述哲文


諸子百家中,不止100家,有大概130多家,最早是韓非子說儒家與墨家是顯學,何為顯學呢,我認為顯學指的就是這個學術是提供管理的的意見和建議,而與顯學相對的就是隱學,也可以理解為玄學,就是道理和思想層面的,隱學就相當於方向。

儒家和墨家學說最為當時之人所推崇。在當時“百家爭鳴”的環境中,不僅有著“非儒即墨”的說法,更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將儒家和墨家並稱為“世之顯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

孔子學說的學派。崇尚等級制度和用三綱五常來維護統治的學說。主張“禮、樂、仁、義”,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西漢以後,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學派。所以說儒家被稱為顯學

三大哲學體系之一-墨家

“兼愛”和“非攻”確實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

當時五霸橫行,七雄爭鋒。各國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兼愛”和“非攻”其實就是當時中下層民眾的現實需求。而且墨家思想在當時被稱作顯學,這也說明了墨家學說在當時是極度受到歡迎和認可的。

無論是“兼愛”、“非攻”,還是尚賢”“節葬”“天志”“明鬼”等等其他墨家的思想主張,都是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所開的良方。這也是墨家學說得以顯赫一時的原因所在。

大家都聽說過“墨守成規”這個成語。本來是形容墨家守城之術,但此後逐步衍生出固守舊法,一成不變之意。這個成語語義的變遷也是墨家思想發展歷程的一個真實寫照。自從墨家的祖師墨翟開宗立派後,後來的墨者在思想上並未能有更大的創新。翻來覆去,還都是墨翟祖師的那一套。在時代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落伍了。

站在了儒家思想對立面的墨家,在儒家思想受到統治者的青睞之後,地位就更加受到打擊和排擠。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但是在對事物的建議和意見上,墨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墨家是從儒家分化出來,在崇尚聖賢、和平和大同方面沒有實質區別,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張兼愛、互利、節約,與儒家不同 儒家認為萬物尊卑不同,應該各安其位,各司其職

儒家接受現實。在現實中打滾。是以親親之愛。人皆有之

墨家反對現實。在現實中掙扎。是以非親之愛。人皆有之


十二十頁


韓非說,這個世上兩大顯著的學派,一個儒家學派,一個墨家學派。

事實來看,在戰國末年,儒家學派已經是非常衰微了,韓非那時距離秦始皇一統已經非常近,各國連年征戰,打得你死我活,非常殘酷,春秋時代孔子還做過官,戰國中期孟子只能四處遊說了,戰國末年儒學大師荀子教出來的不再是儒家弟子了,教出來的是韓非和李斯這樣的法家大師,相對而言儒家的那一套治國理論在戰國末年壓根就無人理睬,大行其道的是法家的變法圖強,和墨家的守城理論。

再到之後,秦始皇一直重法家,開始了焚書坑儒,進入漢朝初期,重用道家學說,直到漢武帝儒家學說才受到重視,這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的時間了!

那麼韓非說的,有錯嗎?沒錯,我們先看看儒家為什麼能成為顯學。

1、正統。

孔子是接過周公的棒,禮樂制度是周公創造的,周公在孔子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孔子自己怎麼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說我什麼都沒做(其實是有創造的),正如一句廣告詞,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孔子就說我只是周文化的搬運工。周公在商紂滅亡之後,深刻的總結了歷史,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誕生了禮樂制度。所以禮樂制度是官方認可的正統,是當時社會的普世價值,各國認可,各階層也認可。

2、儒家代表的王官貴族的利益。

儒家為誰謀?貴族階級,孔子是不關心老百姓生活如何的,仁義禮智信只對貴族要求,對民的態度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可以讓他們順著我們意思去辦,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麼辦;對民的要求是,使民以時,讓老百姓按照季節生產。有人會說,不對,孟子愛民,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愛民,愛民為了什麼?施行王道,歸根到底為了誰,還是貴族階級。

中國貴族階級的政治生態一直持續到唐朝,直到科舉制度產生,平民才能參與政治。

3、儒家的制度有人性基礎。

儒家的仁愛是親親之愛,以宗法制為基礎,人人都能接受的,以倫理為點,以點帶面,涉及到政治,孔子學生有若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什麼意思,孝,孝順,悌,尊重兄長,孝悌的人不會犯上作亂,這就是君子根本。由倫理扯到政治上去了,所以林語堂先生說,儒家倫理和政治是合一的。即便戰國末年儒家在政治上行不通了,但是在倫理上依舊流行,哪怕國家治理不僅需要變法圖強,還需要道德建設嘛,所以儒家依舊具有強悍的生命力。

那麼墨家學派呢?墨家學派風靡整個戰國時期,墨子在世時就公開叫板儒家了,在戰國中期,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指的楊朱,楊朱已經沒有作品也沒有傳記傳世,只有一些隻言片語藏在其他典籍當中,墨指的是墨子,此話何解,用現在的話來說,楊朱和墨子的學說言論就像流行歌曲一樣,風靡全球。戰國末年,韓非又說,墨家學說,已經是天王級的存在了。

墨家學派為什麼會成為天王級的存在呢?

