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同孩子的天賦以及自卑是父母導致的嗎?

單線程


基因與環境論:基因為後天提供可能,環境讓基因成為可能。

從這個角度看,基因是父母給的,環境大部分也是父母提供的,可以說是他們導致的。

但:基因不是他們可以選擇的,環境是他們盡其所能提供了的。 他們的一切也是父母造就,如此推導 那隻能歸到人類多米諾骨牌的創造者。如果論罪,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施惡者。因為沒有完美的父母。

所以,是他們導致的,但又怎樣,他們也想畫幅完美的畫,奈何沒有完美的畫,哪怕是個畫家。


學齡期育兒王老師


你好,我是思雲媽媽,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

有一次跟著我媽參加了她們單位的聚餐。那天來了好幾個小朋友,見面的時候都會奶聲奶氣的和在場的人打招呼,只有一個小女孩例外。

小女孩長得很可愛,就是不怎麼說話。和她打招呼的時候,一個勁兒地往家人後面躲。她媽媽大概覺得不好意思了,邊把她往人前拽邊說:“這孩子就是這樣,怕人,不愛說話,沒出息!”

被推到人前的小女孩,臉漲得通紅,一個勁兒地扯衣角,但就是低著頭不說話。大家都不忍心,都笑著說:“小孩子嘛,很正常。”很正常嗎?過度怕人害羞,可能是內心深處隱含著強烈的自卑情緒。

如今,自卑成了孩子存在的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因為自卑,孩子膽小、敏感、不自信,性格上有所缺失。然而孩子自卑,往往是父母造成的!語言是對孩子最直接的傷害。

“你怎麼那麼笨?”

“就沒見過你這麼不聽話的小孩!”

“你真煩人!能不能安靜會?”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有時候,我們不計後果地對孩子施加語言暴力,話是一吐為快了,可傷害就來了。

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他還沒有能力去面對生活的血雨腥風的時候,卻在家的港灣裡,經受了暴風雨。

孩子不知道父母每天的工作有多累,他只知道,說自己很笨的爸爸帶著一臉嫌棄;

孩子不知道父母每天有多忙,他只知道,說自己很煩的媽媽帶著一臉厭倦。從此之後,孩子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笨,是個煩人的傢伙,因為父母就是那麼說的。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無條件的接受來自父母的一切訊息,包括負面的。

經常處於語言暴力下的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會不斷地否定自己,“爸爸媽媽都覺得我不行,我怎麼能做好呢?”

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有自信,他像一隻驚弓之鳥,戰戰兢兢,深陷自卑的怪圈中。

同樣的,有天賦的孩子也離不開父母的影響。一旦發現孩子日常對某些東西感興趣,就要放手讓孩子去嘗試,這樣才能發掘孩子獨特的天賦。而不是一切按部就班讓孩子報各種培訓班。



思雲媽媽說


基本上是。

1.因為我們通常所以為的天賦、或者“先天”這個詞,有一半的幾率是理解偏頗,因為很多我們理解的先天的問題,其實是在他的母親孕育他的時候造成的。所以說人來到這個世界不是從離開母體開始的,而從孕育那天就開始的。

2.人的綜合素質的培訓也不是報培訓班開始的,而是從母胎內開始的。

比如美國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跟他媽媽說,這首曲子我怎麼好像聽過,但是我確認從我記憶的開始,從來沒有聽過這個曲子。他媽媽告訴他,因為這首曲子確實我在懷孕你的時候聽過,也就是你在媽媽的肚子裡已經聽過。

3如果再深究,要從孩子的父母互相認識的第1天開始。

4.假如他的父母戀愛時就開始互相督促、鞭策、學習:如何修正自己的脾氣、秉性、性格、去除自己的嗜好、貪慾,念頭、語言、行為當中對所有的人都感恩、祝福、寬容、原諒、鼓勵、理解、不抱怨,並且每天保持喜悅的心情,遠離環境中的吵架、罵街、別損挖苦人的相聲小品等,遠離媒體當中的恐怖鏡頭、圖片……這些一切美好的正能量的訓練延續到懷孕期間,再一直到孩子出生、長大,孩子就可能不會產生自卑的情緒。

5.假如在母親懷孕期間,媽媽又能每天領著胎中的嬰兒堅持學習修心養性的傳統文化經典。認真地讀誦、目不轉睛、緊盯文字,指讀文字。那孩子就性情安靜,注意力集中,記憶力自然就增強。讀誦又在練嘴和練耳朵。孩子思維表達能力也在加強。學習力強的天賦就造就了。


