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寒霧中看見光和暖,解讀《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象徵和隱喻

人性有時候是多麼的美好,同樣可愛的人類本性既可以在最優秀的謙謙君子身上發展,也可以在最下賤的救濟兒身上滋長,不會又任何偏頗。 ——狄更斯

兩百年前,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十九世紀的英國倫敦,正在經歷偉大的工業革命,成為現代化強國。但是,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並非人人能夠擁有財富成為富翁,還有成千上萬城市貧民,在愁雲慘霧中艱難度日,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城市的發展,是以城市普通階層人民的犧牲為前提的。

狄更斯在《霧都孤兒》中,體現的就是這種精神。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寫的第二部長篇小說,講的是一個誕生之初就成為孤兒的奧利弗,被帶到救濟院長大,因備受欺凌而逃出魔窟,結果又誤入賊窩,歷盡磨難和心酸,最終查清身世,收穫溫暖和愛,也擁有財富的故事。

於寒霧中看見光和暖,解讀《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象徵和隱喻

《霧都孤兒》成書近兩百年間,奧利弗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也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和舞臺劇。奧利弗的悲慘身世,之所以引發我們無數的同情,感動世人,不僅歸功於狄更斯描繪的過目難忘的人物,如臨其境的場景,酣暢淋漓的諷刺,天馬行空的想象,還得益於他描繪出了人類共同的願望——擁有快樂的生活,生活在溫暖的世界。當這個願望遭遇挫折時,他也鼓勵我們不要放棄,而要想辦法改造不完美的世界。

狄更斯在場景、情節、人物、語言中,使用了大量的隱喻,在全書的寫作背景和主要人物身上,更是採用了象徵手法,接下來,我就以奧利弗的悲慘經歷為線索,分析一下狄更斯在《霧都孤兒》中最重要的寫作手法:象徵和無處不在的隱喻。

01.“霧都”和“孤兒”兩大象徵:城市化進程中的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

在狄更斯筆下,霧都是英國“現代社會“的縮影,倫敦上空籠罩的重重霧氣,像煙像霧的空氣,也是一個承載著很多社會問題的意象。

於寒霧中看見光和暖,解讀《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象徵和隱喻

從棺材鋪逃跑前,奧利弗拉開門栓,看到外面的世界是這樣的:

“那是一個寒冷、黑暗的夜晚。星星在這孩子的眼裡似乎比以往他所看到的任何時候都要遙遠。沒有風,太寂靜了,樹木投在地上的陰影仿若幽靈魍魎。

狄更斯筆下,《霧都孤兒》中沒有過多的景物描寫,讓人無法窺見這個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全貌,但書中描繪的城市環境,給人的感觀是一個黑白灰色的骯髒,潮溼,陰冷,堅硬所在。在這個牆壁堅硬地面冰冷寒冷陰鬱的城市,上演著貧困、壓迫、欺騙、歧視和死亡。

狄更斯筆下的“孤兒”也是一個象徵。孤兒這一形象,通常用來映照兒童、婦女,貧民等弱勢群體的悲慘境遇。

於寒霧中看見光和暖,解讀《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象徵和隱喻

孤兒生來就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格外敏感,奧利弗剛一出生離開母親的身體後,就失去了自己的安全空間,從救濟院到倫敦,只感到恐懼,而沒有溫暖。

狄更斯用霧都做小說的主要場景,用孤兒做主要人物。霧都和孤兒這兩大象徵告訴我們,一個城市發達與否,並不僅僅取決於它的物理性質,更取決於這個城市中生存的人;溫暖還是冰冷,並不是物質條件的改善,更需要善意和愛的精神。

小說中還有一個意象被反覆提及——“絞死“。救濟院的官員說想多要一碗粥的奧利弗早晚要被”絞死“;棺材鋪的諾亞,在辱罵奧利弗的母親時,也曾兩次提及”絞死“;強盜塞克斯最後死於無意中形成的絞刑,這些都在暗示窮人生活不易。美國批評家J.希利斯·米勒在《狄更斯的小說世界》,談到《霧都孤兒》中的絞刑意象時說:“還有什麼比瞬間拉緊絞架上的繩圈更能象徵這個冷漠的世界對人的壓榨和扼殺呢?

我們無法對奧利弗的悲慘命運無動於衷,狄更斯用他扣人心絃的情節和栩栩如生的場景,成功喚醒了我們的同情,因為在那個晦暗冷漠的霧都,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奧利弗。

於寒霧中看見光和暖,解讀《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象徵和隱喻

02.無處不在的隱喻:幽閉空間的存在逃無可逃,令人窒息

《霧都孤兒》中,小奧利弗經歷了太多的幽閉空間,這層層的幽閉空間,也形成了無處不在的隱喻。

奧利弗出生在某個小鎮的濟貧院,剛出生,母親就去世了。他被送到一個“比最深的深淵還要深一層的”地方,因為大叫肚子餓被鎖在存放煤餅的地下室;回到濟貧院,又因為想多要一碗粥,被關進一個陰暗的房間;甘菲爾德先生想帶他回去清掃幽暗狹窄的煙道;隨後小奧利弗進入棺材鋪當學徒,睡在棺材中間,看起來“像個墓穴”,他時常遭到虐待,動不動就被關進地下室。

可憐的奧利弗,只有作為胚胎時,曾感受到母親的溫暖,甫一出生,包圍他的就是一個個陰暗、黑暗、冷硬的黑屋子,黑暗、狹小、封閉是奧利弗對空間的主要感受。在遭到棺材鋪老闆索爾伯裡痛打之後,他想到了逃跑。

