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庭德育教育的常見問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

——但丁

今天看到幾則新聞:

  • 南昌一個16歲的高中生疑因不堪學習壓力跳樓身亡。
  • 廣東一高三學生疑因高考成績不理想跳樓身亡。
  • 河南鄭州一女孩因無手機上網課服藥自殺。

現在孩子的神經都這麼脆弱了嗎?

最近這幾年,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了吧?

何時起,考試成績幾乎代替了孩子教育的全部?

何時起,分數成了很多家庭的痛?

明明在一個家庭中,家長最關注的是孩子,卻偏偏在孩子的教育上又屢次出現嚴重問題?

仔細想想,問題在哪裡呢?

關注家庭德育教育的常見問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存在問題

  1. 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

在目前“望子成龍”觀念的作用下,我們的家庭教育,已不再是學校教育的有機補充,而成了課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家庭,已不再是親情融融的情感 港灣,而是以學業為主的“第二課堂”,在書本面前,家長,已呵護不再,慈祥不再,寬容不再。說起輔導孩子學習,網上不是流傳這樣的段子嗎:平日母慈子孝,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是父母卻缺少耐心嗎,還是孩子太笨?我覺得深層的原因就是在學習上,父母的焦慮感太重,導致在輔導孩子學習時,一旦遇到離自己願望有差距的時候,內心就無法接受而導致瞬間的情感崩潰。我們看到的因為輔導作業而情感崩潰的惡性事件還少嗎?今天還看到一位母親輔導孩子作業和孩子大吵後跳河了,所幸被人救起無大礙。

正是在“家長這種“望子成龍”思想作用下,各種教輔材料才會鋪天蓋地出現,各種輔導班才會如雨後春筍,如火如荼,各種教師補課才會讓人詬病,正是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過分強調智育的家庭教育觀,表面上收到一種紅紅火火的的效果,孩子們在課餘時間學這學那,似 乎有學不完的東西。家長們唯恐錯過孩子的智力開發期,可辛辛苦苦搞的卻是家庭泡沫教育。一旦 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大的坎坷,極易摧毀孩子脆弱的神經。

2 .重視需要而忽視情感。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談到父母之愛時說:“父母對孩子的愛並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應是理智的給予和不給予。”而我們實際情況是:許多家長把孩子寵成了“小皇帝”,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天長日久,孩子就覺得理所應當,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就不會想到父母的辛勞,更不會學到父母的節儉。家長為了實現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承諾,可以不惜代價送孩子學音樂、美術,進高費班,過分滿足孩子物質需求,而不重視孩子的情感培養,把關心變成了溺愛。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什麼責任感、義務感、正義感都會出問題。

3.重視講道理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一些家長,把孩子的獨立意識解讀為孩子不聽話,把孩子渴望接近異性的正常心理反應理解為孩子早戀,對孩子整天嘮叨,憑自己的感覺去教育孩子。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不講究方法,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在處理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具體問題的時候,許多家長不講究方法,經常採取一些過激的行為。更為嚴重的是,父母的心理問題或對心理學知識的缺乏,加之處理問題簡單粗暴,往往導致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家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對孩子有心靈虐待的行為。心理虐待表現為:

  • 冷漠——這是一種不易覺察的“心靈虐待”。有的家長因為忙於事業或者情緒欠佳、婚姻變異等等因素,對孩子態度冷漠,使孩子望而卻步。當孩子需要從大人那裡獲得支持、保護或愛撫而又常常不能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遠離大人,以避免呵斥、拒絕和失望。
  • 貶低——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或者經常以一個大人的標準去苛求孩子對孩子的進步總以為是理所當然,而面對他們的一點點過錯,卻又大動肝火,呵斥挖苦,甚至侮辱孩子的人格,使得孩子手足無措、深深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 支配——許多家長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或阻止、或恐嚇,用種種方式,來禁止孩子獨自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這無異於一堵看不見的牆,把孩子的精神禁錮起來,使孩子縮手縮腳,膽小怕事,孤獨憂鬱,從而扼殺了孩子天然的好奇心。

4.重視挑錯而忽視鼓勵。

批評的太多,管得太死,就磨掉了孩子的耐心、自尊心,也喪失了自信心、上進心和創造力。有些家長認為好孩子就是改掉缺點的孩子大人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挑錯兒,孩子的任務就是改錯兒,這樣孩子不是越來越優秀了嗎。

挑錯教育其實是非創造性教育,是庸人教育。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有逆反心理,反而強化其錯誤。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不是訓斥出來的。

5.重視學習忽視勞動。

現在的社會,依然是獨生子女居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認真讀書,包辦了很多孩子應該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疊被子、洗襪子、掃地、整理衣物……甚至有的家長在學校大掃除的時候去代替孩子勞動。孩子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甚至有的小學生連繫鞋帶都不會。

這讓我想起我教過的一個學生,我是五年級教的他,畏畏縮縮的形象和其他孩子精神狀態截然不同,說話聲音小的像蚊子叫,我開始以為他精神有問題,經過了解他是正常孩子,於是經常鼓勵、聊天,逐漸他有了點精氣神,也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了。其實他還挺聰明的,可就一直都是班級的差生,做什麼都比別人慢了好幾拍。非常奇怪本來應該挺好的孩子何以這麼差,後來聽同學說他讀一年級的時候還不會自己吃飯,都是奶奶中午來學校喂他吃。因為這個孩子幾代單傳,又長的很俊俏,家人當做寶貝伺候著,把這個孩子養“殘廢”了。從同學們的講述中,我得到了這個孩子相比於同齡孩子總是慢半拍的原因——家長的包辦代替使孩子喪失了應有的能力。

以上種種是如今家庭裡或多或少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讓我們的家長思想上不那麼焦慮,在孩子成長的同時也享受到暖暖的親情?

關注家庭德育教育的常見問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如何改進

轉變觀念,轉變觀念很重要!

  • 首先家長要拋卻功利之心。認識到“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德在人的發展中起動力和導向的作用,德,不僅包含道德,還包括人的意志品質、審美修養、心理素質、責任感等多方面因素。一個人再有才,如果缺少了這些,也不會走遠。

家長應該把對孩子的培養由“智育為中心”轉移到“個性全面發展”上來,把樂觀、誠實、自信、擔當、 責任感、獨立性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標,培養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靈。

  • 要走出只重需要而忽視情感的家教誤區,就應該讓孩子從小懂得限制自己的慾望,自我控制,承受挫折抗拒誘惑、適應社會。對孩子的情感教育要注意公平,不論是對孩子自己的兄弟姐妹,還是其他小夥伴,家長都要一視同仁。尤其當孩子有了情感需要的時候,家長切不可因為自己忙或者心情不好就粗暴地拒絕。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失望情緒,從而逐漸喪失掉和家長溝通的願望。
  • 對於家長來說,家庭教育首先就是自我教育,家長應該主動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懂得尊重、愛撫、親切、真誠、信任的力量,善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暴力則使他學會了撒謊,諷刺使他 自卑;而表揚使他學會了感激,鼓勵使他自信,認可使他學會自愛。

  • 一句話,少挑錯,多用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不是表揚加鼓勵,指的是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孩子的行為;是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機;創造環境,以指明孩子發展方向;適當提醒,增強孩子的心理體驗,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賞識教育是愛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的教育。

  • 重視學習成績,也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一些生活必要的技能。要想到孩子終有要離開家庭,到社會上去進行優勝劣汰的一天,做家長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生存的本領,也給孩子機會去鍛鍊自己。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父母是孩子創造未來的“雕塑家”。願所有的父母都能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擁有教育好孩子的強大的資本。


關注家庭德育教育的常見問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