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是遲到的運動嗎?

wlaiwangling


洋務運動的本質,其實是中國學習西方進行工業化。

中國在走向工業化的道路上充滿了曲折,而這些曲折的過程,就是中國對外吃虧、遭受屈辱的過程。

第一次工業化的機會:被乾隆帝拒絕。

1793年,英國派馬嘎爾尼率使團訪華,一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二是想刺探情報,當時西方對中國太缺乏瞭解了。

馬嘎爾尼想與中國做生意,當時英國的工業化已經大見成效,於是就帶著英國最新的工業成果來中國。藉故乾隆帝卻說天朝無所不有,不用跟你做生意。

馬嘎爾尼不甘心啊!想要演示一下英國產品的實際效果,當時他們帶了兩把最新的左輪手槍。馬嘎爾尼當著乾隆帝的面,兩發子彈就打死了一頭鹿。而弓箭卻需要射很多支才能殺死一頭鹿(電影裡一支箭就能殺了鹿,那都是假的)。

你知道乾隆帝說什麼?乾隆說,你這個玩意那麼小巧,是女人用的東西,我們大男人都要用更勇猛雄壯的方式!

要知道,馬嘎爾尼來訪時,真正開始工業化進程的國家非常少。我們知道的法國人,正在搞革命。這個時候如果乾隆帝能轉變觀念,學習先進的工業和科技,那近代中國的歷史將完全改寫。

但是,乾隆帝把他拒絕了,不管英國人合理的、不合理的想法全都被拒絕了。

中國就這麼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會。

第二次工業化機會:洋務運動,但被日本打斷

就這樣,後來發生了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又發生大規模內亂。到了1860年代,歐美有發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時電力應用走向了整個工業和社會。

中國內亂結束後,中國的精英分子們發現,再不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中國將難以生存,於是開始了洋務運動。

後面的結果我們知道了,中國的洋務運動成果,在1894年徹底被日本打垮。中國人的自信自尊徹底被打到了谷底。

問題是:洋務運動是遲到的運動嗎?

僅從時間上來說,其實不算遲。

日本1870年才開始維新,比中國洋務運動還晚。

那為什麼洋務運動的效果不佳、還打不過比我們晚的日本呢?

這要從中國的統治階級對工業化的認識說起。

大清統治者對工業化認識不深刻,採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指導工業化,僅僅把洋務運動作為外掛,而對於與之配套的社會體制卻不做任何變革。

這導致工業化始終是一小撮人在那瞎忙活,對整個社會沒什麼影響。社會沒有被工業化帶動和動員起來。

社會體制和觀念不變,依然是傳統那一套。導致中國的工業化是各自為政的,你搞你的、我做我的,互不相關。最終的成果也是屬於“私人”的。比如搞出的北洋艦隊,人們都認為那是李鴻章的,不認為他是國家的、民族的。

因此,在遇到危難之時,各個派別互不相幫、互相看笑話。福建水師有事,南洋和北洋水師不去相幫,北洋水師甲午開戰,南洋水師竟然宣佈保持中立!發生這麼離奇的事情,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沒搞與工業化配套的社會變革。身體上想工業化,但腦子觀念裡還有點鄙視、不接受,這樣怎麼能協調呢?

結束語

與日本對比的話,中國的洋務運動並不算晚,關鍵差距在於:中國的社會依然是古代社會,而工業化要想發揮出能力,卻要求社會變為近現代社會結構。

結果,中國的工業化要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真正開始。

如今,中國正在努力做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頭羊。

----凌煙閣論史----歡迎點贊評論關注哦!


