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安贫乐道,最有学问,怎么没有流下传世之作?

朱八戒CC


这个问题问得好。古人云:“有德必有言”。自古圣人立德必然要立言,而颜回称为复圣,竟然没有著述流传后世的确让人感到遗憾,也成为千古之谜。那么,颜回为什么没有留下传世著述呢?我想大约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家都说的,因为颜回32岁过世,离世比较早来不及有圣言传世。二是大家都认为颜回修行很深,但这是别人的评价,作为颜回比较谦虚,他或许认为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不足以立言,所以,志不在此。三是颜回始终以孔子为榜样,孔子述而不著,颜回自然不会有所冒进。四是孔子评价颜回“不繁词”、“择言而出”,所以他的只言片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被收录在《论语》里面,就是他应该留给后世的遗产。五是颜回取卿相如拾芥蒂而被人误解他甘于居陋巷,其实他是不遇民主。他的愿望是“回愿明王圣主而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斗争之患……”。因此他居陋巷是在正如孟子所言,苦心志,历筋骨,根本无暇估计著书立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他命短,二十九而发尽白,三十二而卒,真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哀哉!




牗天观相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颜回安贫乐道,最有学问,为何没下留下传世之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颜回属于学术型人才,学问研究非常透彻,融会贯通了。但是,那时候没有发表论文的传统,老师又提倡“述而不作”,他就啥也没干。

第二,颜回学术很棒,但是碰到了好老师,总是“不耻下问”,他刚有一个新论点的苗头,老师凭借深厚积累和研究经验,迅速形成体系化的论述学说。所以,颜回总是感叹,“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不停跟着老师屁股后面跑。

第三,英年早逝,颜回学习很快,但是并不擅长创新,属于守成型人才。假以时日必能有所造诣,但是短期内突破很困难,可惜他命太短了。

第四,儒家学问强调实践,也就是说颜回践行很勤勉,在实践方面排第一。而后世传颂的都是名言警句,并不是实践怎么刻苦、没有犯错,即使颜回“一单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不迁怒,不贰过”,但是大多数人只想学新观点,不看重践行的力量,觉得吃苦力行不是什么大本事。





中医生命科学


颜回是孔子最看中的弟子,道德学问是孔子弟子中的皎皎者,德行在弟子中排名第一,为什么没有著作流传下来,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他把践行孔子的教导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他跟随孔子学习最专心,得到了孔子的真传,孔子说他差不多接近于道,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传人。

颜渊力行孔子之道不辍。颜渊向孔子请教践行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符合要求的不能看、听、说、做,要求很严苛,绝大多数的人难以做到,颜渊听后马上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也。”他说他要把孔子的话落实到行动上,努力去践行孔子的教诲。孔子说,很多人都在为仁,但是都是坚持不了多久,而颜渊却能持久的坚持下去。

其二,述而不作。孔子认为,先贤之学博大精深,后学学之唯恐不及,他只是在传述先王之道。《论语》严格意义上讲,也不是孔子的著作,是他的弟子记录他平时的言行,更像整理的课题笔记。颜回也像孔子一样,把学习孔子的思想放在第一位,觉得老师就没有著书立说,老师还健在,更不可能自己去著书立说了。

其三,颜回去世得早。他生活贫困,“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论语·雍也》),但他一心修道,而忽视了物质上的追求,也不会放弃求道而去求富脱贫,注定长久处于贫困之中。 现代营养学家推测,颜回可能是营养不良而早早丧命。


丁小的时空


1.颜回没有传世之作,首先可能是客观条件不太允许。

颜回和老师孔子,生活在乱世,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民心不古"。

当时社会动乱流离,看不到安定的日子何时到来。这样的情势之下,要通过著书立说,来推行自己的学说,应该也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颜回其实也是有自己的政治志向的,他欣赏舜的“无为而治”,有民本思想。希望能“无伐善、无施劳。”

可惜儒家的思想在当时不被统治阶层接纳,只能通过讲学,去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2.颜回没有著作传世,或许也和孔子的学术观念有关。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只是编辑、整理、传授古籍,不轻易创作自己的作品。

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一方面,对孔子的学说和观念极为尊崇;另一方面,他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帮助孔子整理、校对古籍的事务之中,应该没有更多余力,来著书立说了。

颜回悟性极高,很多问题理解的极为深入。尤其对易经,研究的很透彻。可惜去世得早,没有留下更多的作品,是很遗憾的事。


生命感怀


颜回没有做过官,没有写过书,没有做过什么实际的事情。他是孔子坚定地追随者、忠实者。孔子把他视为得意门生。

颜回对历史的贡献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榜样,与世无争、安贫乐道、严于律己、坚守理想的形象。

这难道不算是对后人的贡献吗?尤其是在争名逐利、寡廉鲜耻的社会,谁能想颜回那样,不求名不求利,而只坚守自己认同的理想呢。借用王小波说的一句话:我对这个世界要求的很少,我活着只是想明白些道理。






柴门闻犬吠666


这是因为颜回没有著书立说。

一、正因为他安贫乐道,所以他只是一味追随老师,践行老师的教导、学说,没有想着追求名利。

二、按现在的说法,颜回在团队中属于总理一类人才,他只是想办法把老师的学说更好的贯彻社会,在社会中发扬光大,从没想过标新立异,另起炉灶。管仲、伊尹等名相流传了什么传世之作?只有其做法流传。

三、天妒英才,颜回寿命短,来不及著书立说。





马火蚁


颜回是孔子的大弟子,是曾参的师兄,曾参是孟子的师祖。孔子对他极高的评价和后世孔孟颜曾的并列排名,已经说明他是非常了不起的儒学开创大师。他的学术成就包含在孔孟的思想学说里,他没有单独出书一方面是英年早逝,更主要的是他是大弟子,需要对老师的学说进行记录和整理。如果放到现代,孔子是教授又是博导,颜回就是博导带的博士研究生,谁能说博导的学术成果就是博导一个人做出来的呢?


酒味悠悠过


颜回死的太早。孔子因颜回死去,曾失声痛哭。



谷底00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他的弟子颜回的称赞。颜回是《论语》编集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孔子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颜回自小家境贫寒,十几岁就进入孔子所办的学堂,孔子第一次看到颜回时,觉得这孩子憨憨的,孔子给他讲了一天的课,也没见他说一句话,孔子就出题考他,不料颜回都能回答正确,并且悟性很高,从此孔子对颜回是另眼相看。颜回一生都跟随孔子学习领悟圣贤之道,孔子的著作很多都是颜回领悟孔子的思想精髓后执笔所写。颜回身体一直不好,再加上营养不良,享年41岁。只可惜他没有留下自己的一篇著作,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儒家领域。



一叶孤帆行万舟


古代各种学说,对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才能得到重视,并有流传的条件和机会,为统治者效力服务,老师在其上,岂能轮到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