1、墨家重利害。

墨家跟儒家不同,墨子說,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孔子呢,興天下之禮,從實際效果看,墨子重實際,而且經常批判儒家的道德是偽道德,造就了大量的偽君子。墨家遵循某些主義的時候,是會先算賬的,比如說兼愛,你對大家兼愛,大家也對你兼愛,你對大家不愛呢,大家也對你不愛,諸如此類的明細賬,算得是清清楚楚的。我覺得在那個年代,算利害比重禮儀的確來的實在。

2、學說迎合了當下時代。

我們知道墨家學說,有尚賢,兼愛,非攻,節用,節葬,非命,等篇章,我第一次接觸墨家學說時,嘴巴都張圓了,天吶,這很多都是現代概念啊,當時兩千四五年前墨家就開始主張了。尚賢,選賢任能,敢想象嗎,那個時代,所有的都是世襲,就連我們現代都還在找關係,墨家就提倡尚賢了;兼愛,沒有歧視的愛,現在美國都還歧視黑人;非攻,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諾貝爾和平獎是不是有墨子一份?為什麼這些較為現代的價值觀符合那個時代呢?墨者都是穿越的嗎?

戰國時代的知識分子(士),是一群有本事,有能力,有擔當的知識分子,但是這幫人,根本沒有上升通道,大量的士幹什麼呢,無所事事,只能當寄生蟲(食客),突然有人說,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這樣的聲音肯定大受歡迎,人才渴望流動,也有流動的能力,人才上下流動時代也需要。兼愛,什麼樣的人渴望兼愛,是王公大人嗎,不是,也是這幫底層的士(戰國時代沒有老百姓的事),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懷與關愛,恨不得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包括非攻,節用,節葬等等主張,都非常迎合了戰國知識分子的政治需求,代表了大多數知識分子的人生價值,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們對這個社會的控訴。

3、墨者身體力行的興利除害。

興利,對社會做貢獻,墨者不玩虛的,大量的手工業從業者,而且技術十分高超,搞製造就需要科學,所以墨者不僅有大量的工程師,還有大量的科學家搞科學基礎研究。《墨經》中大量記載了墨者的科學研究成果,對,點、線、圓,等下了非常精確的定義,並且能找到幾何原本的五條公理,槓桿原理,小孔成像原理等都非常精確的描述。

除害,墨者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墨子》公輸篇就記載了墨子反戰的故事,墨家還有非常系統的守城理論,記載得非常詳細,可以說明墨家確實有非常豐富的守城經驗,有部電影《墨攻》非常能夠反映墨者的守城術。

為社會興利除害,這也是為政者的需求。

綜上,儒家學說因為‘正統’,也因為君子對道德的需要,顯於世。墨家學說因為迎合知識分子,也因為統治者的需要,顯於世。


濤某說古文


春秋戰國,周王室衰微,各方諸侯勢力漸起,爭權稱霸,戰亂頻仍,民不廖勝。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諸子百家,紛起爭鳴,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評定天下的主張。然而,在百家爭鳴之初,成為顯學的並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和墨家。


孟子曾抱怨:“天下之言,不歸楊,便歸墨。”楊,即楊朱,是道家學說楊朱學派的創始人。曾有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為什麼道墨能成為當時的顯學呢?

①道家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反對戰爭。與人們當時心理需求相吻合,故支持者眾。

②墨家不僅是學術派別,更是一種紀律嚴明的軍事組織。首領稱為“矩子”,墨者“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同時,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雖戰,皆正義(起碼他們自認為是正義)。這樣就不僅能得民心,也能得各方諸侯之心(他們也認為自己打的是正義之戰)。




③儒家真正稱為顯學是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春秋戰國時期,跟諸侯霸王談“仁愛”,畢竟稍顯無力;漢初,天下已定,人民渴望休養生息,掌權者希望用“仁愛”之說穩定民心,儒家才得以稱為顯學。


墨悠然硬筆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孔子至今被尊為最偉大的教育家,在於他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推廣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

所謂開民智,教民以禮。天下人“有教無類”,儒家思想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

而墨家思想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他們都是吸收中華文化精華所昇華的思想,本身就是被人們認可的,而他們又不干涉政治,所以被各朝推崇






tian先森1985


何為顯學?

韓非子著《顯學》,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顯學,顧名思義就是在當時最受推崇,最顯耀的學說。

儒家學派思想為什麼能夠成為當時的顯學?

