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家庭德育教育的常见问题,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但丁

今天看到几则新闻:

  • 南昌一个16岁的高中生疑因不堪学习压力跳楼身亡。
  • 广东一高三学生疑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跳楼身亡。
  • 河南郑州一女孩因无手机上网课服药自杀。

现在孩子的神经都这么脆弱了吗?

最近这几年,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了吧?

何时起,考试成绩几乎代替了孩子教育的全部?

何时起,分数成了很多家庭的痛?

明明在一个家庭中,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却偏偏在孩子的教育上又屡次出现严重问题?

仔细想想,问题在哪里呢?

关注家庭德育教育的常见问题,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存在问题

  1. 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在目前“望子成龙”观念的作用下,我们的家庭教育,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而成了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家庭,已不再是亲情融融的情感 港湾,而是以学业为主的“第二课堂”,在书本面前,家长,已呵护不再,慈祥不再,宽容不再。说起辅导孩子学习,网上不是流传这样的段子吗:平日母慈子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是父母却缺少耐心吗,还是孩子太笨?我觉得深层的原因就是在学习上,父母的焦虑感太重,导致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一旦遇到离自己愿望有差距的时候,内心就无法接受而导致瞬间的情感崩溃。我们看到的因为辅导作业而情感崩溃的恶性事件还少吗?今天还看到一位母亲辅导孩子作业和孩子大吵后跳河了,所幸被人救起无大碍。

正是在“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思想作用下,各种教辅材料才会铺天盖地出现,各种辅导班才会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各种教师补课才会让人诟病,正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过分强调智育的家庭教育观,表面上收到一种红红火火的的效果,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这学那,似 乎有学不完的东西。家长们唯恐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期,可辛辛苦苦搞的却是家庭泡沫教育。一旦 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大的坎坷,极易摧毁孩子脆弱的神经。

2 .重视需要而忽视情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谈到父母之爱时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是简单的给予,而应是理智的给予和不给予。”而我们实际情况是:许多家长把孩子宠成了“小皇帝”,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天长日久,孩子就觉得理所应当,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就不会想到父母的辛劳,更不会学到父母的节俭。家长为了实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承诺,可以不惜代价送孩子学音乐、美术,进高费班,过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而不重视孩子的情感培养,把关心变成了溺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什么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都会出问题。

3.重视讲道理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一些家长,把孩子的独立意识解读为孩子不听话,把孩子渴望接近异性的正常心理反应理解为孩子早恋,对孩子整天唠叨,凭自己的感觉去教育孩子。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不讲究方法,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处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具体问题的时候,许多家长不讲究方法,经常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父母的心理问题或对心理学知识的缺乏,加之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往往导致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家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对孩子有心灵虐待的行为。心理虐待表现为:

  • 冷漠——这是一种不易觉察的“心灵虐待”。有的家长因为忙于事业或者情绪欠佳、婚姻变异等等因素,对孩子态度冷漠,使孩子望而却步。当孩子需要从大人那里获得支持、保护或爱抚而又常常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远离大人,以避免呵斥、拒绝和失望。
  • 贬低——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或者经常以一个大人的标准去苛求孩子对孩子的进步总以为是理所当然,而面对他们的一点点过错,却又大动肝火,呵斥挖苦,甚至侮辱孩子的人格,使得孩子手足无措、深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 支配——许多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或阻止、或恐吓,用种种方式,来禁止孩子独自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这无异于一堵看不见的墙,把孩子的精神禁锢起来,使孩子缩手缩脚,胆小怕事,孤独忧郁,从而扼杀了孩子天然的好奇心。

4.重视挑错而忽视鼓励。

批评的太多,管得太死,就磨掉了孩子的耐心、自尊心,也丧失了自信心、上进心和创造力。有些家长认为好孩子就是改掉缺点的孩子大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挑错儿,孩子的任务就是改错儿,这样孩子不是越来越优秀了吗。

挑错教育其实是非创造性教育,是庸人教育。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有逆反心理,反而强化其错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训斥出来的。

5.重视学习忽视劳动。

现在的社会,依然是独生子女居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认真读书,包办了很多孩子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叠被子、洗袜子、扫地、整理衣物……甚至有的家长在学校大扫除的时候去代替孩子劳动。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有的小学生连系鞋带都不会。

这让我想起我教过的一个学生,我是五年级教的他,畏畏缩缩的形象和其他孩子精神状态截然不同,说话声音小的像蚊子叫,我开始以为他精神有问题,经过了解他是正常孩子,于是经常鼓励、聊天,逐渐他有了点精气神,也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其实他还挺聪明的,可就一直都是班级的差生,做什么都比别人慢了好几拍。非常奇怪本来应该挺好的孩子何以这么差,后来听同学说他读一年级的时候还不会自己吃饭,都是奶奶中午来学校喂他吃。因为这个孩子几代单传,又长的很俊俏,家人当做宝贝伺候着,把这个孩子养“残废”了。从同学们的讲述中,我得到了这个孩子相比于同龄孩子总是慢半拍的原因——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了应有的能力。

以上种种是如今家庭里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家长思想上不那么焦虑,在孩子成长的同时也享受到暖暖的亲情?

关注家庭德育教育的常见问题,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改进

转变观念,转变观念很重要!

  • 首先家长要抛却功利之心。认识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德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德,不仅包含道德,还包括人的意志品质、审美修养、心理素质、责任感等多方面因素。一个人再有才,如果缺少了这些,也不会走远。

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培养由“智育为中心”转移到“个性全面发展”上来,把乐观、诚实、自信、担当、 责任感、独立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培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

  • 要走出只重需要而忽视情感的家教误区,就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限制自己的欲望,自我控制,承受挫折抗拒诱惑、适应社会。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要注意公平,不论是对孩子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是其他小伙伴,家长都要一视同仁。尤其当孩子有了情感需要的时候,家长切不可因为自己忙或者心情不好就粗暴地拒绝。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失望情绪,从而逐渐丧失掉和家长沟通的愿望。
  • 对于家长来说,家庭教育首先就是自我教育,家长应该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懂得尊重、爱抚、亲切、真诚、信任的力量,善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暴力则使他学会了撒谎,讽刺使他 自卑;而表扬使他学会了感激,鼓励使他自信,认可使他学会自爱。

  • 一句话,少挑错,多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指的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

  • 重视学习成绩,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一些生活必要的技能。要想到孩子终有要离开家庭,到社会上去进行优胜劣汰的一天,做家长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也给孩子机会去锻炼自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创造未来的“雕塑家”。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拥有教育好孩子的强大的资本。


关注家庭德育教育的常见问题,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