凌煙閣論史


洋務運動對清朝或許是遲到的,但對中國而言,卻並不算遲。可以這樣說,發端於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工業革命,它打破了中國2000多年以來封建統治籠罩下額黑暗,是中國歷史發展中出現的一片曙光,促使中國封建社會向信貸額社會體制轉變,是中國邁向近現代化社會可貴的一步。

一、軍工企業和軍隊建設近代化開端

1、創辦軍工企業

從186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到1894年張之洞創辦湖北槍炮廠,洋務派們共創辦了大小21個軍工企業。這些企業在當時大豆採用機械生產,儘管當時的機械化程度不高,在生產中仍有大量採用手工生產方式,儘管這些企業在管理方面存在濃厚的封建性、落後性和保守性,但它們畢竟是中國大地上有史以來第一批近代企業,開啟了中國近現代化之先河。客觀而言,對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民用企業的產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尤其是這些軍工企業的創辦,生產了大批的槍支彈藥,改變了以前清朝軍隊刀矛弓箭、土槍土炮的落後狀態,這對於當時的清王朝抵禦外國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國軍隊走向近代化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2、建設新式軍隊

洋務派們在建立軍工企業的同時,也開始了軍隊的建設,並且將其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軍事工業的目的之所在。

1862年天津成立洋槍隊;1866年總理衙門組建“練軍”15000人,李鴻章在上海將淮軍按近代化軍隊進行裝備;左宗棠在寧波成立了洋槍隊,這樣的淮軍和湘軍便成為了當時的新式陸軍。

1888年李鴻章又籌建北洋海軍,1894年又分別建成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共有船隻六七千艘,已具有相當規模。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近代化海軍這一新的兵種。

雖然當時海軍的裝備、軍事素質、軍事力量較西方有很大差距,但在洋務派的努力之下它還是成為了清政府一支重要的國防力量,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而新式陸軍雖然是為清王朝統治服務的,但在對西方侵略者也構成了一定的障礙,鎮南關大街,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而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在愛國將領的率領下重創日軍五艦並迫使日艦首先退出黃海,雖敗猶榮。

雖然南北洋海軍在李鴻章等人投降思想的操縱下,未能起到真正保家衛國的作用並於1894年全軍覆滅,但不能由此而就斷定洋務運動中新式武器裝備起來的軍隊的失敗就認為洋務運動完全失敗了。

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經濟利益不可調和的產物。軍事的失利包括了多種因素,諸如政治體制、政府他蓋度、軍隊素質、兩軍力量的懸殊程度、經濟實力、國內權力鬥爭等等。所以,不能簡單把這複雜的失敗過程歸咎於洋務派的工業活動。最起碼,他們敢於打破封建社會的桎梏,走出了這學習西方的第一步,落後學習先進的“自強”精神,這是我們應該銘記的。

二、民用工業近代化的開始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洋務派在繼續求強的同時,開始著手興辦了以“求富”為目的的民用企業。到90年代,共創辦民用企業29個(煤礦11個,金屬礦12個,鋼鐵廠2個,紡織廠4個),興辦了一批交通運輸業,包括擁有20餘艘近5萬噸的商業輪船的輪船招商局。

已經築成的臺灣鐵路及京奉鐵路天津至山海關段共364公里,開始建京漢鐵路,以及通達全國主要行省的電報郵政事業。這些企業在中國當時初步發生和發展的生產方式中佔主要地位。雖然這些企業遲於外資企業,但比華人私人資本所創辦的新企業要早,開了中國政府興辦工業的先河。

洋務運動興辦這些企業並不是突發性無計劃的行為,他們是想學習西方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首先是以“官督商業辦”的方式開班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大小數十個企業以鞏固軍事、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其次,又以“官商合辦”的方式儘量鼓勵私人投資近代新式企業,並加以種種保護,以資提倡。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封建地主勢力仍佔主要地位,民風未開,重農抑商根深蒂固。所以用這種方式對於當時的情形來說,是十分恰當的。而沒有這個開端,私人資本要向工業領域轉化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不用說要形成以後的民用企業了。

當然,無論是“官督商辦”或者是“官商合辦”,在運營過程中都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任人唯親,封建把頭式的管理、損公肥私等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但也因這些弊端,使得70年代開始,單純商辦的資本主義企業開始出現了。

中國民用工業近代化雖然開始道路坎坷,但經過當時民族資本家們的不屈奮鬥,終於使得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在中國大地上逐漸立穩,慢慢發展起來,而形成這樣的局面是與洋務運動分不開的。

