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来源:一筑一事(ID:zs_studio)


在古桥繁多的“水城”,

造一座如何的新桥?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建在桥上的城市。其筑城之始便是依据水系摆放而造,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又引两江入城。如今城内水网密布,锦江、金河、沙河、御河、磨底河、水碾河......众多大小河流交错环绕,人家傍水而居,江众而多作桥。


早在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就被这座城里美妙绝伦的桥所吸引。他乘着小舟游遍锦江,不禁感叹着眼前这座“水城”和故乡威尼斯相似的景象。他写道,“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锦江上有一石桥,桥“宽八布,长半里”,这座桥后被考证为“万里桥”。(即今成都市南门大桥)


关于此桥的文人吟唱也不绝于书上:杜甫有“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刘禹锡有“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薛涛有“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陆游有“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苹末风萧萧”......仅此一桥,流传的诗句就数不胜数。


何况老成都的桥太多,数字命名的就能从零数到十几:半边桥、一心桥、二仙桥、双桥子、三洞桥、驷马桥、五桂桥、八里桥、九眼桥、十二桥......据资料显示,清末时成都全城桥近200座,遗憾的是,这些关于桥记忆已经在不可避免地逝去了,那些没有被歌咏或书写的桥更是在历史的烟云中消散。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19世纪初,成都万里桥(南门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19世纪初,成都九眼桥。图片来自网络


是的,关于“老桥”的记忆或许无法全部留住,但“新桥”和关于它的文化正在被创造出来——这些“新”或是在老桥旧址上的更新蜕变,或是延续了城市基因的全新创造,比如我们熟知的廊桥、九眼桥,历经修缮和更新成为成都的一张张文化名片......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廊桥THE BRIDGE改造。摄影:方正©尔见摄影


去年年底刚开放的“五岔子大桥”,更是新证。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新建的五岔子大桥,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德国Buschmeyer+Cai提供设计咨询。从2014年立项,2015年开始设计,2016年底动工,历时3年建造完成。桥梁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南部园区府河沿线,沿公济桥路东西方向走向,与府河正交,位于新会展中心以东,横跨锦江,西连红星路南沿线,接入江滩公园,向东跨越熊家桥路,连中和老城区。


这是一座横跨锦江、形如“莫比乌斯环”的人行桥,其建造难度堪称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之一,它同时也带动了城市中不同片区的连接和人文景观的新生。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造桥”

远不止造一个建筑。


在正式探秘五岔子大桥之前,我们先说说“造桥”。


中国的造桥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逐渐发展形成不同的建造形式。以材质分有木、石、砖、竹、藤等;以形制分有拱桥、梁桥、浮桥、索桥等;以造型分又有飞阁、廊桥、曲桥、风水桥等等。广为人知的就有卢沟桥、广济桥、洛阳桥、五亭桥、安平桥等十大名桥,更不用说大家在小学时期就从课文中了解到的赵州桥了。


自古以来,这些桥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人在桥上,或走过、或驻足、或眺望......从古代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西湖断桥上,许仙与白娘子初遇又重逢。


再到现代徐志摩双关康桥,写故地离别伤怀;卞之琳写眼前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等等,桥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可以说是引申不同含义最多的意象之一了,早已是超出交通功能之上的存在。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卢沟桥。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始建于南宋时期。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始建于隋朝。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现代,桥梁按用途又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机耕桥、过水桥......建造难度和技术也各不相同。同时,现代桥梁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 , 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超凡的尺度均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着影响。


我们看到,被誉为“基建狂魔”的中国疯狂输出,建设了许多为世界所惊叹的建筑及桥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代桥梁总数超过100万座,而21世纪人类新建的世界前100名高桥中,中国拥有90座。


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球垂直高度最高的桥梁——北盘江大桥、全球长度最长的高铁桥——丹昆特大桥、首次采用火箭建桥技术的悬索桥——四渡河大桥......这些高难度的桥梁建造一次次创造着中国造桥史的新高。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1.港珠澳大桥。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斜拉桥,全长55千米。2. 北盘江大桥。一座连接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普立乡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都格镇的特大桥,全长1341.4m。3.丹昆特大桥。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段特大铁路桥,全长164.851km。4.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连接宜昌市与恩施市的特大悬索桥,全长1100m。


不难发现,这些被人们广泛赞誉的桥大多是公路桥,也就是主要供车辆通行,而人行桥却很少被提及。重庆的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在特定时间段或许是人流量最大的桥了,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行桥。


什么是人行桥?


