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簡單敘述一下有關我國的賞石文化有哪些方面?

石界八哥


賞石文化從世界範圍來分,分為東方賞石文化與西方賞石文化。這兩者之間在賞石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

東方賞石文化以華夏賞石文化為主要方面。華夏賞石文化歷史悠久,積澱豐富,更加註重其人文理念與觀賞品味。

從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開始奠基,自漢代形成規模,唐宋有盛行之風,明清兩代又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形成以“瘦、皺、漏、透”為理念東方獨有的賞石風格和賞石文化。到現代根據新的石種,在對傳統賞石理念的發揚和發展中形成了以“形、質、紋、色”為理念的現代賞石文化。

西方賞石文化與東方賞石文化不同,比較注重科學與歷史的內涵。有比較直觀、明確和科學的概念,其觀賞主體以各種動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礦物晶體與標本為主要方面。

奇石是大自然的饋贈,通過大自然數以千萬年、億萬年的風吹雨打、山崩地裂、滄海桑田的改變,通過無數的物理、化學變化,形成了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石頭。

奇石從廣義上說,凡是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自然石均可稱之為奇石。

狹義的觀賞石,有各種各樣的山水景石、生動傳神的像形石、多姿多彩的圖案石和各種紋理石、剔透晶瑩的礦物晶體石、有觀賞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具有研究、收藏價值的事件石和紀念石等等。

傳承中華文化,其中也有奇石文化。古代有許多文人墨客詠石,以表達對奇石的喜歡,如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題石》:

遙望此石驚怪之,

插青挺秀最離奇。

不知何處曾相見,

澗壑群言似武夷。





相逢一笑醉春風


🎯 洪荒遠古的人類就是最早把石頭當工具使用,砸、鑿、砍、擲等,後來發現了″天然美石″、″奇峰怪石"甚是好看,從此,賞石文化就形成於民間了。

🍁賞石有眾多的形式,這裡只談兩種:①天然賞石一一不加任何雕鑿的、大自然形成的美石、勝石,其欣賞價值最高。不僅能使玩賞者得到大自然的美工賞賜,而且還能使人產生美好的聯想、幻想,使自己在欣賞過程中,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充分享受,這難道不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嗎!

💖②園林石景一一可供更多的、不同層次的人們共同觀賞,是一種綜合的、大眾的、受益欣賞價值。可以是天然的、可以是雕鑿的等。這不僅能供人們欣賞到自然美,也能欣賞到藝術美,而且,還美化和改造了環境。

🌹賞石在我國早已形成濃烈的文化氛圍,城市的街景隨處可見,各種會館和窗口行業都有非常賞心悅目的石頭景緻,有的甚至以“泰山石″避邪壓陣,祈求和諧平安!

🍀🍀💖🛀🐒🎑💐🌇🌻🎈








全峰山


還有四大國石、福建的壽山石,浙江的青田石與昌化雞血石,內蒙的巴林石。


雲鶴166082174


賞石文化開放分類: 石頭、傳統文化、奇石、藝術欣賞、美石 。

1.天然風景石

謂"天然風景石",如黃山"飛來石"、費縣“天景石”、雲南"石林"、桂林"駱駝石"、福建平潭縣的石海獅礁石,武漢“水衝石”等。

2.庭園景石

謂"庭園景石",是庭園堆山疊石、散石點綴、孤石欣賞與造景,形體較大,置於室外庭園中的自然奇石,如宣石、太湖石、斧劈石、靈璧石等。

3.盆景石

謂"盆景石",是製作大、中、小型盆景(山水盆景、水旱盆景)用的石材。

4.石工藝

謂"石工藝",是以某些天然觀賞石為原料,以人工加工為主成形的工藝品,如石刻、石雕、石硯、印章等。

5.石質藝術品

以室內陳列布置或几案擺設為主,獨立觀賞,以自然形成為要素,形體較小,可以移動,精美別緻,並配有盤、盆、座、架、錦盒之類的附屬物,具有較高觀賞和收藏價值及文化藝術品位的石質藝術品。此類觀賞石也是本書論述的主要對象,屬於狹義的觀賞石範疇。它包括千姿百態的山水景石、形象生動的象形石、色彩豔麗的圖案石和紋理石、剔透晶瑩的礦物晶體、富有觀賞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具有研究、收藏價值的事件石和紀念石等,也包括為表露石之天然色彩、圖紋,經切割或研磨,配以幾架裝飾的大理石等圖紋石或色彩石。