三、人才的培養和近代化思想的興起

1、近代化人才的培養

要辦洋務,就需要通曉洋務的人才,而傳統的舊式以科舉為目的的教育內容是無法滿足洋務事業的需要。因此興辦新的教育事業,學習新的知識,培養新型人才,就成為了洋務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

從1862年北京同文館創立到1894年創辦煙臺海軍學堂,洋務運動間共創辦了24所新式學堂。這些學堂培養了為洋務運動服務的翻譯、工程、兵器、輪船駕駛、電報通訊、礦務、軍醫等各類人才。雖然這些學堂規模不大,學員較少,但畢竟打破了科舉舊式教育一統天下居民面,也培養了一批先進科技人才和知識分子,並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開通風氣的作用。

為了更全面系統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洋務派直接向西方派遣留學生。從1872年起,洋務派通過清政府先後大規模向美、英、法派遣了七批留學生,總人數達到了201人。其中包括了後來成為工程師的詹天佑、著名學者嚴復等。這些留學生們在國外不僅學習到了科學技術知識,一定程度上也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思想。他們把先進的技術和思想帶回國內,對於當時的中國社會轉型、思想轉變都起到了十分積極作用。

2、近代化思想的興起

伴隨著洋務派興辦軍工、民用企業,近現代化教育、派遣留學生,中國潛意識的近代化思想也逐步興起了。

開始,洋務運動提倡“變法自強”,也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自強的思想開始向“求富”而轉變,也就是”振興商務”,這種思想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它是對幾千年來“民本商末”思想的否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張之洞提倡“工商救國論”,王韜說“商富即國富”,再到鄭觀應的“商戰固本”理論。這些思想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洋務運動不斷實踐過程中的總結,隨著“工商救國”思想的不斷被提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思想也開始出現了,他們一步一步向前,乃至提出了中國應該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這在封建籠罩的氣氛中給中國人民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這已經是中國近代化思想的端倪。

總結

洋務運動並沒有遲到,可以說是十分及時的。它的出現,表明了中華民族自強向上的精神。正是因為洋務運動的出現,中國社會才開始走向變化,從封建的泥沼中一步步走出來,從軍事到經濟再到政治,從君主立憲到資產階級革命,再到共產主義,這些思想的轉變,都發端於洋務運動。民眾的覺醒,人民的自強,從默默忍受封建壓迫,到走上打破舊社會,建設新中國的道路,每一步,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都具有十分現實的促進意義,洋務運動就是這一切的開端。


江畔初見月


我們首先需要

瞭解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簡介: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令清朝統治者驚惶失措。大清國在《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用領土、主權以及一系列經貿特權暫時滿足了歐洲侵略者]]之要求,同時太平天國也進入低潮,局勢暫時穩定。

清政府中一些大臣痛定思痛,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在中央執掌大權之奕訢等人,認為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之“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主張摹習列強之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通過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之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此等人因此被稱為“洋務派”。

1861年1月11日,咸豐帝批准了恭親王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之《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以富國強兵為目標之洋務運動從此開始。

洋務派官員以“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為基礎,在全國展開之工業運動,口號和目標先後分別是“師夷之長技以自強”和“師夷之長技以求富”。此運動自1861年—1895年,持續35年,歷經同治光緒二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所主導推動,在專制皇權之背景下發生。

洋務自強運動是近代中國首次全國規模之西方工業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科技及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代公司體制則帶來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有助中國走上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然而最終洋務運動卻難逃失敗之命運;因為清軍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沉重打擊了清廷之信心,洋務運動黯然收場。

那麼洋務運動是遲到的運動嗎?答案不是 簡單的兩面。

首先,與英國掀起的工業革命而言,確實是遲到的。但就中國社會發展而言,是一個開始,雖然有改革的方式和結果不盡人意。


西瓜歷史頻道


中國清政府於19世紀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引進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興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並相應地改革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機構等多方面的活動。洋務運動是清朝統治階級內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當權的官僚在嚴重的“內憂外患”形勢下所採取的“自強”措施。1856~1860年(咸豐六年至十年),清政府面臨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的雙重威脅,在內外交困中,決定首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國和捻軍鎮壓下去,而後再設法抵禦被認為是“肢體之患”的外國侵略。為此,它開始實行“自強新政”,主要內容是引進和學習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首先是軍事技術,以對外國侵略者妥協退讓的策略,爭取其軍事上的支援,加強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軍事力量。當時主張辦洋務的一批貴族和官僚,被稱為洋務派。其中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訢、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了適應形勢需要,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以奕訢為首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辦理外交事務為主,同時辦理以自強、求富為內容的洋務活動。

