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無聲告白》書評

延延


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每個人都是一個寶貴的生命,每個生命都值得用心期待。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有的人經歷一生也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沒有遇到能呼吸的愛。

在家庭中,能呼吸的愛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讓生命如花般綻放。什麼是能呼吸的愛呢?就是父母給予我們的包容、尊重、鼓勵和期待。


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和諧的家庭氛圍


《無聲告白》是美籍華裔伍綺詩,歷時六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父母均為科學家,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這部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緻,文筆沉穩內斂,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


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一、開頭製造沉重壓抑的氣氛吸引讀者。

莉迪亞的死,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充滿傷感,又具吸引力的故事中。


莉迪亞死了,大家像往常一樣,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父親開車上班,母親照例給她在早飯旁邊放了一支鉛筆,哥哥打著哈欠下樓梯,妹妹漢娜正在喝粥,還不耐煩地說著,莉迪亞今天怎麼這麼磨蹭。一切都很正常。直到母親去莉迪亞的房間,才發現根本就沒有莉迪亞。


母親瑪麗琳著急了,這才想起來打電話,給丈夫,給學校,給警察……讀者被吸引著一步步讀下去。因為我們想弄明白,莉迪亞為什麼死了?

莉迪亞的死,成了一個展開詹姆斯家庭內部矛盾的重要線索,壓抑和沉悶的氣氛油然而生。


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少年的你


二、原生家庭的狀態直接影響個人的成長

那麼莉迪亞的家庭裡存在哪些問題呢?


首先,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婚姻沒有受到親人的祝福。

作為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是一個移居美國的中國人後裔。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膚色的不同,民族的不同,他們的婚姻遭到了瑪麗琳母親的反對,母親跟她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們的孩子到哪裡都不會合群的。”母親跟她斷絕了一切來往。後來的種種事實似乎應驗了母親的話。莉迪亞在學校沒有真正的朋友。她不受同伴的歡迎,因為她有不同於他們的黑頭髮,藍眼睛。嚴重的種族歧視,已經深深傷害到了莉迪亞。她陷入了極度孤獨中。


這讓我想起了《少年的你》裡的陳念。她是一個單親的孩子,為了生存,母親總是在外奔波,家庭不富裕的陳念成了富二代魏萊欺負的對象。當陳念被堵在街頭小巷時,她無助和恐懼,卻找不到一個可以依靠的人。她的境遇讓人心生憐愛。這種情況下,陳念為了尋求保護,她只好向小北求助。兩個同病相憐的人相互依偎著取暖。

每個人所承受的一切都離不開他原生態家庭的背景。


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孤獨的 少年


其次,瑪麗琳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託在了莉迪亞身上。


瑪麗琳從小的心願,是成為一名醫生。母親也希望,她能成為醫術精湛的名醫。當瑪麗琳遇到詹姆斯的時候,一切都變了,大三的她看上了像大四學生的詹姆斯。她愛上了詹姆斯。他們結婚生子。瑪麗琳的全部生活,就是照顧丈夫和孩子。她成了全職主婦。瑪麗琳想成為一名醫生的願望卻始終未變。

孩子和丈夫始終牽絆著她。母親的去世,再一次點燃了瑪麗琳的夢想。她不辭而別去學習。她的悄悄失蹤,給幼小的莉迪亞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她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媽媽才拋棄了她。


這樣的心理伴隨著莉迪亞,她變得乖巧聽話。她太害怕媽媽再一次離她而去。每次媽媽對她提出要求,她都滿口答應。即使她不喜歡化學,不喜歡生物。媽媽對她的愛像大山一樣壓了過來。

每次生日,媽媽都會送給她並不喜歡的書。父親送給她的生日禮物,是一條銀色的項鍊。這條項鍊,無形中成了莉迪亞無法擺脫的枷鎖——父親要她學會受大家歡迎。妹妹漢娜拿出項鍊戴在脖子上,她一把扯斷了項鍊。莉迪亞眼裡妹妹漢娜那麼單純可愛,她不該像自己一樣承受這一切。莉迪亞越來越感到壓抑。


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阿甘


《阿甘正傳》,阿甘的母親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她明明知道兒子有智障,依然沒有放棄,把他送到了正常人的學校。媽媽告訴他,“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你和別人沒有任何不同。”正是媽媽無數次鼓勵,阿甘才一次次創造出奇蹟。

莉迪亞媽媽和阿甘媽媽雖然都愛孩子,她們的方法卻完全不同,就有了截然相反的結果。


再次,莉迪亞交錯了朋友。

莉迪亞在家庭和學校的重重壓力之下,想要釋放壓力,就必須找到一個出口,這個出口就是傑克。傑克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是醫生,根本無暇顧及他。他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野孩子,放蕩無節制。莉迪亞主動找到傑克想跟他發生關係時,他從傑克眼裡看到了一種蔑視和嘲諷。這種蔑視成了莉迪亞自殺的導火索。一切壓抑在這個導火索下爆發。她走到河邊,走向死亡,走向解脫和自由。

易卜生說過,朋友是生活中的陽光。交錯的朋友就像遮住陽光的烏雲。傑克就是莉迪亞友情中的那片烏雲。


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讀書的少女


三、愛,迴歸家園。

莉迪亞的死,讓瑪麗琳和詹姆斯同時感到自己婚姻的錯誤,詹姆斯出走了,瑪麗琳躲在莉迪亞的小屋裡。兩個孩子,內斯去酒吧借酒澆愁,漢娜則孤零零躲在角落裡。此時,我們認為這個家無論如何都走到了邊緣。

詹姆斯去找路易莎,他和路易莎在床上那一刻,心想,“這才是我要娶的女人。”瑪麗琳則在莉迪亞的屋裡,扔掉了她送給莉迪亞所有的書籍,包括那本《烹飪書》。這難道是瑪麗琳對過去的一個反省,一個告別嗎?此刻唯一無辜的就是漢娜。她是被家裡所有人忽略的一個,幼小的她卻把什麼都看得很明白。

一天一夜之後,我們看到了令人喜悅的變化。內斯被警察送回了家,詹姆斯回到了家裡,當漢娜看到爸爸時,他正和媽媽勾著手,媽媽臉上是那種羞澀而恬淡的笑容。一切恢復到了最開始的樣子。漢娜高興地笑了。


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這是最好的結局,希望瑪麗琳和詹姆斯的愛情,沒有被種族的差異,心中的偏見擊垮。愛,是維繫一切關係最有力的紐帶。相信他們以後對待內斯和漢娜會多些包容、尊重、理解和鼓勵。相信他們學會用可以呼吸的愛滋養兩個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毫無保留的,有多少父母真正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他們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份毫無保留的愛?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們需要尊重和理解,更需要包容和鼓勵。愛孩子也要讓孩子能夠呼吸,而不是讓孩子在父母的愛中窒息。


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宋氏三姐妹


《宋氏三姐妹》中,父親宋耀如,就是一個有新思想和新觀念的父親。他打破了女孩的裹腳和不受教育的陳俗,毅然把三個女兒送到美國。正是這樣的父愛,為三姐妹以後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讓她們的人生輝煌一世,各得其所。父親給她們創造一切可以施展才華的機會,給她們自由呼吸的空間,讓三個女兒有選擇的能力,按照自己的心願和方式生活,成就了她們光輝燦爛的一生。


所以,希望每個父母給孩子能呼吸的愛,讓每個嬌嫩的生命如花般綻放。


給孩子能呼吸的愛 讓生命如花般綻放

作者簡介:延延,70後,喜歡讀書,喜歡思考。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相信故事能溫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