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化”一词是褒是贬?

魔都芸众


广义上的汉化是指,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从而使其同化与融合。这个过程一直贯穿着中国的历史。自古以来,汉人具有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悬殊的人口优势,因而在民族融合中扮演主导角色。

具体“汉化”一词的词性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褒义词,什么是贬义词褒义词又称“褒词”,是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贬义词: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词。我认为它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 ,而是中性词。

中性词在某些情况下会变性,环境,对象,指向,都是中性词变性的条件。汉化一词对于汉族人来说就变成了褒义词了。


王志毅


“汉化”一词是否褒贬,要看用于什么情境或指汉化的内容是什么。比如:如果少数民族说一个人有点象汉族人的某个缺点,那显然是贬义的;如果少数民族说某人有点象汉族人的某个优点,那应是褒义的。“汉化”二字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是中性词,只是指民族融合发展的变化!



New中外文艺


①汉族(我国民族名)。汉族是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90%以上;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②汉语。汉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其中语言以北京普通话为标准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丰富发达的语言之一,联合国正式语文和工作语文之一。③汉化指汉族同化、统一化其它少数民族的过程,汉化形式主要有联姻与迁徒;汉化之目的使其它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互相融合、互相融和;有利于资源集群;有利于56个民族协调、高速、快速、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有利于民族之间优势互补进而强化抗风险能力……。④中华民族汉化的特点:语言文字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各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统一使用汉语;中国有56个民族,其文化各有特色,但从整体来讲汉族文明发展进步要快,优势显巨;有些少数民族贫穷落后很需要强大的汉族文明支持与帮助,共享汉族优秀先进的文明成果;现代文明中汉化过程温和,使其它少数民族乐于接受汉族同化;汉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大统一、大用团结的过程。⑤鉴于:汉化过程存在利益支配与利益分配冲突;宗教信仰、习俗、语言文字等文化冲突;封建社会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剥削与压迫等一系列问题。故“汉化”定性为_“中性词”较妥当。





四维正邦


先陈述观点,“汉化”是个中性词。但从实际用途看,也可以说有褒有贬。

  • “汉化”,首先想到的电脑软件的汉化,相信题主所说的汉化第一个意思也是指软件,甚至特指盗版软件。但实事求是地讲,这种说法应该不算常见,说哪个软件的汉化版就是盗版。

特别是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盗版软件的空间也越来越小,相信以汉化来表达盗版的提法也会越来越少的。

  • “汉化”在软件上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支持中文。用电脑多的朋友多知道,很多好用的软件是没有中文版的,英语水平高的不妨碍用,但像我这样的小白,基本上就要连蒙带猜的。

因此,遇到这样的软件,往往第一件事就是网络搜索“汉化版”“汉化补丁”。不消说,“汉化”绝对是极好的。

  • 最后再说一下“汉化”的广义,也就是中国化。其实这是文化相互交融的一种方式,西方接受我们东方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生活习惯等等,但同时我们也逐渐接受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

从这个角度讲,并不存在“汉化”是贬义,或“西化”是贬义,只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一种交融方式而已。


与孩子一起背诗词


对于现今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好非常舒服的词语!



止儿文学


这个问题有毒!

让我不得不分两部分回答。

汉化一词主要是指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对周边民族的同化与融合,这个过程一直贯穿着中国的历史。在古代,居住在中原的汉人相对周边各族,具有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悬殊的人口优势,因而在其中扮演主导角色。

对于我们华夏子孙来说,这是个褒义词。

汉化的原因很简单:

1: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先辈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的深刻思考,其中包含诸子百家的真理,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各类优秀文化。最主要的是它不是封闭式的文化。它就像一个天生的君子,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

2、汉民族先进的文化和优越的生活方式的吸引。根据历史的经验,落后民族在与先进民族融合杂居后都容易受先进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清朝入关后,满族的汉化就是实例。落后民族在军事上征服先进民族,政治上统治先进民族不等于文化上比先进民族先进。在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反过来征服,而且是采用被征服的先进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来统治国家。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口数量上都居于领先地位,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学习先进文化。