  發展工業洋務運動興起之初,其直接目的是鎮壓人民反抗,因此,一開始就以購買洋槍洋炮和創辦新式軍事工業為主要任務。1861年,曾國藩在安徽創辦安慶內軍械所,製造彈藥、炸炮等軍火。該所是清末最早官辦的近代軍事工廠。而購買西方近代軍事武器較早而又較多、創辦近代軍用工業的規模較大而又較早者,是李鴻章及其統率的淮軍。清政府創辦的近代軍用企業早期規模最大的有4家: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建成,主要製造軍火和輪船。②金陵機器製造總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南京建成,主要為“剿捻”製造槍支彈藥。③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專造兵、商各輪船。④天津機器製造局。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創辦,主要製造華北地區用來“剿捻”的軍事裝備。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是李鴻章於1865年創辦的軍工廠

  19世紀70年代初,外國資本主義加緊侵略,破壞了1860年建立起來的“中外和好”的局面。為了適應當時的內外形勢,清政府在軍事上大力建設海軍、增強海防,編練區別於湘淮軍的新式陸軍的練軍;在經濟上,除繼續在各省設立兵工廠和擴大原有的軍用工業之外,主要著重於民用工業企業的創辦和經營,以期與洋商競爭。1873年創設的輪船招商局,是由軍用工業為主向民用工業企業為主轉變的標誌。由於洋務運動的任務和內容有了某些改變,洋務派在原有官僚集團之外,又加了一些買辦商人和有維新傾向的知識分子。為了建立新式海軍,清政府除設廠製造兵船外,還以重金向外國購買軍艦。清政府先後向英、德等國訂購艦隻,建立了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和北洋水師。中法戰爭中,福建以及南洋水師受挫。1885年(光緒十一年)後,重點建設北洋海軍。又成立海軍衙門以統一事權,以醇親王奕譞為總理,慶郡王奕劻、直隸(約今河北)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會辦。此後陸續向外國訂購的定遠、鎮遠、濟遠等鐵甲艦和其他比較先進的艦隻,均投入北洋海軍艦隊。1888年北洋艦隊初步成軍,艦隊編制基本採自英國。與海軍建設相適應,沿海各重要海口還設置了炮臺等防禦工事。這些軍事設施,在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雖然起了一定的抵禦外侮的作用,但因清朝統治的腐敗而終於慘敗崩潰。

  左宗棠於1866年在福建創辦的福州船政局

  洋務派創辦民用工業企業,一為“分洋商之利”,以保護利權,並獲得餉源;同時也為軍用工業所需金屬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創辦的這些工業得到供給,減少對外國依賴。民用工業企業主要有4項:輪船航運;開採煤礦和採掘、冶煉其他金屬礦藏;電報;紡織業。洋務派辦的民用工業企業,除少數為政府出資的官辦者之外,大多為官督商辦。官辦企業和官督商辦企業在資金來源和經營管理上雖有差別,但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培養人才與工業企業和新式海軍等事業的需要相適應,在洋務運動期間還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為培養翻譯人員,清政府於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設立了同文館,隨後又設立了上海、廣州廣方言館。以後,洋務派又在實踐中認識到,要真正辦好洋務,達到求強、求富的目的,中國必須有通曉洋務的人才。為培養這樣的新式人才,一是派遣人員出國留學,二是開辦學堂。派遣學生出國始於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容閎倡議,丁日昌支持,曾國藩、李鴻章會奏促成。在派遣留學生的過程中,清政府逐漸認為,出國留學人員應以經過外語訓練的成年人為宜。當時具備這個條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學堂的學生,所以自70年代中期以後派遣出國的留學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均赴英、法學習製造和駕駛。此外,還有派赴德國學習陸軍和張之洞派赴歐美學習冶煉鋼鐵的一些留學人員。80年代清政府還在國內創辦了許多專門性的學堂。

