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無改鬢毛衰


鄉音無改鬢毛衰

文 | 圖:朱德祥

​公元2020年1月23日,1400萬人口的大武漢宣佈停運公共交通,停運全部九條地鐵線。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遇到封城。

所有武漢人,在這個2020,度過了終身難忘的春節。我們在淡定與焦慮中咬牙挺住,等待寒冬結束,春天到來。

自臘月二十九(1月23日)起,我就一直呆家裡沒出大門,也在網絡上辦公,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每天我還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裡發佈疫情相關情況及咱們市政人戰鬥在疫情一線的報道,還在各論壇上發佈湖北市政企業戰疫情的報道。

鄉音無改鬢毛衰

每天除了在電腦上做點工作上的事,再就是上網、上論壇看帖子,發帖子,還擠點時間看點書,文學類的、專業知識類,科技類等都看一點,還向可愛的小外孫學習普通話。

我生在黃陂,長在黃陂,彈指一揮間就快六十花甲了,真是“鄉音無改鬢毛衰”啊,一口的我們家鄉——黃陂話,雖說在武漢中心城區工作了十好幾年,但也還是一口鄉音不改,以至同事們有時也學學我這鄉音調侃一番。

上學那陣子,我們都是說家鄉話,只在到了高中,才聽到語文老師用普通話讀課文。

鄉音無改鬢毛衰

咱們家鄉話系古楚語系,特點是歷史悠久,直白易懂,為武漢市非物質遺產,與《楚辭》中出現極多的字、詞、句有相通之處,是古老楚語的餘緒。據說,20世紀初,黎元洪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黃陂話因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雖說同是家鄉話,可也有南北之分,靠北的黃陂人說出的方言,我們這靠南邊的人也是很難懂哦。

湖北人對湖北大鼓一定很熟悉,張明智的《豐收場上》大家也都愛聽,這湖北大鼓就是用黃陂說唱的。武漢人所欣賞的楚劇,由黃孝花鼓戲演變而來,使用的當然也是黃陂話。

如今,我們的老一輩還是最愛聽楚戲,小鎮橫店就有很多喜愛楚戲的人,他們聚焦在一起成立了票友會,時常在廣場上為人們免費表演楚劇的名唱段,吸引了很多老人觀賞。

鄉音無改鬢毛衰

1959年全軍第二屆文藝匯演開幕式上,在國慶十週年的人民大會堂,熊伯濤少將在將軍合唱團演出開始時用黃陂話朗誦《頌詞》:


我們是一群紅色老戰士,來自農村,來自工廠。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從勝利走向勝利。黨的教育培養,使我們堅強更堅強。不要看我們的雙鬢沾滿了征途的冰霜;戰場的硝煙燻黑了我們的臉龐。可是我們的思想永遠放射著光芒,我們的心絃永遠歡樂地跳蕩。


為了捍衛祖國的建設,我們積聚著無窮的力量。在這壯麗的節日裡,我們盡情歌唱歌唱。歌唱親愛的祖國,歌唱百戰百勝的人民武裝,歌唱英明的領袖毛主席,歌唱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如今,網站上都可搜索到這段令人忘懷的家鄉聲音。

鄉音無改鬢毛衰

家鄉話是每個人自幼學習的一種說話腔調和發音習慣,人們常說鄉音難改。為了生計人們四處奔波,身處他鄉的遊子,若是聽到家鄉話,倍感親切。有時候,家的味道不僅僅是父母的飯菜,家鄉話也是一種獨特的“味道”。

春節本來只休息一個星期,可不曾想因為新冠,這一休就已經三十多天,正式上班的時間還未確定。從正月休息到二月,從寒冷的冬天休息到春暖花開的春天,這還是有生以來的第一次。

這段時間,小外孫每天都鬧著讓我陪他玩,小外孫四歲四個月,從開始講話起,我們就教他說普通話,再者上了一年多的幼兒園,如今一口的普通話講得很好,童聲童語的也很好聽。

鄉音無改鬢毛衰

清早,小朋友一起床就吵著要跟爺爺玩,我說,你洗口了沒有?小朋友會說,我刷牙了。

小朋友喜歡打保齡球,用小球全部打倒的機率少,他也知道用大籃球或足球來打,站近了打倒的概率就高,我讓他往後頭去點,他會糾正說:後面一點。

娛樂完了,讓他去洗手,洗完了讓他去“幅子”上擦擦手,他說:這是毛巾。

有時,玩得高興,鞋子脫了,我說,讓爺爺來給你將“孩子”穿上,他就說:是我鞋子掉了。

鄉音無改鬢毛衰

小朋友從電視上學到了用塑料杯當玩具,將其擺成一個大三角形,用球來擊倒,我說這是“三各形”,小朋友會說:這是三角形。

到吃飯時,我問小朋友是用筷子還是用“票個”,他會說:我用勺子吃飯。

有時,小朋友在客廳裡打滾,我說地上很“刺人”,意思是地上不乾淨,小朋友會說:地上一點都不髒。

鄉音無改鬢毛衰

玩到下午,我說,暫停,“門則”再玩,小朋友會說:明天再玩。

有時,小朋友不小心摔倒,我說,別“達倒了”,小朋友會說:呀,我摔交了。

童聲童語,很好聽。

木蘭湖的水,泡木蘭山的茶,我們是地道的黃陂伢,黃陂伢說黃陂話。

鄉音無改鬢毛衰

作者朱德祥

關於作者 朱德祥,男,從事財務工作三十餘年,熱愛公益事業,曾被武漢市文明委授予二星志願者,武漢市、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二十餘篇財務管理、企業管理、質量安全管理的論文發表在《武漢建築業》《湖北市政》《湖北建築節能》《中國市政》《建築》《中國建設報》等報刊,《從PPP模式談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保障措施》一文被評為紀念國務院推廣魯布革工程管理經驗30週年優秀徵文,該文發表在《項目管理與建築經理人》雜誌2017年第九期上。攝影作品被收錄於《城區研究》《詩畫黃陂·2017》《武漢印象·2015》等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