1.儒家學派代表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儒家學派,以“仁”為思想核心,以中庸為思想方法,重人倫、和道德修養。儒家思想迎合了統治階級維持統治秩序的需要,在社會倫理觀和修身治國等方面都提出了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主張。更難能可貴的是,儒家思想在傳承中求新,在維護綱常倫理的前提下,從歷史找寄託,從現實找支撐,目光還遙望未來,在正在消逝的貴族和方興未艾諸侯王之間,架起了和解和過渡的橋樑,受到兩根對立階層的擁護。

2.儒家學派人數眾多。孔子在政治上不得意,但是他的“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創辦私學,門人弟子眾多,號稱有三千弟子,更別說再傳弟子了,那數量是相當龐大的。而且,很多弟子都是名門之後,在政界很有影響力,以冉求、仲有最有名。

3.儒家學派人才輩出。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孔子死後,弟子各自創立學派,“儒分為八”走向衰弱。戰國中期出現一個大儒:孟子。孟子奮起,弘揚儒學,提出仁政理論體系,發展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倡導民貴君輕,強調“人性本善”。孟子因此被後儒奉為“亞聖”,振興了儒家。接下來是荀子,提出性惡論,針對自律,強調他律,主張隆禮重法,他的學生就有韓非和李斯。

可以看出:儒家學派的思想,能夠在戰國成為顯學,是因為它是發展的,是開放的,是動態的,有眾多儒家在共同努力。

墨家思想為什麼能夠成為當時的顯學?

1.墨家代表著下層貧窮貧苦人民和手工業這個階層的利益。這個階級和階層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廣大的,數量最大,基礎最牢。統治階級需要人民的擁戴,至少在名義上是需要的。特別是它還提出了“天志明鬼”思想,墨子認為“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墨子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好感。

2.墨家的思想能夠吸引大量的低層社會的窮苦百姓。他們提出“兼愛非攻”,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他們提出“尚同尚賢”,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要服從國君的管理。他們提出“節用節葬”,大禹是墨家的思想偶像,他們抨擊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的生活。

3.墨家倡導並踐行“兼相愛”“交相利”有很大表率作用。"墨子的卓越之處,就是提出將個人利益建立在整體利益之中,提出整體利益至上,也就是國家利益至上,社會利益至上。毛澤東稱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胡適說:“墨子是中國出現過的最偉大人物”,著名思想史學家蔡尚思說:“中國出了一個墨子,是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

儒家墨家在戰國時期的風光程度:

《呂氏春秋.尊師》:“孔、墨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

《莊子.天下》:“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

這些評說都出自與墨子相距不遠的名家之口,可信度極高。

後來的後來就這樣了:

墨子自稱“賤人”,所以,在統治階層中有人說墨學為“賤人之言”,荀子也墨學為“役夫之道”。墨家後來分裂了,在後來就慢慢淡化了。到了漢代,墨學已經中絕,連司馬遷都找不到墨家學派的基本情況了。

清代孫詒讓在《墨學傳授考》中說:“獷秦隱儒,墨學亦微,至西漢儒復興,而墨竟絕。”

後來,道家思想追上儒家,在文人雅士的人生格局中,進則以儒入世,退則以道出世,儒道互補,並逐漸在人們的意識中沉澱下來,成為了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傳統。


武哥說文


儒家,顧名思義,溫文儒雅。儒家代表人物可以說在我這一代人中(至少上幾代不敢確定)是最為讓人容易記住的。因為我們歷史上學習的就是主要介紹儒家創始人,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流派爭相表達自己流派的觀點!而儒家之所以能在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或許真是來自於其幾位重要代表人物所表達出的思想恰恰符合當時各國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儒家講究仁政,宣揚為君者要有愛民之心,尊崇“民為貴君為輕”的仁政思想,這即符合百姓之需要,也能讓統治者用他們的口號思想去滿足百姓需求,可謂一舉兩得。自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民心也得了,統治者也能利用其思想中宣傳的東西來滿足其統治者的需求,這就為儒家思想的發展和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強大的群眾基礎和政治基礎。同樣的,墨家追求“兼愛非攻”也是把普羅大眾的部分需求放在他們追求的內容裡面,雖說墨家思想裡面沒有更多的反映或者說支持統治者的言論,並且其思想裡面包含的對統治者統治不過多提及的言論也並沒有引起統治階層的反對,故而墨家思想的發展也沒有受到更多的阻礙。總而言之,當時的儒家和墨家都以百姓利益(封建社會時期)為中心,也推崇符合統治階級口味的想法,故而其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更小的阻礙,中庸的思想為他們各自學派的發展奠定了,政治和民眾基礎,加上學派代表人物的積極發揚,儒家墨家思想才能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學派也才能成為當時的主流學派!