顾名思义,人行桥供行人通过而非车辆,通常具有适宜的尺度,所受荷载小,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风格等多样化,更具有建筑艺术表现的潜质和需求,它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景观,其作用已远远超出人行交通的功能。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Cirkelbroen Bridge。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左:Friedrich Bayer Bridge。右:Scale Lane Bridge。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Gateshead Millennium Bridge。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上发展愈完善的城市,对人行桥的设计也更加重视和富有创意。诸如丹麦哥本哈根的Cirkelbroen Bridge、荷兰皮尔默伦德的Melkweg bridge、巴西圣保罗的Friedrich Bayer Bridge 、英国盖茨黑德的Gateshead Millennium Bridge、伦敦的Scale Lane Bridge......都是城市中人行桥功能与艺术表达相结合的代表之作。


人行桥或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为人们开辟效率更高的出行通道;或连接了城市中不同的公共空间,促使城市的新旧部分协调发展;或为城市景观增色添彩,成为广受欢迎的旅行打卡地......造桥不仅仅是造一个建筑,更是创造着一系列的景象、连接、文化,甚至更多。


而这些,也正是五岔子大桥与生俱来的使命和目标。正如其源自莫比乌斯环的设计概念——想把在四维空间中才存在的无限形态抽象设计到三维空间当中,形成数学中“∞”,即无穷大的符号形象,寓意着无限的可能性。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莫比乌斯环,灵感来自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和约翰·李斯丁发现的一个发现,这是一个没有开始与结尾的平面,循环往复且无止无休,因此被定义为无限大“∞”的同时,也象征亘古永恒。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之一,

是怎么建造而成的?


刚听说这座桥形似一个“莫比乌斯环”,难免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象:造型如此独特,是为了噱头吗?对于行人通行,它到底实用吗?


百闻不如一见,我和设计团队的采访,就约在了五岔子大桥之上。那天刚好是连续的阴天里难得的好天气,阳光充足,桥上已经有大量的市民在通行和观景了。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五岔子大桥是市政人行桥,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主桥全长:346.891m,宽度4.654m~9.88m变宽。副桥全长:208.781m,宽度6m~14.533m变宽。


“连接。”


这座桥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南部园区府河沿线,横跨锦江,从地理位置上看,这座桥连接高新与中和这两个新老城区。


“高新与中和数年来的发展其实是不对等的,中和落后了很多,建这座桥的初衷,一方面是解决交通出行,提升人们的城市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则是促进城市不同片区的协调发展。”此桥的设计总负责人吕锐介绍道,作为高新区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项目,他对本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做了全流程的管控。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成都另一地标桥梁廊桥THE BRIDGE改造工程的项目负责人。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3D打印桥梁模型。


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做了很多测试,用纸片作为桥身来连接周边的交通,“莫比乌斯环”的概念正是从中摸索出来的。


“莫比乌斯环并不是形而上的概念,它要解决的是周边的连接问题,连接问题解决后才是多维度的景观体验,这是我们和德国设计咨询团队达成的共识。”吕锐说。


因此,桥的入口和出口的选择成为了关键。桥体由此被上下分为主桥和副桥,呈东西走向,两方各有两个出入口,西连红星路南沿线,接入江滩公园,向东跨越熊家桥路,连中和老城区。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地理区位。


“复杂。”



复杂的桥梁设计,或许是因为本身体量大造成了难度,比如长达55km的港珠澳大桥;而五岔子大桥,则是由于流线型的桥身要求的精细化设计而造成了难度,需要进行复杂的参数化设计。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桥型的参数化研究与数据输出。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中期模型推敲。


这是一座钢结构的桥梁,由一段段钢箱拼接而成,用钢量达到了3700吨。“它的每一个截面都是变化的,它的高度在一直变化,宽度也在一直变化,包括角度。整个桥梁所有的钢结构板件,每一块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具有唯一的独立性,厚的有二十几毫米,薄的才12毫米。”结构设计师王美馨介绍到。并且这样的精细化桥梁设计是非常规非标准的,没有参考的案例。


与此同时,需要对桥梁进行健康监测,通过在钢箱里安装除湿机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及时评估桥梁的状态,保障安全,延长其寿命。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另外,这座桥的受力结构很特殊,分为主桥和副桥,受力的结构也需要反复测算。在尽最大可能还原流线型桥身设计方案的同时,也需要从结构受力安全角度进行考虑,不得不做一些造型上的妥协,比如桥墩和桥身的过渡面做成了折痕而非原来设计的流线。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在受力结构上,五岔子大桥考虑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过以及休憩赏玩两种应用方式,所以桥梁的荷载按极端情况下计算为5kn/m,同时通过安装阻力器来达成人致振动舒适度较高的状态,安全和舒适度均有考虑。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人性化。”


只有行走在五岔子大桥上,方能感受到细微之处的人性化设计。


比如桥侧的栏杆,竟然有两层。“我在哥本哈根考察的时候,发现北欧的栏杆使用率非常高,可倚可靠,非常人性化,因此我们设计的栏杆分为了外高内底两层,兼顾到不同年龄和身高的人群的使用需求。”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吕锐接着说到,“我们之所以设置主桥和副桥,也是基于使用人群的考虑,骑车、走路、坐轮椅、看风景等等的不同人群,可以在主副桥中选择——主桥坡度适宜,连接两岸绿道可供自行车顺利通过,同时也符合残疾人通行规范;副桥通过曲线的设计和环绕式剧院台阶,使人们停留下来观赏河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环绕式剧院台阶。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副桥。


