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已经写了两篇了,现在咱们大家看看法琳和尚的第三个观点。
“三者,姚道安作二教论。唯立儒教佛教。不立道教。何以故。……故得称教主三皇五帝是世主。三坟五典是世教。先以世教化。后以出世教化。事尽于此。摄法既周。为缘亦了。何须别有道教。又毛诗云。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天子有风能化天下。故得称教。道非天子不得有风。既其无风。云何布化无风可化。不得别称教也。据此而言。但有二教。纵称有道制入儒流。又老子是俗人。未断烦恼。有所言说。但序三皇之教化。……又葛仙公云。吾师姓波阅宗。字维那诃。西域人也。亦不云天尊是我师也。”
这里法琳引用姚道安,葛玄,《毛诗》等等为自己佐证,首先说《二教论》就只提了儒佛二教,没有提道教。有阐述儒家有三皇五帝,有三坟五典来教化天下,有帝王做教主又有典籍是可以成为“教”的。而佛教更不得了有法王做教主,又有十二部经传下,教主教典都有所以理所当然成为“教”了。又说佛是出世的教,儒是入世的教,正好两相结合,教化天下就足够了。而老子只是俗人断不了烦恼,只能追述三皇的教化,河上公也没有说天尊住在天上,而葛仙公也没有说天尊是我老师,反而是西域人。
其实我看到这里,个人觉得曲解了儒教和道教的中心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儒道不分家的,类似于南北之地互通有无。而在他这里变成了,儒教佛教互通有无了。
一、而且个人觉得,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天子有风能化天下。故得称教,此句太政治了,违背了中华几千年的思想理念,中华大陆几千年从部落之争,到国与国之争,甚至到了最后国于边防领土之争,都没有说话要统一教化之风,有人会说了,中国那段时间是大力发展儒教,但是儒教开展的时候并不是为了统一教化,而是为了让人们懂得更多的人伦纲常,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这种教化唯一的定向往小了说是为善,往大了说是为国为民。而佛教貌似不是吧。
二、天子有风能化天下。故得称教。这又回到前一篇的一个问题上了,教主是为了教化万民和还是为了统治万民呢?按照这种说法一个国家,一部教典(刑典),一个皇帝,就是一个教派。好奇貌似这么完美的一个想法,佛教是统一了古印度,还是教化了古印度,没有了战乱,大家安居乐业?
什么是天子,什么是皇帝,皇帝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个人思想可以成为决策,但是不能成为法律条文,他是集合百家所长来决定事情走向的人,他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制造矛盾的人,他是梳理民众思想的人,带领着人们群主抵御外敌,会是一个让外邦闻着色变的凶人,他是一个战士,一个统治者,而不会是一个思想家、理想家。所以皇帝不会是教主。
三、儒家和道家的配合。儒教教育出来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出类拔萃之人,有了道家思想往往更是宁静淡泊;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更加可以看清社会人伦关系;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让世人更加淡泊失败后的痛楚,为民不成,也不至于报复社会,成就一个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和谐,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则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
四、佛教该如何和儒教配合呢?清净本心,超脱世外?佛教是否涵括医学?出世之后看见人生病了,念经?道教有中医系统!佛教如果有医学方面的话,请问这个病人需要蛇胆、熊胆怎么办?道教可以杀生,不畏自己是否有因果·····
五、俗人是否可以为教主。人生在世,谁不是俗人!!
閱讀更多 鬼腳柒的嗶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