花火流毒


劣幣驅逐良幣。

文儒平民的儒家和武儒平民的墨家雖然身份低下,但他們好在種群數量存在壓倒性優勢,他們的平民種群所代表的“民”已經徹底毫無懸念的擊敗了貴族種群所代表的“人”。

儒家與墨家的共同祖上應該經歷了兩次大的變故,導致他們的種群得到了更好的繁衍,從而取得了種群的數量優勢。

一次是轟轟烈烈的儒教“廢奴運動”。

炎黃百姓聯盟通過“涿鹿之戰”打敗了蚩尤九黎部落建立起了奴隸制社會,蚩尤九黎部落的戰敗者及其後裔就被為了表明奴隸身份被稱之為“民”(琢瞎一支眼以明確奴隸身份的意思),由於是九黎部落的“民”,故也被稱之為“黎民”,而炎黃百姓聯盟領導的部族,則被稱之為“人”。

從黃帝一直到夏商周,其實就是盟主的身份發生變化而已。

但東夷部族的反抗一直不斷,因為他們成年後都要面臨成為奴隸身份的“獨眼龍”儀式。

“殷商革命”、“武王伐紂”,都可以從傳說或史書中留下受到東夷反叛拖累的影子,這就是比較血腥的奴隸制度。

時代在發展,奴隸社會後來面臨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需要變奴隸性質的“民”為一種新“人”(自由民)從事生產或進行戰爭,當時的道家貴族階層想到了“德”這種登山活動,以從“民”當中根據需要而選拔出達到一定高度的新“人”,以把名字載入榮譽板上,免除“獨眼龍”刑罰,這種因為需要而產生的身體素質好的人,就被稱之為“儒”。

而女子組的儒,被稱之為“婦孺”,因為身體素質好,當然也就意味著生育能力強。

儒裡面,文儒就反映出頭腦反應快的特點,他們就成為了後來的“儒家”;武儒則在一般標準下,更多了“身體素質特別超群”的意思,他們就成為了後來的“墨家”。

另外一次是“東夷填殷商”,或者也可以說叫“齊魯填宋衛”,是早期的有意識的“移民運動”。

選拔出“儒家”的主要地域,就是東夷九黎故地,為了以示慎重,周王朝將軍事核心姜子牙分封到東夷地界的齊國,將政治核心周公旦分封到東夷地界的魯國,開展轟轟烈烈的儒教“廢奴運動”,源源不斷的將“民”轉化為“儒”,其中的文儒一般稱之為“儒生”,是道家“太師”的門生,負有協助道家貴族管理“儒家”的職責,由於“儒”這種自由民已經成為了社會主體,他們所擁有的權力,實際上相當於行使國家的“行政權”,武儒當時一般主體被稱之為“刺客”,後來有了墨家的發展理論後,被稱之為“墨俠”,主要協助道家“太師”和儒家“儒生”進行鎮壓反對勢力,實際上相當於行使國家的“警察👮權”。

這些新人產生後,就移民到殷商部族,作為控制殷商地界的中堅力量,當時的殷商後裔,被“一分為二”分封到兩個諸侯國,殷商的王室被分封到宋國,殷商的百姓被分封到衛國(保衛周王朝的核心國家的意思),這樣,就成為了“東夷填殷商”,或者說“齊魯填宋衛”的現象。

經過“廢奴運動”和“移民運動”,就導致“儒家”的人種得到了優化,變相形成了種群爆發式大量繁衍的結果,頭腦反應敏捷的文儒,身體素質超群的武儒,生育能力出眾的婦孺,族群發展勢頭良好,他們的人數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他們這種被以前的國“人”看不起的新“儒”人按現在的說法是帶來了“人口紅利”,所以文儒的儒家和武儒的墨家就成為了當時著名的顯學。


河東來


為什麼兩家能成為顯學?

百家爭鳴是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下,統治階級處在迷茫的時期,迷茫才會到處聽取意見,求醫問藥。所以在那個歷史特殊時期相對的學術自由,各種言論方略層出不窮,都有自己的一套觀點和哲學。各諸侯國都處在危險期,面臨著被吞併和被拉攏的各種危險境地,需要更好的治國方略制度來化解危機,發展壯大自己,所以想聽取更多的合理化建議,為諸子百家學說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和環境。

在經過不斷的推演、試行、總結、比較、提煉後,統治階級覺得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更為適用,對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統治更有利且穩固,說的直白點,百家爭鳴時期,經過數輪的招投標(商務、技術)的篩選和實際過程中的應用,所評比出來的最理想,最符合當時國情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和發展模式。所以能在皇權更迭中能夠被不斷的推崇和保留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