情緒教練鄧澤


"你的腿好粗啊,這個褲子你穿著噔噔得,不好看,你適合把大腿上的肉蓋一蓋。"

我小時候,母親就各種暗示明示我的腿粗,哪怕那是遺傳了她。因此自小我對自己的腿就很不自信。

我的女兒出生了,對象說腿粗像我了,大家看我時,我的臉刷得一下紅到了脖子跟,是的,我有自卑感。我們的很多自卑感確實來自父母的不經意間的言語。

不過,父母保護得很好,卻因為周邊人的眼光而受傷害變得自卑的也大有人在。《this is us》裡面的Kate從小是個積極樂觀的小胖妞,但是一次和家人一起去游泳池游泳,她的同伴向她表示了厭惡與嫌棄,她很受傷,雖然爸爸告訴她"在我眼裡,你永遠都是小公主",但是她仍然開始自卑。當媽媽在洗澡間唱歌時,她聽到了,因為媽媽又美麗唱歌又動聽,她的自卑一直伴隨著她直到胖得超出了正常範圍。


相反,

"你畫得太好看了,再給我畫一張吧!我要保存起來,以後你成名了,我還有你的畫作作為收藏呢!"想想自小就聽到這樣的讚美的孩子,哪怕她僅有一點點天賦,但是經年累月的練習,也足夠讓她有著超出她人的成績。

孩子的天賦能否被激發出來,很大程度上卻取決於父母。父母的賞識再加上物質上的支持,就會成就孩子的天賦。

那個國外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媽媽本身就是藝術家,因此能夠給她提供各種無毒的顏料也就不足為奇了。她的才華被激發得一發不可收拾。

華裔小女孩Cassie Gee. 圖片來自公眾號。


taishan1993


是這樣的,當孩子們不自信時我會及時鼓勵,還會和他們一起做,女兒剛外教轉中教新概念時特別不適應應試英語的死記硬背,我就陪她一起背,她背一篇我背一篇,她練毛筆字我就陪她讓她教我,她特別有成就感。我兒子練籃球,我就陪他一起鍛鍊,同時我健身他也會一起加入。他5歲,我還會示弱,故意說我不行我怕,他就會特別爺們的教我,鼓勵我說要保護我。在他三歲左右特別喜歡亂跑尤其過馬路的時候,我就會說媽媽害怕過馬路,他就會牽我手一起過馬路保護我,再也不亂跑。女兒呢,她不想學習的時候我會理解她,因為我也是那個階段過來的,會有倦怠。總之對孩子我就採取同理心教育,和他們做心靈上的朋友,我女兒也喜歡把心事分享給我。雖然我也會兇他們,賞罰分明,不會溺愛,他們愛我也會怕我,知道我不會縱容。還有重要一點,我會經常告訴他們做錯沒事,媽媽永遠是你們的堅實後盾,不管怎麼樣我們一起面對一起解決。我覺得我教育的孩子還是很棒的,我生日,什麼節日的女兒都會送我禮物給我發紅包(她有錢,去年夏天還要求辦了銀行卡,自己體驗了辦卡、存錢、取錢)她自己也說媽媽你怎麼和我同學的媽媽不一樣呢?我說我那樣管著你束縛你你高興嗎?她回不高興不喜歡。就是了,在我能接受的範圍內又能讓她高興,讓她學會獨立我覺得挺好的。孩子始終會長得獨當一面,我只想盡量多的教他們本領,以後生存還靠他們自己。讓他們積極陽光充滿自信


棕色小熊存錢罐


說實話,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這樣的。

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李亞鵬的女兒,李嫣。她一出生就是“唇裂”。後來李亞鵬夫婦為了她成立了“天使基金會”,幫助了很多和他們女兒同樣是“唇裂”的孩子。同時,我認為李亞鵬夫婦也給了女兒很多鼓勵和正面引導,不然她女兒現在身上那種氣場和自信,我相信肯定是沒有的。

第二個例子,《父母的語言》,來自兩個患有先天性耳聾的孩子,接受了同樣的人工耳蝸移植。第一對父母不作為,不怎麼管孩子,匱乏的語言環境。孩子到了三年級的年齡還是幼兒園認知水平,而且只能上那種特殊學校。第二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非常積極,孩子也擁有非常豐富的語言環境,同樣是三年級的年齡,這個孩子已經在讀正常學校的三年級,而且智商與正常人沒有區別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孩子性格最深的老師。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佳時間,可是很多父母卻不懂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很多孩子成為父母的出氣筒。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就是非打即罵,貶低。有些父母,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插上一腳,都覺得孩子做不好。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怎麼可能自信?

