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網課仍在持續進行中,為了鼓勵每個孩子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女兒班上的兩位老師每天都會在課上隨機挑選一些同學“連麥”,抽查過去學過的一些知識。

然而,連麥的結果卻讓老師和旁聽的家長們有些失望了:不少孩子存在“學過就忘”的問題。

有些知識是前幾天剛剛學過的,個別孩子的印象已經非常模糊;老師還希望孩子能夠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解決問題,有的孩子也感到非常茫然。

課後,家長們不免有些著急,紛紛在群裡討論起來。

一位煩惱的媽媽乾脆對大家訴起了苦,她說自己的孩子“忘性太大”,經常是“前學後忘”,讓她感覺傷透了腦筋。

這位媽媽還向家長們求起了“指點”,希望能夠好好解決一下孩子“愛遺忘”的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一提到“遺忘”,大家一定會有一種“談虎色變”的感覺,總覺得這是孩子學習的大敵。有的家長還會自然而然地把孩子成績不好的全部原因歸結為“忘性大”。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倫·蘭格的作品《專念學習力》,在書中瞭解到了遺忘背後的秘密,也才學到了這樣一條具有顛覆性的理論:

不但記憶可以幫助學習,遺忘有時候對學習也有促進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艾倫·蘭格:揭開記憶和遺忘背後的秘密

艾倫·蘭格並不是在和主流教育學家“唱反調”,她能夠總結出這樣的觀點,離不開對記憶和遺忘機制的深入研究。

在艾倫·蘭格看來,記憶和遺忘是這樣一種過程:

  1. 信息輸入大腦,經過加工,被暫時儲存起來,再經過一定強化,成為某種記憶,這叫做“記憶的存儲”。而我們在日後回憶這些信息,則可以被稱為“記憶的提取”
  2. 如果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沒有提取這段記憶,它在腦海中的印象就會逐漸減弱,甚至最終會慢慢消失,這被稱為“記憶的消退”,也可以被叫作“消退性遺忘”
  3. 遺忘還有“排斥”和“干擾”等形式。比如一些讓我們很不愉快的記憶,常會被大腦選擇性地遺忘,這屬於
    “排斥性遺忘”;再如在較短的時間內存儲了內容相似的記憶,造成了記憶互相干擾,也會出現“記不牢”、“記不準”的情況,這屬於干擾性遺忘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非常顯然,在孩子們身上出現的遺忘有“消退性遺忘”,也有“干擾性遺忘”,前者出現的原因是孩子沒有及時回顧、定期複習所學的知識,使得存儲的記憶越來越難以被調取。

後者出現的原因則可能是孩子同時學到了大量具有相似性的知識,而且孩子對知識的深層含義也不夠理解,這才會造成知識與知識纏夾不清、互相干擾。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發現遺忘對學習的“促進作用”

瞭解了記憶和遺忘的秘密之後,我們可以改變過去的一些固有觀念,不必再把孩子的遺忘當成是一種“罪過”,而是可以學著正視遺忘,發現它的一些“積極作用”

1.遺忘能夠幫助過濾垃圾信息。

我們正處於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腦常常會在較短的時間吸收大量的信息,可要將這些信息全部進行加工、強化、記憶,顯然是不可能的。

首先大腦無法負擔這樣巨大的工作量,其次不少信息也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佔用我們的“記憶存儲庫”。

這時候“遺忘”就會發揮應有的作用,大腦會自動屏蔽、過濾掉意義不大的信息,留下的就是重要的信息。在這種“過濾性遺忘”的幫助下,記憶的效率才能夠得到較好的保證。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2.遺忘能夠強化特定記憶。

某些特定的記憶被遺忘後,我們在“提取”記憶時會感到非常困難,此時大腦會自動增強對這部分記憶的印象。而且

遺忘得越是徹底,找回記憶越是費盡力氣,記憶的強化效果就會越好

所以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若發現某些知識已經“想不起來”,便可以集中精力對這些知識進行加強記憶,如此反覆幾遍,這部分知識便會記得非常牢固。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3.遺忘能夠促進創新思維。

