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之《天才文展》:十几岁的天才,三十岁的蠢材

《皮囊》之《天才文展》:十几岁的天才,三十岁的蠢材

文展是“我”的儿时玩伴,兔唇,看起来却并不自卑,或许是因为他的“天才”与早熟震慑住了一群小伙伴和大人,如同头顶“光环”的圣人,掩盖住了他的缺陷。

十二三岁的年龄,别人还什么都不懂,天天下河摸鱼玩耍,而文展已经在计划着走出小镇,组织孩子们活动锻炼自己的领导力,为将来“创造自己的生活”蓄力。

如果顺风顺水,作者似乎也没有写的必要了,总要有些反转方能体现出戏剧性。

所谓套路,大抵如此。让人能够一眼看到结局,但仍不失一个好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待文展按照计划,熬掉了数根头发,终于再一次掌握自己的命运,考上了中专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同学开始嘲笑他的兔唇,他的“天才”似乎也就此湮灭,不再起作用了。

《皮囊》之《天才文展》:十几岁的天才,三十岁的蠢材

我在想或许文展的内心原本就是极度自卑的,所以他才会在其他小伙伴面前故意显现的那么强大自信。

有时,外在只是内心的反照,是人们希望成为的形象,若能坚持一辈子,那恭喜,你真正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但遗憾地是,许多人都只能中途“下课”。

对于文展来说,他想要成为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人,过重的来自内心与外界的压力将他困在自己锻造的的枷锁里难以回转。

最终,文展也成了早早“下课”的人,不甘与残酷的现实拉扯,他选择再次“出走”。

与之相对比的是,"我"这个昔日追着他跑的、没有太多远大计划只一股脑往前冲的小伙伴则早已功成名就。

《皮囊》之《天才文展》:十几岁的天才,三十岁的蠢材

说实话,读的时候,有点点不舒服。虽然文中的“我”已经尽量修饰,甚至竭力去表达儿时对文展的崇拜,表明“我”并没有去嘲讽或者看不起,或者同情他,但显然算不得成功,时刻有一种淡淡的优越感仿佛要破纸而出,一种虚伪和伪善在文字中缠绕。

甚至,我感到了些许冒犯,或许是因为文展让我看到了同样有些可怜与可悲的自己?

如果,文章换作第三人称写是否更好些?毕竟,自己夸自己总是很别扭。

这种感觉在作者的另一篇描写同乡的文《厚朴》中亦有所体现。


作者

蔡崇达,1982年5月27日出生, 泉州晋江人,作家、媒体人、创业家,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

本文选自其2009年出版的《皮囊》一书,《皮囊》有多篇短文构成,似是作者亲身经历所著,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