  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發展到19世紀80年代,社會上開始出現了具有傾向資本主義的早期改良主義社會思潮,認為君主立憲的民主制最適合於中國,提出了開國會、設議院的要求。然而,洋務運動的指導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正是由於洋務運動本身既不可能擺脫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控制,又不可能擺脫封建勢力的阻撓和侵蝕,因此也就難以避免失敗的命運。1894年(光緒二十年)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戰敗和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戰鬥大黃蜂


洋務運動:缺乏現代性的現代化變革

洋務運動不是一場“遲到的運動”

以鐵路為例:發展與穩定的取捨

以輪船招商局為例:國營與民營的取捨

中日對比: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

商人與知識精英在體制外“會師”

立憲運動: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的選擇

洋務運動的制度性遺產

其一,缺乏制度上的頂層設計

其二,從未涉及財政、貨幣和土地改革

其三,洋務運動不是一個普惠性的經濟振興運動

其四,現代化有餘、現代性不足

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對“洋務運動的制度性遺產”表現中任意觀點進行探討。(說明:可以對所選觀點進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見,並闡述理由,所闡釋的理由從多角度展開,符合歷史事實,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


軒軒魚魚


關於這個問題,你查了一下資料,任務洋務運動並不是遲到的運動,因為在歷代經濟變革中,晚清洋務運動可謂最為兇險的一役。\r當其時,外敵環伺,國力積弱,政府財政和民間財富幾乎無以憑藉。在改革範式上,這是史上第一次輸入式改革,意識形態上的破冰難乎其難。而就經濟來說,這又是本民族從千年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驚險一躍”。李鴻章在變法之初就驚呼:“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奇局,自應建數千年來未有之奇業。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危弱而終無以自強。”由此可見變革者當時的困局、心境及無奈。\r後世史家常常喟嘆,中華民族錯過了近代工業文明的萌芽期,因而受到列強的侵辱。然而,若進行一次全球環視,答案也許會不一樣。在中國開始洋務運動的19世紀60年代中期,後來成為全球最強經濟體的三個國家——美國、德國以及日本——也剛剛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並相繼開始它們的現代化之旅。\r美國在1865年結束了南北戰爭,林肯總統雖然解放了黑奴,但種族隔離仍然持續,南北對峙情緒未消。在1860年前後,美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總數的3%,全美超過8000人口的城市只有141個,鋼鐵產量不足100萬噸,歐洲的報紙直接將之比喻為“跟在英國、法國後面的小兄弟”。1865年,後來成為美國首富、此時年僅30歲的安德魯•卡內基在賓夕法尼亞州與人合夥創辦卡內基科爾曼聯合鋼鐵廠;就在同一年,李鴻章也向清朝廷遞交了《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也是在這一時期,德國剛剛完成統一,1870年,以“埃姆斯電報”事件為導火索,普法戰爭爆發,普軍大獲全勝,在巴黎凡爾賽宮宣佈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美國與德國分別在1879年和1873年宣佈接受金本位制。\r日本與中國進入現代化的時間更是驚人地接近,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幾乎同時拉開帷幕:1868年1月3日,西鄉隆盛率2000人從鹿兒島北上,發動“王政復古”政變,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迎回明治天皇,日本進入維新時期。\r通過比較便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的現代化並不是一場“遲到的運動”,遲到不是落後的理由\r\r在歷代經濟變革中,晚清洋務運動可謂最為兇險的一役。\r當其時,外敵環伺,國力積弱,政府財政和民間財富幾乎無以憑藉。在改革範式上,這是史上第一次輸入式改革,意識形態上的破冰難乎其難。而就經濟來說,這又是本民族從千年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驚險一躍”。李鴻章在變法之初就驚呼:“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奇局,自應建數千年來未有之奇業。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危弱而終無以自強。”由此可見變革者當時的困局、心境及無奈。\r後世史家常常喟嘆,中華民族錯過了近代工業文明的萌芽期,因而受到列強的侵辱。然而,若進行一次全球環視,答案也許會不一樣。在中國開始洋務運動的19世紀60年代中期,後來成為全球最強經濟體的三個國家——美國、德國以及日本——也剛剛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並相繼開始它們的現代化之旅。\r美國在1865年結束了南北戰爭,林肯總統雖然解放了黑奴,但種族隔離仍然持續,南北對峙情緒未消。在1860年前後,美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總數的3%,全美超過8000人口的城市只有141個,鋼鐵產量不足100萬噸,歐洲的報紙直接將之比喻為“跟在英國、法國後面的小兄弟”。1865年,後來成為美國首富、此時年僅30歲的安德魯•卡內基在賓夕法尼亞州與人合夥創辦卡內基科爾曼聯合鋼鐵廠;就在同一年,李鴻章也向清朝廷遞交了《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也是在這一時期,德國剛剛完成統一,1870年,以“埃姆斯電報”事件為導火索,普法戰爭爆發,普軍大獲全勝,在巴黎凡爾賽宮宣佈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美國與德國分別在1879年和1873年宣佈接受金本位制。\r日本與中國進入現代化的時間更是驚人地接近,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幾乎同時拉開帷幕:1868年1月3日,西鄉隆盛率2000人從鹿兒島北上,發動“王政復古”政變,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迎回明治天皇,日本進入維新時期。\r通過比較便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的現代化並不是一場“遲到的運動”,遲到不是落後的理由