賞石文化是人類石文化現象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基本內容是以天然石(而非石製品)為主要觀賞對象,以及為觀賞天然奇石而總結出來的一套理論、原則與方法。包括賞玉文化、園林景觀奇石等多個方面,其歷史要比石器文化晚得多。即使如此,中國先秦時期就已有相關記載,而黃帝更被認為是早期賞石文化發起人。另一方面,由於東、西方民族在歷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顯著差異,東方賞石文化與西方賞石文化是分別經歷了各不相同的發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內容和特色在許多方面也截然不同。

關於賞石文化,中國曆代文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我以為,玩家“賞”的意思裡有“尚”、尊重之意;以某為珍寶;與近現代的“玩”,不盡相同。

由於所賞的不僅僅指對象在感官上的聲色之美,國人於“美”的標準更寄予著許多情感態度甚至道德內涵在其中,是聯繫著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內在之美”、“心靈之美”、“品質之美”。有了這層涵義之後,相對於“玩”來講,“賞”所表達的就是更為敬重、讚賞、珍視的情感。

《說文解字》釋“玉,石之美者,雖然對象和內涵不盡相同,但作為寶石級美石的愛好,在世界其它地區的文化中也有體現,如瑪雅文化和新西蘭毛利人等都有玉石文化,寶石在歐洲文明乃至世界範圍都有體現。而在除玉之外的石種中,中國古人又在新的層面逐步建立和發展出一系列比較豐富的觀賞石文化傳統,付諸行為、文 字、實物及口頭神話傳說,這是其它文明中所未見的。具體的體現有:形成獨立的觀賞標準,如山嶽文化的雄奇險秀、中小型觀賞石的瘦皺透漏、形色紋質等;園林石的普及和應用原則;有大量以此為題的文藝作品傳世,等等。

賞石文化價值觀念的建立反映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人生追求的深化和廣化,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道德追求或自我完善、藝術神韻與意境的追求等等。作為 自然界代表之一--自然物“石”引起了如此多的關注,它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文化上、美學上的積極意義何在?為什麼獨在我國產生了獨特、源遠流長並且一度相當普及的賞石文化?和我們的民族歷史、民族性格有何種聯繫?與傳統審美心理、價值取向的關係?當代或者將來,傳統賞石文化生存空間會有哪些新變化?

我國傳統賞石文化重人文精神、重感悟,對調節人生與自然都有積極意義,但卻與現代生活已有隔閡,人們難以更多地領略其真正價值所在;而當代從事賞石理論的大多是地學工作者,從科學角度認識的較多。因此從觀賞石審美角度談傳統賞石之美的論文論著並不多見,這就是本論文的價值所在。

賞石的主體是人,對象是石。二者在具體的賞石關係發生之前是否自身就已經具備了某些特徵和條件,才會有美感的產生?回答是肯定的。因為無論是俞伯牙還是鍾子期,在他們相遇之前就已經一個善鼓琴而一個能知音了,也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成為伯牙或子期的。也就是說,對象(觀賞石)自身是否有其能感動人心的條件;而主體(欣賞者)是否具有一定欣賞能力,是賞石美的前提。而且雙方這些自身條件所達到的層次和水平,即是決定賞石境界的關鍵因素。那麼如果分別對物 (石)、我(人)兩方面的構成因素進行具體分析,應該可以有助於進一步認識人石關係。

作為觀賞對象,石自身的條件是依據和起點。觀賞石之美來源於其自身條件的因素可以分為以下三方面:

石之內質,主要指其內部結構、質地。關於這一點,通過現代儀器可以測得一些礦物石構成成分的數據化指標,如摩氏硬度、密度、光澤、斷口等等。

石之外觀,指包括其形態、色彩、紋理在內,主要訴諸視覺的直觀外在特徵。一類是象物之美,形色紋理一定程度類似於某些能引發美感的具體形象。如象山峰、 人、動植物、文字、藝術品等等自然物或文化物,這往往是觀賞石外觀條件中最先也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因素。例如筆者見過有絕似書法文字、寫意花鳥、人物圖乃至 現代中國版圖的石頭,不由人不讚嘆大自然天工與奇巧之美。

相對於以上提到的,另一些觀賞石,也是中國傳統觀賞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並無任何它物可象,但卻更彰顯出石頭自身之美,大有“我之為我,自有我在”之 姿。應該說它們還是在一定層面符合了某些人類形式美的規律,才顯得美。舉石種為例顯然不夠全面和典型,但也試舉兩例:形態方面如太湖石的玲瓏剔透;在色紋方面如大化彩玉石、大漠石的五彩斑斕。