希望父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問題,多尊重你的孩子,把他們當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永遠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覺,我是你爹媽,你就得聽我的。多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並且及時鼓勵和具體肯定你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不自信?



CICI的口袋早教


您好,非常高興能夠回到這個問題,我的寶寶11個月,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對於孩子教育心理等問題,我也曾諮詢過很多人,聽過一些課程和看過一些書籍。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意義還是很大的,在很大程度上,父母的一言一行,相處狀態都對孩子有這很大的影響。如果說原聲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留下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創傷,孩子長大了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他對人對事的態度。我們家長有的時候會因為工作,夫妻感情,生活上,甚至是孩子學業上等原因,情緒不好發洩到孩子身上,在這裡說的發洩並不只是說打罵這種行動上的,還有家庭氛圍、夫妻間的行為狀態。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氣話就會給孩子心理和行為上造成了自卑心理,所以還是建議更多的去鼓勵孩子,這一點我也在更多的學習中,修煉自己的情緒,為教育孩子做準備。

天賦這個東西一部分來自於基因,但更多的來自於後天的努力,所以家長從小教育孩子的方式很重要,我認為引導式的快樂學習比投餵式的逼迫式學習方式更好一點,希望我們可以在育兒的路上共同勉勵,多多學習,做孩子的榜樣。老話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還是很對的。


奶爸如今


天賦,即天資/資質,指生來具有的成長特性,也可以被理解為人從小到大被動接受和養成的人格特點;自卑,即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一是父母對孩子能力成長的影響,二是父母對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

先看第一個,能力成長。首先,基因的遺傳和變異,對孩子的天賦肯定有不小的決定作用。我老婆的村子有一個家庭做了兩例試管嬰兒,一例提供者是博士生,另一例是普通人,現在孩子才三四歲,同樣的家庭成長環境,孩子表現出來的能力已經有極大不同。其次,父母對孩子能力的發現和引導。我們都知道江郎才盡的例子,就是因為父母對孩子能力的引導失誤,才錯過了孩子成長的大好時機。當然咱們普通人家的孩子,可能一開始才能沒那麼出眾,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多抽點時間,陪陪孩子,發現孩子感興趣或者輕易能做好的事,加以引導培養,肯定對孩子的成長利大於弊的。最後,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即使前面兩條的都不太好,也不代表孩子就不能有好的發展好的前途,十幾年的學海生涯和幾十年的人生經歷才是孩子最大的成長機遇。

再看第二個,性格形成。我覺得需要關注三個時期,一是學齡前(3週歲),這時候孩子對父母是完全的依賴,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黃金期,很多不好的性格已經有了苗頭,及時糾正以後就不用費大力氣了;二是7-9歲,孩子的交際圈從家庭轉到了學校、鄰居、玩伴,及時調整好角色,可以避免性格缺陷形成;三是13-18歲的青春叛逆期,隨著孩子自身生理力量的覺醒,父母的威信不再是堅不可摧的,處理不好,會導致小的性格缺陷演變成社會交往障礙,甚至導致違法犯罪行為。

綜上,父母在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形成兩方面的影響不可或缺,多多陪伴孩子比掙錢更重要。當然也沒必要因此天天提心吊膽,人生本就充滿變化,只可能幫助孩子,不可能替孩子走完。


月朗石清


太複雜了。

拎不清。



楊炳升66


1.關於天賦

孩子的某一興趣或者某一突出才能,大多數是天生的 也有時候是後天培養的。如果一個家庭的教育很重視,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的某一處天賦,對於家長來說那是極省事的,可以早早就規劃好孩子人生計劃及方向。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千里馬遇到伯樂。但是挖掘孩子天賦真的不止於家庭。也可能是學校、培訓機構、老師、同學、朋友的引導。當然 。天賦這東西 ,很多家長只覺得有用的能賺到錢的才是好天賦。如果只是打發時間的天賦很多父母是不能認同的。比如電競。多少家長只是覺得孩子在玩遊戲呢?!所以 ~ 孩子有天賦這種事情,開發很重要。

2.關於自卑

自卑很大程度上是家庭造成的。父母如果總是言語上打擊、斥責、苛刻、從來不誇獎孩子,這樣的孩子基本上都會有自卑的情緒。長大後會很敏感、多疑、遇到事情總是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是不是因為自己的錯而造成的錯,不願意承擔後果,很怕別人指責你做的不好。這些都是因為自卑造成的。

所以 作為家長要有責任心 要懂得和孩子溝通。瞭解他/她們的心裡想法,正確引導並時常加以鼓勵。這樣孩子才會自信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