还有一个细微之处的设计,或许很少有人会注意。那就是桥面的路被区分成了不同的色块,实际上这是从潜意识里给大家的一个路权的明确,快走和漫步的人拥有不同颜色的通道。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地标。”


夜晚的锦江静静流淌,折射出城市的灯火璀璨,发光的五岔子大桥又是城市夜晚的一道风景线,简洁的灯光勾勒出桥身的形态。我们探访时灯光还在调试当中,力求给行人提供安全照明的同时,也让灯光为这座桥增添几分光彩。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这座新生的桥,似乎已经慢慢成长为高新片区的新地标了。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地标建筑,它们或凝聚着城市的气质形象,或凸显城市的个性特点,或承载着公众的理想追求,并最终沉淀为城市的符号象征和城市竞争力的体现。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 点击观看夜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老桥的记忆在消失,

但我们要创造新的记忆。


作为成都本地人,从小在成都文化地标宽窄巷子里长大,吕锐认为,“一个所谓的城市地标,一定是能为城市的精神内核赋予能量的。而成都的精神内核中最重要的就是包容、沟通和开放,这也正是纽约、伦敦等世界上等知名城市的共同特征。”


成都,一个千年来就具有开放精神的城市,一座因水而生而荣的古都,它的生命力时刻与水紧密相连,这里留下名字的桥数不胜数,比如九眼桥、安顺廊桥......今天在这里造一座新桥,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成都那些关于老桥的记忆在消失,但我们要创造新的记忆。”吕锐说。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未来,五岔子大桥不仅将联通城市发展不对等的新老城区,连接周边的居民、交通、经济,甚至是成都和世界。


它更代表了成都文化的多元性。我们有快速通行的桥,也需要有停下来看风景的桥,城市允许这些浪漫的存在——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离,伫立在锦江上静静看水流,听风响,五岔子大桥大概就创造了这样一种现代的诗意吧。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五岔子大桥随拍,桥上的人生百态。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

.

.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街头随机采访



那些过桥的人怎么说?


探访那天,我在五岔子大桥上来回闲逛了好几圈,桥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或往来匆匆,或小步慢行,或驻足停留,还有很多摆出“妖艳儿”姿势拍照的嬢嬢,甚至有一群排成一排跳着舞行进的嬢嬢们......我随机“抓”了几位路人,问了问市民朋友们对这座桥的看法和感受。一起来听听看~


曾嬢嬢

五岔子大桥临时保洁


这个塌塌这样修起是有点安逸嘎,老年人在上头可以活动身体,年轻人可以骑车。但是有些人不“爱好”,不爱惜。比如遛狗的不清理粪便,抽烟的乱丢烟头......要是喊我来“经悠”(管理)这座桥,我逮到就罚款,就没得人乱来了。


对了,你看这个钢架顶像不像这个桥的翅膀?这个造型好看。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曾嬢嬢每天都要清洁桥身。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严嬢嬢

路过的姐妹两人


巴适!这个桥好壮观哦!

我们就是老成都住在附近,成都那么多桥,但感觉这座等于是很特别,成都市肯定就这个桥段是比较新颖的了。这个黄蓝配色非常好,很活泼,我们很喜欢。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自拍的嬢嬢们乐此不疲。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张老师

中和中学退休体育老师


这个桥修起对老百姓来说相当好,原来有一座桥但是很烂。现在重新修了就好得多,这个桥把中和和高新连接起来,从体育角度来说也很惠民。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 桥上来来往的行人。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五岔子大桥

业主单位: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负责建筑师:吕锐

设计单位: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设计院:

高静、吕锐、熊唱、周佳、李伟、

周晓宇、 白熙、夏战战、 胡恩源、 吴飞呈

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林清阳、李兴林、郑爱华、王美馨、李科

设计咨询单位:

德国Buschmeyer+Cai设计事务所

蔡为、Philipp Buschmeyer,

Tom Wünschmann, Achim Kaufer


疫情过后,

一起去这座“莫比乌斯环”上走走,

尽情感受生活的无限可能~


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竟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延伸阅读

不能出门的日子主编 | 牧之、鹤鹤

撰稿 | 忧忧

校对 | 希希

摄影 | 夏战战、熊唱、周佳©G5,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设计院提供,忧忧©一筑一事或来自网络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


档案 | 215

拍摄 | 202001

发布 | 20200224

类型 | 桥梁

面积 | 主桥全长346.891m,宽度4.654m~9.88m变宽。副桥全长208.781m,宽度6m~14.533m变宽

位置 | 成都市高新区南部园区府河沿线沿公济桥路东西方向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