於寒霧中看見光和暖,解讀《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象徵和隱喻

第一次思考的奧利弗,就決定逃到倫敦去,因為“那地方可大得不得了“。而進入倫敦後,他“從未見過如此骯髒和凋敝的地方。街道又窄又泥濘,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惡臭。”他甚至在考慮是不是逃走,這樣的空間,讓他感到陌生、不安和壓抑,當他 “非常艱難地爬上那副黒黢黢的破樓梯“進入的是更為狹窄的過道,預示著奧利弗在這裡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

這是倫敦的街頭,這是倫敦的貧民窟,在《霧都孤兒》中,貧民窟、街道和建築融為了一體,小鎮和都市疊加在了一起,共享著同樣的形容詞,共同構成了令人窒息的幽閉空間。

他睡在竊賊費金那個“監牢似的密閉空間”,帶著焦慮和憂傷,“就像死掉了一樣”。這不僅重複了囚禁的意象,還重複了他早先睡在棺材鋪的經歷,也是他在濟貧院待過的煤窖、小黑屋的延續,這些幽閉空間構成了一個黑暗、狹小、陰冷、堅硬的世界。這就是奧利弗想要逃離的世界,但他顯然無處可逃。從濟貧院到棺材鋪再到倫敦,這些幽閉空間都疊加在一起,像監獄一樣把奧利弗囚禁起來,暗示著死亡的威脅。

於寒霧中看見光和暖,解讀《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象徵和隱喻

03.個人的身份標籤,隱喻另一種幽閉空間

奧利弗受到歧視,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孤兒“身份。他出生在濟貧院,剛一出生,他的母親被醫生判定為”結婚戒指都沒戴,我明白了。“暗示他母親身份的不光彩,可能是一個沒有結婚的‘墮落女子”;而奧利弗則:

被白色舊罩衫裹了起來,然後打上印章,貼上了標籤,對號入座了——歸入了教區的孩子——濟貧院裡的孤兒——下賤的吃不飽餓不死的苦力異類——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會遭人毆打和欺凌——人見人厭,無人憐憫。

一個“墮落女子”生出的一個來路不明的私生子——“孤兒”。這多重標籤,註定奧利弗要在狄更斯所在的時代,成為社會最底層的有“汙點”的人,甚至棺材鋪裡的諾亞也瞧不起奧利弗,因為諾亞有貧窮的父母,而奧利弗,是個私生子。

《霧都孤兒》除了描寫那些看得見的幽閉空間,還描寫了這種看不見的飽含歧視的精神空間:由各種社會偏見和歧視構成的空間,用身份標籤對人進行壓迫,扭曲並奴役了人對自我的認知,剝奪了人的尊嚴和正常生活的機會。

於寒霧中看見光和暖,解讀《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象徵和隱喻

《霧都孤兒》中,還有一個孤兒,也處於這個歧視鏈的底端——梅里太太收養的孤兒露絲小姐。雖然也知道露絲純潔善良,但因為露絲身世“不清白”,梅里太太並不想讓她嫁給自己的兒子;而露絲,也因為自己的這個“汙點”,雖然與梅里太太的兒子相愛,卻不敢接受這份愛情。

諾亞用語言和拳頭欺凌奧利弗,梅里太太卻用無形的身份偏見壓迫露絲。在這個充滿了偏見和歧視的道德體系中,無論是外表兇殘的人,還是外表和善的人,都有可能在實質和精神上,對他人形成歧視,壓榨甚至剝奪他人的生存空間。

04.於寒霧中看見光,善與愛抵達的地方才是天堂

這個世界生存不易,然而,狄更斯並沒有讓我們失望,他在黑暗和悲慘中,給了我們光,給了我們暖。

奧利弗逃去倫敦前,回到寄養所,遇到了小迪克,告訴他自己要出去碰碰運氣,明知自己快死的小迪克對他說:再見了,親愛的,上帝保佑你

於寒霧中看見光和暖,解讀《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象徵和隱喻

這祝福出自一個幼小的孩子之口,但這是奧利弗聽到過的第一個對他的祝福。儘管他此後一生中還將經歷磨難與痛苦,艱辛與變故,但他始終不曾忘記。

去倫敦的路上,一位好心的收稅員給了他麵包和奶酪;一個樂善好施的老太太把她唯一拿得出來的一點點東西都給了他;到達倫敦後,布朗羅先生對奧利弗的信任和愛護,都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這個世界。

只要這個世界還有光和暖,就值得擁抱。

慈善的溫情話語,憐憫和同情的眼淚,比奧利弗經歷過的一切磨難都更深地浸潤了他的心靈,於年幼的奧利弗來說,這些難忘的記憶,比苦難對他的影響更大。即使對於費金這個企圖誘騙他走上盜竊之路的人,他也心懷仁慈,在臨刑前去監獄探望他,勸他禱告。

於寒霧中看見光和暖,解讀《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象徵和隱喻

現實太過殘酷,狄更斯給了奧利弗和露絲一個童話式圓滿結局:他們的標籤都貼錯了,奧利弗繼承了遺產,還成了布朗羅先生的養子;露絲也嫁給了梅里太太的兒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奧利弗找到了溫暖的庇護所,也是狄更斯內心渴望的理想世界。他想告訴讀者,愛心就像陽光和微風,可以衝破陰霾和寒氣,改變空間的性質,天堂原本就在人間。

不被愛只是不走運,不會愛則是不幸。學會愛,比擁有愛更重要。無論身處何種黑暗中,只有我心向陽,才能無懼悲傷。

參考書目:J.希利斯·米勒《狄更斯的小說世界》

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 陳慶勳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