3、人类追求更好生活本能。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不仅有汉化,我们汉人也会被胡化,也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论是胡化还是汉化,归根结底是人类对目前生存状态的不满意,去学习外族人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以达到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目的。所以汉化的胡人,其实也是被我们先进的文化所吸引。

所以,汉化一词不论是对于炎黄子孙,还是外族人民本质上都是褒义词。

————————————————这里是“划水线”——————————————

现在我再回答下题主想问的“汉化”。

题主所说的“汉化”一般是指在不改变原内容的前提下,把一些基于外国文化的外文游戏、漫画、书刊等内容,翻译并修改成中文的,使玩家能以中文的视角进行学习。简单点来说就是翻译。

而这个“汉化”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外国先进的文化、技术、娱乐方式等等,从而满足人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欲望。

因此,我觉得这个“汉化”也是个褒义词。

问题是在之前人民思想道德和经济水平没有得到改善之前,我们“汉化”的手段确实令人不齿。可以说事情的本质是好的,但是展现的方式错了,因此让人对这个词产生错误的联想。

我觉得,现在中华儿女的生活水平及素质修养渐渐提高,而“汉化”这个词不会再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


墨染南国


“汉化”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只表达文化融合趋势。就像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主要就是儒家、道家、佛家的融合,现在全世界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但不能说明人家把自己文化丢掉了。同时我们现代文化也融合了西方的一部分,说明文化正在大融合,大同归一。

汉化是针对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而言的,文化发展是和平的象征,和平是世界整体趋势。汉化是整个民族大团结、和谐的象征。汉族相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和平统一时间要长得多,文化相对于少数民族更系统。再说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从历史以来一直都在交融之中。

‘汉化’一词应说不符合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历程的形容,无非褒贬。



心安否


“汉化”一词本身并没有褒或贬之意,它应该是一个中性词。这得要看使用“汉化”一词的具体对象和具体情境。如果这个民族对汉字和汉文化比较抵触,不愿接受并与自己的文化融合,那么他们说出的“汉化”可能就是贬意。如果这个民族非常喜爱汉文化,并愿意与自己的文化交流融合,那么他们说出的“汉化”可能就是褒意。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和清朝,执政的都是少数民族,但他们都没有强力推行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清朝,是非常积极主动的进行“汉化”。对于满族人来说,“汉化”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不好。



万年中医百岁人


“汉化”是个中性词,看用在什么地方和场合了,“汉化”本意是讲被“汉族人”,也就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同化的意思。从历史角度说,中国也就是中原历代被外族入侵,自古代汉朝之前及后,北方游牧民族在各个朝代不断袭扰中原,中国发展史又是一部侵略和反侵略的斗争史,汉民族在这个斗争过程中,分裂、整合,再分裂、再整合,中原文明也在不断的被阻断、整合、进步,即使在五代十国、南北魏、元、清,汉民族被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奴役统治,中华民族依然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究其原因,就是汉文化的魅力所在!历代的异族入侵都没有让“汉文明”没落,反而是得到更新的发展,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以及“汉文字”源远流长至今,再强大的民族最终也被“汉化”了,“汉化”二字是地地道道的“褒”词。当今社会,只所以说“汉化”是贬义词,无非是所谓的西方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音乐影视,到中国后出现水土不服,被改版、改变,没有了所谓的原汁原味,甚至于麦当劳大叔卖油条,芭比娃娃穿唐装等等,大家惊呼西方文明被注入了中国元素、被“汉化”了,恰恰相反的是中国需要开放,西方舶来品需要适应变化、需要“汉化”,“汉化”的本身含义就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的,如同今天的我们穿西装、牛仔裤,喝咖啡、弹钢琴一样。也只有这种熔炉般的“汉化”过程,中华民族才能得以复兴、人类文明得以进步!


郑州老乔


《自由体诗》

——(论一下“汉化”,此词对于被“汉化”的异族来说是“贬义”的)

汉人喜心未灭宗,异域痛苦力难从。

多少恨意最无奈,让它随世又随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