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给家长的三点建议

疫情期间给家长的三点建议


在这段特别的日子里,家长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烙印在他(她)的一生中。因此,我给家长提三点建议。

一、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榜样,要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比方说,孩子会关注疫情期间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你是不是减少出门了,你出门有没有戴口罩,你有没有积极参加各种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等等。

北京同仁医院有一位大夫,他去驰援武汉之后,给他10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他说,国家有难、百姓有灾,这个时候他作为一个医生,就要有所担当,要去履行他的责任,所以他义不容辞地加入了医疗队,到武汉前线去抢救病人。我想,这位父亲的举动,一定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疫情期间,孩子一定会有很多问题问家长。比如,小朋友们不能一起玩了,应该怎么办?学校为什么还不开学?这些问题需要家长一一给予耐心的回答。

此外,大一些的孩子会关注到电视、手机、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就是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信息的能力。家长可以指导和帮助孩子分析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这些假消息是怎么来的。通过归类分析,教孩子养成使用、辨别和分析各种信息的习惯。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和技能,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终身受益的。而疫情期间,正是培养孩子媒介素养的一个最好时机。

还有,父母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病毒突然来了,还造成了这么大的牺牲和损失,恐慌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作为父母,当你想到孩子站在你的背后,你身负重要的责任,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保持镇静。你要让孩子感到安心、感到有希望,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那样的话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你的消极情绪还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二、开展有益而丰富的家庭活动。

长时间闷在家里,最憋不住的就是孩子。因为孩子好动,他们需要大量的活动。我们做父母的要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尽可能在家庭生活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书籍可以打开一个神奇的世界。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可以动脑筋想一些办法。比方说,搞全家读书会、朗诵会,还可以根据书中的人物搞一场模拟表演,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

还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今天的孩子普遍缺少家务劳动的锻炼,平时在家的时候,都忙于埋头写作业,很少有机会做家务。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全家人一日三餐都在家里吃,有那么多的家务要做,这个时候是孩子提高家务劳动能力、养成家务劳动习惯的黄金时期。可以让孩子学着做几样菜,力所能及地负责扫地、拖地板等家务,这也是一种可以受益终身的能力。

还可以开展很多其他的活动。比如,在室内因地制宜地进行运动,有的家庭开展父子拳击比赛,都不失为可取的方法。当然还有各种游戏,还可以欣赏音乐、看电影,把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安排得丰富一些。

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曾经主持研究过一项课题,叫作“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研究方向就是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谓习惯,是指稳定的行为、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各种优良的品格,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不用催促、不用监督,他(她)就会去做。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整天玩手机。有的父母对我说,孩子没有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其实这个问题对我们大人也是一样,请问你离得开手机吗?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那么,怎么养成管理好手机的习惯呢?北京史家小学的两个小学生给父母们发出了倡议:“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建议全家人在晚饭后到睡觉前的两个小时内不玩手机。在这两个小时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做家务、讲故事,或者陪孩子写作业、和孩子聊聊天。我觉得家长们都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哪怕从一小时做起,你会发现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可能渐渐变少。

在这次疫情期间,孩子们都养成了戴口罩的好习惯,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的文明习惯。我想,这些习惯养成了之后,孩子都是终身受益的。


备注:人民日报(2020-03-14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