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塑造人的品格和靈魂,還是教文化知識?

情感里奧


從社會科學角度是傳承發揚民族文化並且吸收溶合世界文化營養。

從自然科角度是積累吸收已知的規律並且尋覓和修正客觀規律。

兩者合力則是為了人類生生不息尋找正確路徑。


第三行星1


理論上講,教書育人,德育教育是現代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育是由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參與。現在社會和學校都沒有放棄德育教育,但是現在教育窪地在家庭,尤其是德育教育更是如此。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自我,很多家長培養孩子能爭會搶,培養會叫喚的娃有奶吃的思想,另外不能推己及人,就算你不奉獻,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沒有,你看大學宿舍裡,過了12點了開外響開著燈吵鬧玩遊戲的,都是這樣無恥的人,早起洗漱盆子腳步亂響的也是這樣的人。可見家庭的教育真的是缺失。最可怕的是精緻利己主義者,這個可是全方位培養的,家庭希望孩子能海外定居,老師們吹噓海外的研究條件有多好空間有多大,社會告訴你有些地方說的對,所以出去就留下吧


DOS4204053888


教育能改變的東西還是很多的。本質還是塑造人的品格和靈魂。

我們來看看教育的發展歷程。

教育開始時只關注品格和靈魂

孔孟之道,教人的是品德思想,這是最主要的。你看他們宣揚的是什麼,是仁義禮智信。這些都是關注於品格和靈魂的。

後來,董仲舒推崇儒學,主要宣揚禮教,把讀書人都教成順民,在教四書五經的同時,主要是對思想的洗禮和訓練。

再後來,理學、心學逐漸發展,對思想和品行的要求更高,科舉考試也實行八股文。更可見對思想的進一步控制。

很多人對儒家文化有反面的認識,也是因為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人們對科學技術認識。

西方教育的起點也是關注品格和靈魂

反觀西方,最早的大學都是神學院,而西方大學的最主要目的是培養神職人員和傳教士。培養紳士是大學最開始的初衷。

培養紳士,自然就是專注在思想和品行。早期的科學家或者博物學家都是神職人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傳播的空間更大了。學校的職能發生了一些變化,即便如此,現在西方的大學裡面依然有神學方面的東西。

信奉上帝的西方人,和對科學的認知是一對矛盾。

塑造品格和靈魂是基礎和目的,文化知識是手段

即便是現在,我們教育的主要目的還是要教出一個好人,也就是教出一個三觀正,明事理,懂約束的人。

現在,我們不會讓學生去背誦什麼四書五經,但還是會通過言傳身教,榜樣故事來闡述一些道理,努力讓學生成為一個符合大眾價值取向的人。

現在的世界和社會都是更復雜的,我們要認識世界,清楚社會,肯定需要更多的文化知識。這些文化知識是我們能明白某些道理,認識世界的手段而已。

所以,教授文化知識也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和社會,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塑造學生品行和靈魂。

如果只關注文化知識,就應了那句話了,“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所以,追本溯源,教育的本質還是要在品行和靈魂上。


瘋哥哥l


教育塑造人的品質與文化知識二者不可偏廢。

韓愈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責任首先是“傳道”,然後才是“授業解惑”。

當今社會要求教師要以“教書育人”為天職。“教書育人”是指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毛主席教導我們,“我們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幾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並要求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半支蓮6


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塑造人的品格和靈魂,還是教文化知識,我結合我的教學經驗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兩者都包含,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育最通俗的來講,是教授知識。從《師說》可以找到問題是答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從目前的大中小學教育來看,教育從某種程度上就是教授知識。這也就是老師講,然後通過考試檢驗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體現。

第二,從教育更深遠的意義來講,是為了塑造人的品格和靈魂。咱們在教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德育的養成。現在,學校都把德育作為地方課程,小學、初中開設道德與法治課,大學開設思政課,都是為了塑造人的品格和靈魂,教育我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綜上,教育最基本的職能是教授文化知識,更深遠的意義是塑造人的品格和靈魂,兩者兼具。


博知苑


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塑造人的品格和靈魂?還是教文化知識?兩者都是啊,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孩子怎麼做人!