除了人為改造的之外,這些來自“先天”的外在美資正如人之美麗容顏,是任何人無可爭議的優厚條件。而且因為人人都有的愛美之心,形色是首先支配人心的因 素,尤其在當下的時代環境中(注重包裝,迅速奪取市場),體現尤為明顯。在安樂之時,形式美常常看似高於一切其它價值追求,但是,當生存危機之時,美形美 色卻往往是最先碎的東西,還很有可能轉而成為眾矢之的,這一點可比於歷史上一些尤物與美人的命運,通常認為當時正是這些形式美的完美載體遮擋了人的視線, 使其忽視了更為本質更應該關注的基本生存問題,埋下禍患。

石之遇是在賞石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而日益豐厚的因素,可以將其主要來源區分為兩部分:大自然的神功鍛造和人世間的遭遇和洗禮(分別造就的自然美與文 化美在後面還會論及)。不同的石頭產生的自然條件也不同,大都經歷了千年萬年以上的地質形成和自然力打磨時期:高溫、高壓、沉積、風礪、水衝、埋藏等等, 這些造就它們的因素對人來說也正是其具有吸引力的美的因素,正如人們常常說的老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石之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人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即賞石的勵志作用。例如火山爆發、高溫高壓形 成的寶石;松脂到琥珀的質變和動植物化石:由脆弱生命到堅強的滄海桑田的見證;和田籽玉在水中美質的漫長等待、涵養與顯現;太湖石千洞百孔似乎正彰顯著 “泥沙淘盡始剩金“的一身風骨等等。

所以石之遇的兩部分--大自然的神功鍛造而成的是觀賞石的自在天然之美,人世間的遭遇和洗禮賦予了觀賞石歷史文化之美,兩者都可以作為石自身條件的組 成部分成為觀賞對象。這也是國人對石認識深化的成果,不僅停留在對其物質物態的欣賞上,而是循其成因與物理而賞之。當然,這還是基於人對其的進一步認識和 瞭解,如果沒有對其自然成因和人世流轉故事的知識,還是不能夠產生這方面的美感。簡言之,石之遇要為人所知,才會對人更具魅力。

古人說:人是萬物之靈。雖然難以把握當時這話的全面確切內涵,但有一點似可明確--物我有別:生活在天地間的每個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區分物與我。但細思量起來,物我的界限又並不簡單。最直接明瞭的劃分可以說就是以人自身為界,以外的都可以叫外物。可是我們的身體也是物質構成,而且與身外物質世界密切 相關,最顯然的就是人的身體素質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攝取的營養,而且由於種種條件的不同,人們顯示出不同程度的“物化”。而外在的物質世界又因人類而 成為“人化自然”,被打上了不同個性的人的印記。物我關係因為這種交叉和滲透而顯得十分複雜。

歷史上人們常常提到的頑石有靈(靈性、石有神),這就有些難說了,會有爭議。由於中國古代“萬物有靈”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深入人心,人們常把每塊石頭都 當作一個獨立而有個性的生命體,而且或者在與其長期相處中結成了深厚的情感關係,或者以某種“機緣、巧合”而一見鍾情、念念不忘,以某塊石為良師、為摯 友、為靈物。象儒家形容玉德時用“氣如白虹、精神見於山川”來稱頌其氣度一樣,對一些觀賞石人們也或肅然起敬、或親之譽之......彷彿石中的確有各個不同的性靈,喚起人們不同的心靈感受。

我以為應該還是源於古人的基本物我觀念--萬物有靈。對於賞石之人,人石之間互動的關係是存在的,因為他們視它們為有靈、為師、為友、為人。既有人之“石 化”、“自然化”,也有石之“人化”、“文化”,他們的情感投入是有回報的,有得於心。接近於莊子“ 萬物與我為一”、“齊物我”的某些內涵。往前推有更有為人所熟知的白居易、米芾、蘇軾這些人有關賞石言論都具體體現著他們與石頭之間亦師亦友、真誠賞愛的情感聯繫。

觀賞石的文化美還不同於藝術品之美--形與神都依靠藝術家的心血創造,它是一種形體來自於自然界,物質方面儘可能不假人為雕飾,而主要在精神層面靠人的認識、情感、創造累塑而成的文化美。


文利wenli


追求一種滿足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