希爾大大


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黼曾說,“自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喪失了20年的寶貴光陰。”戰後清政府依然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才有人開始面對現實,思想開始覺悟。這個過程來得很慢,但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首先中國人守舊,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根深蒂固,不易改變;其次中國的士大夫階層視傳統文化為自己的生命線,關係著的前途命運,不可動搖;最後,掌控著國家命運的士大夫階層缺乏獨立性,沒有鬥爭精神,思想狹隘。

這一切必然導致新思想,變革精神難以在這個土壤中長出來。即使後來搞了洋務運動,其先天性的不足也就註定了失敗的必然性。原因在於,不從體制上進行徹底的改變,只做表面與皮毛的工作,永遠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柳柳先生


洋務運動並沒有遲到,只不過是權力上層不想改變。

洋務運動是一個清政府被打敗不斷自強的過程,只不過沒有進行徹底的變革。“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是非常好的初衷。

洋務運動只是局部的改變,這也是清政府要看到的結果。

第一,清政府不可能進行徹底的制度變化,封建的中央集權已經決定了這個國家的運行模式。

第二,洋務運動只是在軍事,製造業等領域進行變革,並不能改變實質,向財政,土地等都沒有進行深刻的認識和變革。在現在看來,一個長辮子打著電話多少有些毫無違和感。

洋務運動就像是清政府給自己編織的新衣服,只是賞心悅目,不能改變本質。

但洋務運動的影響很深遠。

不僅對經濟軍事影響深遠,對政治和文化的影響才讓一大批的有志之士,不斷的探索,尋找符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鮮明的對比,使日本迅速稱為一個強國。

變革永遠不會晚,不會遲到。只是上層缺乏認知。

我是曹城少年,願您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辯證唯物主義主張看待事物要用聯繫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比同時期的各國情況,尤其是同時期的各個列強國家,中國的洋務運動的確算是遲到的,但對於當時的大清王朝還是有它積極的方面,雖然對挽留早已奄奄一息的清王朝的作用不大,但也算是較早一批睜眼看世界的有識之士正視世界的發展,正視中華民族的不足,西學中用,挽留華人被殖民的命運的一種努力!


凡塵老爹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持續了近35年。在兩次英法聯軍失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廷上層為應對內憂外患形成了“洋務派”與“守舊派”兩種陣營,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對中國邁入現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礎。

洋務運動的口號是“自強”,“求福”,初衷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目的和初衷是好的,因為清末閉關鎖國的政策,以及封建制度的侷限性而最終宣告失敗。

洋務運動不能說是遲到的運動,它是思想先進的中國人試圖去粉碎西方列強侵略企圖的大膽嘗試,是洋務派試圖救國的努力。歷史上的洋務運動是值得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