不同的教育學家對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是“教育是為了讓知識變得有用(懷特海《教育的目的》)”;有的說“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理查德·萊文)”。

簡而言之教育的目的從個人而言就是利用知識,豐富自己。對社會而言就是對知識的利用,讓讓社會得以有秩序的發展。

因此,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啟迪與修正“受教育人的思想意識”、引導“受教育人”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認知世界!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 ,歡迎關注➕評論!一起探討教育問題。


MT教育碎碎念


問本質,回到最初更容易看清。我是個進化論堅定支持者,人類最初的教育無法看到,那就觀察動物好了。

母豹帶著小豹潛伏打獵是不是教育?母猴揹著小猴爬樹採果是不是教育?有個成語叫家學淵源,人類教育的最初一定是父母長輩口口相傳教授孩子什麼是食物,什麼不能吃,怎麼打獵,如何做工具。

品格、靈魂,聽著很高大上的玩意兒,說白了就是在群體中如何為人處世。

文化知識,這東西存世大概不會太久,至少商朝甲骨文就不是普通人能學的,所以知識在這裡就是生存技能。

教育,就是教會後代如何生存,只不過生存難度越來越大,群體關係越來越複雜,生存技能越來越龐雜,未來變化越來越不確定,在有限時間、有限條件之下,教育內容不斷變換側重,本質就是延續求存。


何處是家鄉


所謂知書達禮,有知識與有涵養從來都是並行或者說相互促進的!

我們通過以下幾則我們熟悉的典故來試著闡釋一下二者的關係:


一、禪宗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這三重境界,非常形象的闡明瞭知識與靈魂的相互作用:


一開始的時候,由於知識淺,學問不深,我們看事物的角度往往浮於表面,對人對事都是憑感覺;


慢慢的,隨著我們的知識體系的延伸,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對於原有的很多事物開始摻雜進了更多主觀的想象與感悟,這個時候看待事物的視角不再單一,而是開始變得更加的豐富立體;


隨著知識的不斷拓展,我們開始將知識融會貫通,開始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開始到了“厚積薄發”的階段,更善於去抓住事物的本質,於是這個時候看事物便能很快抓住核心,在待人接物方面也不再故弄玄虛、矯揉造作,而是開始境由心生,一切歸於簡單與自然,顯然這一重境界,跟第一重比起來要昇華了太多!

二、王國維《人間詞話》裡提出的人生三大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境界落腳到一個“獨”字上,刻畫了一個人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要付出的常人難以想象的孤獨、寂寞、無奈與掙扎,像極了周星馳在《喜劇之王》裡捧著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自我陶醉,卻讓人感覺可憐兮兮的樣子;

第二境界落腳到“憔悴”二字,突出了一個人終於找到自己的要追逐的目標所在,為之瘋狂,為之著迷,大有孔子的“餘音繞樑,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覺;

第三境界落腳到“驀然回首”,奮鬥了一生,卻突然才發現自己要追求的,要實現的其實就在自己身邊,突然想起《大話西遊》裡那句經典臺詞“如果上天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一定要對你說我愛你,如果非要給這愛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是到了彌留之際才終於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不管是禪宗的三大境界還是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我們都可以看出,在人生起起伏伏當中,我們一定會歷經起初的青澀無知到後續的腹有詩書,最後融匯貫通,厚積薄發,才能真正做到氣自華!所以說知識與品格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從嬰兒哭鬧,什麼都敢吃,再到教唆未成年犯罪,再到街頭混混,再到黑社會,其實都是沒有人教育的結果,沒有人拉他們一把,直到去了監獄才有人願意指導他們,所以多數出獄的人往往會跟進監獄前判若兩人,不是慫了,而是受到了教育。人如果從小不受教育,那麼其實跟野男人差不多,純物理攻擊,通過暴力解決一切問題,直到警察出現,才知道暴力在社會上行不通,然後遵守法律規則,重返正常人的生活環境。首先教育的目的是遵守生存的最基本規則,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能做,然後進一步能讓你知道怎麼做能有飯吃,然後個人利益滿足了,應該為集體利益而奮鬥,甚至為人類文明的未來探索而奮鬥。


瓜西個兩吃能


教育的本質無須任何人解釋和理解,因為每一個教師都學習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綱要中已經明確的告訴每一位教師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我等愚民從韓愈的《師說》中可清晰的知道師者傳道的本質是:傳授儒家道統。師者,企蒙教育是從太,小,多,少。《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開始的。這也充分說明企蒙教育最初的目的是單純的讓黃毛乳兒認幾個字。隨著年齡的增長,師者漸漸的把自己先學到的東西以自己主觀意識,再灌輸給他的學生。從而可以看出什麼質量的教師就會把什麼質量的學文灌輸給他的學生。說白了什麼朝代的教師灌輸給學生的思想是各不相同的,封建時代的教師灌輸給學生的是封建迷信思想。資本主義社會的教師灌輸給學生的是資產階級剝削思想。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教師培養學生的目的是:是具有共產主義理想接班人。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教師隊伍良莠不齊,因此教出的學生也如同龍生九子,天差地別。因而我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向學生灌輸你先學到的知識,後再教學生如何做人。這一切都取決於教師本身。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歪種只生歪棗裂瓜。極左的民粹主義分子唱的高調,使人有一種想吐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