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為代表的中國民間傳說,為什麼會成為東北亞交流紐帶

"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合稱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她們是中國古代民間文學海洋中最到璀璨奪目的珍珠,也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她們是建立在東亞地區共同的民俗信仰和文化基礎上的民間文學中的代表作品,是儒家文化下東亞人民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她們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研究東亞地區文化和民俗的活生生的教材。她們已經超越傳說本身,而被提升到一種東亞文化符號,並影響了東亞地區甚至儒家文化傳播地區人們的生活。從這四大民間傳說的傳播和影響上,也能清晰的勾勒出東亞地區文化總體面貌。

一、東亞地區文化的交流

東亞地區的中、日、朝三國,一衣帶水,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水乳交融。中國歷史上的優秀文化,被廣泛傳播到日本和朝鮮半島,共同創造了東方文化。源自中國"牛郎織女"傳說而形成的七夕文化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從漢朝開始,中國在朝鮮半島設置了漢四郡,包括"牛郎織女"在內的中國的文化從此傳播到朝鮮。到了唐代,出於對牛郎織女的愛戴,朝鮮民間也出現了七夕節,並在這一天進行乞巧、吟詩、繡花等專門的活動,朝鮮國王和貴族們也在這天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祭拜有著"天地女孫"之稱的織女星。而同一時期的日本聖武天皇也在這天觀看相撲戲,命文人賦七夕詩,在皇宮舉行貴族女性參加的"乞巧奠"。

"牛郎織女"的故事成形於東漢,紀念"牛郎織女"的七夕節則從南北朝時開始盛行。

也就是南北朝期間,"牛郎織女"的故事傳到了日本和朝鮮,形成了七月初七為全國女性舉行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的風俗。日本天皇會在這一天於清涼殿上擺下瓜果等供品,燃明燭祭祀牽牛星和織女星。

這一天,清涼殿中點著九個燈火災,擺放著七夕紀念詩文和五色彩線,舉辦歌、琴、棋、書、畫、鞠和猜謎語等七種遊戲,女人們在這天化七次妝,飲七杯茶,並手執自己親制的"七骨花扇",並在晚上舉辦繡花比賽,奪冠者被譽為"巧女",形成了獨特的七夕文化。

日本古代以七夕及"牛郎織女"傳說為主要內容的漢詩非常多,在日本第一部漢詩集《懷風藻》中,就收錄了六篇七夕詩。這些七夕詩多以描寫牛郎織女分別時的悲愁,體現著對牛郎織女的同情,流淌著哀婉的氣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七夕詩》寫道:"金漢星榆冷,銀河月掛秋。雲姿理雲鬢,仙駕度橫流。窈窕鳴衣玉,玲瓏映彩舟。所悲明月夜,誰慰別離憂"。

與日本相比,朝鮮的漢學更加發達,文學上的成就也更高。由於地緣與中國更為接近,朝鮮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比日本更大,以牛郎織女傳說為代表的中國民間傳說在朝鮮的市場和受眾也更廣。因此,朝鮮的七夕詩中,不僅有牛郎織女的故事,還把唐玄宗和楊貴妃七夕相會的傳說也納入其中,顯得更加哀豔動人。

有著"朝鮮李白"之稱的李奎報,一生就寫過多首七夕詩。他的《七月七日雨》是朝鮮七夕詩的代表作,其中"龍梭生斷夜機空,烏鵲橋邊促仙馭。相逢才說別離苦,還道明朝有難駐"更是朝鮮七夕詩的絕唱。

日本和朝鮮的七夕詩,承襲了中國七夕詩的精華,反映了古代日本和朝鮮汲收漢文化的社會風氣。但是在接收中國文化時,又帶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比如日本的牛郎織女傳說與中國有些不同,不是織女主動找牛郎,而是牛郎主動找的織女。這是日本古老的"訪妻"風俗與中國民間傳說的結合,也是日本的民族特色。

二、牛郎織女故事在東亞地區的影響

自古以來,春節、寒食、端午和中秋是朝鮮的四大節日。但是魏晉之後,"牛郎織女"的故事傳到朝鮮,由此形成的"七夕節"也得到了朝鮮人民和政府的推崇和發展。

每到七夕節,朝鮮會舉行乞巧、鬥巧和乞文等各項活動。朝鮮民歌中傳唱:"天上佳期節,人間乞巧辰"。傳說中的織女能飛舞銀梭,織出天上五彩斑斕的彩霞,能擁有織女那樣的巧手,是每一個朝鮮女孩的夢想。這一天她們會在官府的組織下,比賽穿針引線,以率先穿完一百根針者為勝,獲勝者被視為心靈手巧的代表。

兒童們在這天聚在一起"乞文"和"曬書",文人學子們在這一天結社飲酒賦詩,宮庭和官府則舉辦"七夕茶禮"和"七夕祭奠"等活動,並在春塘臺開科舉取士。這一天對於那些十年寒窗的學子來說,是一舉成名,登上枝頭變鳳凰的關鍵日子,朝鮮詩人柳晚恭在他的《七月七日》中寫道:"梧桐葉落槐子黃,過盡三更動一涼會看瓊林多士聚,即今秋色滿春塘",

說的就是朝鮮政府在昌慶宮春塘臺進行七夕科舉取士之事。

乞巧

古代日本把"七夕"稱為"棚機",日語中的"棚機"就是織機的意思,也是為紀念"牛郎織女"這一天鵲橋相會的傳說。在這一天,日本各地的人們會用茅草製成兩匹草馬,掛在屋簷下,好讓牛郎織女騎著這兩匹馬去相會。