遺忘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好處,就是能夠啟發創新思維。

用艾倫·蘭格的話來解釋就是:“不懂遺忘也意味著不懂接受新事物……如果我們帶著滿腦子用潛念方式背下來的舊信息,我們將很難理解新的複雜事物。”

比如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會面臨一些全新的題目,此時有的孩子會被過去的一些舊知識束縛了思維,限制了思路,很長時間都找不到解題的切入口

這時“遺忘”反而能夠幫上大忙,爸爸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停止解題,再做一做別的事情,讓大腦暫時忘掉過去解題的經驗,然後嘗試從新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這道題目,往往能夠激發靈感和創意,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打破定勢思維,不再害怕“遺忘”

既然“遺忘”有這麼多積極作用,爸爸媽媽就無須過分強調孩子的“遺忘”,而是應當想辦法用“合理的遺忘”增進孩子的記憶,提升學習成績,而這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避免“自證預言”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艾倫·蘭格在《專念學習力》中指出:“如果孩子相信自己的記性不好,認為自己是個壞學生,那麼這些思維定式就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的確,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位媽媽就經常把孩子“忘性大”掛在嘴上,殊不知這樣做會引起一種“自證預言”效應:孩子會不自覺地按照媽媽的“預言”來思考和行事,最終便會導致“預言”成為事實。

也就是說,孩子會對自己做出負面評價,認為自己根本就記不住任何東西,之後他也不會去努力鑽研、複習,而大腦存儲的記憶長期得不到提取,自然會出現“消退性遺忘”

因此,爸爸媽媽需要停止這種打擊孩子的做法,要代之以鼓舞孩子信心的引導方式,讓孩子的學習態度變得積極起來

之後,爸爸媽媽可以多提醒孩子經常重溫學過的知識

。這樣記憶被一次又一次地提取,印象就會越來越牢固了。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2.先遺忘記憶,再找回記憶

由於遺忘具有“記憶強化”作用,所以孩子在學習某項內容時,也不必過於害怕遺忘,而是可以

定期重複所學的知識,發現有記憶不清晰或是有混淆的地方,就可以進行重點強化,以便找回被遺忘的記憶

這樣的“強化”應當以弄清知識的深層含義為基礎,切勿死記硬背,否則之後還是容易出現遺忘。

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確保孩子徹底弄懂了知識,再進行加強記憶,這樣才能讓大腦提取和儲存記憶的能力不斷飆升。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3.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內容

為了避免出現“干擾性遺忘”,爸爸媽媽還要儘量減少讓孩子長時間一直學習單科目的情況,因為這樣難免會造成知識的重疊、混淆,也會增加孩子記憶的難度。

而且學習時間過長,孩子會感覺身心疲倦,專注力也會不斷下降,理解、記憶效果都會變差。因此爸爸媽媽要學會尊重大腦的運作規律,孩子學習40~50分鐘後,應當提醒孩子休息、放鬆。

另外,孩子在學習時還可以將幾個科目的內容穿插安排,這樣知識的雷同性會大大降低,大腦的興奮度也會有所提升,記憶常常會變得更為牢固。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4.用“當下法”幫助記憶

艾倫·蘭格在書中講到了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我們越是刻意回憶某件事,就越是想不起來,此時我們的記憶彷彿被馬克筆塗黑了一塊……可要是當我們放鬆下來,不去思考這件事情,關於它的信息反而會自動躍入我們的腦海。”

爸爸媽媽對於這種情況一定不會陌生,這種“暫時性的遺忘”並不是真的發生了記憶消退或消失,而是孩子提取這些記憶的路徑出現了“堵塞”

此時孩子可以像艾倫·蘭格提醒的那樣,讓自己將頭腦儘量“放空”,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時間和場景,然後在一種輕鬆、愉悅、沒有壓力的狀態下自然地思索。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曾經經歷過的事情、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常會被順利地回想起來。


美國心理學家:遺忘不是孩子的罪過,先遺忘後加強才能記得更牢固


相信艾倫·蘭格提出的這些與“遺忘”和“記憶”有關的新理論,能夠顛覆爸爸媽媽對傳統學習方法的認知,也能夠啟發孩子們學會輕鬆、高效、愉快地學習,而不會因為“正常的遺忘”給自己增添很多不必要的壓力。

我是【親子育兒堂】,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敬請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