他們還喜歡在竹竿上掛上寫著祝願語句的紙幡,擺上各種瓜果和五色絲線,在院子裡舉行牛郎織女的星祭。日本女性還會在半夜時分,將自己的心願寫在蓮葉上,投進河中,希望能順水漂到天河之內,漂到織女身邊,為自己迎來一雙巧手。

三、東北亞地區各國七夕風俗的異同

朝鮮和日本的七夕風俗歷史悠久,它們在傳承的過程中,在各自民俗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形式,使之更加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七夕這天,朝鮮人民喜歡在早上喝上一碗海藻燉雞湯。這一天分床而睡的夫妻們必須要合床而睡,因為七夕這天正是萬物茂盛的季節,在這天懷上的孩子,兒子將來會事業有成,女兒則一定是心靈手巧的美女。

七夕活動

朝鮮南部的女性在這一天會迎來一年一度的"中路相逢"習俗。古代朝鮮女性出門受到一定的限制,很少能夠有機會回孃家看看,從而在七夕這天形成了"中路相逢"的特殊習俗。在這天,女性們會帶上精心準備的食物,在孃家與婆家的中間地帶與孃家的姐妹相會,她們一邊吃著食物,一邊問長問短,打聽孃家的情況。之所以會在七夕這天舉辦這種一年一度的"中路相逢"習俗,是因為出嫁的女性只有這天才能與孃家的人見面,與牛郎織女一年只見一次的情況非常類似。

日本除了有和中、朝一致的七夕乞巧習俗外,還有一種日本獨有的七夕風俗,那就是這天是日本傳統的"墮胎節"。因為七月之後,莊稼就快要成熟收穫了,正是農民最忙碌的時候,對勞動力的需求特別大。為了保證秋收的勞動力,那些意外懷孕的女性必須在這一天墮胎。只要在七夕這天將酸漿果煮成湯讓孕婦服用,就能將胎兒打掉。就是在今天,日本人仍然會在七夕將酸漿果吊在竹竿上,掛在門外,稱為"酸漿祭"。

日本的"乞巧"也有著自己的特點。日本女性在七夕將針放入水盆,祭拜過牛郎織女星後,便將水盆端入房內,去觀察針在盆底的形狀。如果針的形狀又細又長,那就是織女把"巧"賜給了這個女性;如果針看上去又粗又短,那就是沒乞到巧。

牛郎織女的傳說不僅是朝鮮和日本詩人創作的重要素材,還是兩國重要的戲劇題材。朝鮮戲劇家徐恆錫創作的《牽牛織女》和《銀河水》兩部牛郎織女的姊妹篇,便是朝鮮戲劇中牛郎織女傳說題材的代表。在這兩部作品中,徐恆錫將傳統的牛郎織女天各一方改編為兩人一同飛上了天空,他們在天上共同譜寫了超越時空的完美愛情。

四、 現代文明衝擊下的東北亞民俗生存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一些傳統風俗正接受著嚴峻的生存考驗。但是七夕民俗仍然因為與這些國家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保存得比較完整。

今天的韓國,人們仍然會在七夕這天去佛寺祭拜,吃南瓜餅,晾衣裳和被褥,舉行牛女星祭。農村一些地區仍然保留著母親給子女系綵線"求巧"的風俗,企盼子女能夠在學習上取得優秀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的七夕民俗已經成為韓國文化的一種象徵。在2002年9月的釜山亞運會聖火會合儀式上,兩名代表"牛郎"和"織女"的男女青年,分別手持採自長白山和漢拿山的聖火,在"鵲橋"相逢,並進行了隆重的合火儀式。

韓國利用這一民俗象徵著朝鮮半島的和平和統一,表達了半島人民在和平中求發展,在和平中求統一的美好祝願。現在有很多韓國人向政府建議將七夕節定為韓國的情人節,讓韓國的傳統民俗能在現代文明的撞擊下,迸發出更絢麗的火花。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東北亞地區傳播的時間最久,影響也最大。這些中國的民間傳說不但豐富了東北亞地區人民的文化生活,由此形成的一些民俗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成為東北亞地區各國人民交流的活化石。

以日本為例。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的同源使得中日文化有著諸多的類似,也有一定的差異。在兩國的"牛郎織女"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相同,結合的方式相同,愛情結局相同。但在許多細節上還是有很大差異性。

在中國版的"牛郎織女"故事中,人物為牛郎、織女和一頭老牛;而在日本則為犬飼和織女。這是與這個傳說傳入日本時,日本正處於狩獵社會向農耕社會過渡時期,隨著日本逐漸進入農耕社會,犬飼也逐漸變成了牛郎。在中國,織女是在王母娘娘的逼迫下,被動離開。而日本文化中,織女是主動離開的。在中國的傳說中,是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簪子劃出一條銀河;日本傳說中的銀河則是瓜果的瓜汁流出形成的。

牛郎織女神話起源於中國古人對星象的觀察,神話的主角牛郎星與織女星隔著一條天河遙遙相望而不能相聚,於是人們便構想出了這則動人的神話。在它的流傳過程中,它又被人為的加上了人間男女的愛情悲劇影像,豐富了它的故事情節,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敘述人間的愛情、世態的炎涼,表現人民對真、善、美的認識和對現實生活的理想與追求。"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成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美麗故事,並深深地打上了傳統文化的烙印。

牛郎織女傳說與日本人的文化及信仰有很多吻合之處,所以在日本得到了發展。但中日文化背景與民風民俗還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歷史上的日本是通過不斷學習漢文化,去和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日本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的融合是在本土文化認知的基礎上進行選擇的結果。

牛郎織女的傳說發源於中國,但它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共享的文化資源與精神傳統。以"牛郎織女"傳說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民間故事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猶如一個巨大的寶藏,仍在等待著包括中、日、朝、韓在內的東北亞文化圈以持之以恆的探索精神,去研究和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