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是迟到的运动吗?

wlaiwangling


洋务运动的本质,其实是中国学习西方进行工业化。

中国在走向工业化的道路上充满了曲折,而这些曲折的过程,就是中国对外吃亏、遭受屈辱的过程。

第一次工业化的机会:被乾隆帝拒绝。

1793年,英国派马嘎尔尼率使团访华,一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二是想刺探情报,当时西方对中国太缺乏了解了。

马嘎尔尼想与中国做生意,当时英国的工业化已经大见成效,于是就带着英国最新的工业成果来中国。借故乾隆帝却说天朝无所不有,不用跟你做生意。

马嘎尔尼不甘心啊!想要演示一下英国产品的实际效果,当时他们带了两把最新的左轮手枪。马嘎尔尼当着乾隆帝的面,两发子弹就打死了一头鹿。而弓箭却需要射很多支才能杀死一头鹿(电影里一支箭就能杀了鹿,那都是假的)。

你知道乾隆帝说什么?乾隆说,你这个玩意那么小巧,是女人用的东西,我们大男人都要用更勇猛雄壮的方式!

要知道,马嘎尔尼来访时,真正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国家非常少。我们知道的法国人,正在搞革命。这个时候如果乾隆帝能转变观念,学习先进的工业和科技,那近代中国的历史将完全改写。

但是,乾隆帝把他拒绝了,不管英国人合理的、不合理的想法全都被拒绝了。

中国就这么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

第二次工业化机会:洋务运动,但被日本打断

就这样,后来发生了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又发生大规模内乱。到了1860年代,欧美有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时电力应用走向了整个工业和社会。

中国内乱结束后,中国的精英分子们发现,再不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中国将难以生存,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

后面的结果我们知道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成果,在1894年彻底被日本打垮。中国人的自信自尊彻底被打到了谷底。

问题是:洋务运动是迟到的运动吗?

仅从时间上来说,其实不算迟。

日本1870年才开始维新,比中国洋务运动还晚。

那为什么洋务运动的效果不佳、还打不过比我们晚的日本呢?

这要从中国的统治阶级对工业化的认识说起。

大清统治者对工业化认识不深刻,采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指导工业化,仅仅把洋务运动作为外挂,而对于与之配套的社会体制却不做任何变革。

这导致工业化始终是一小撮人在那瞎忙活,对整个社会没什么影响。社会没有被工业化带动和动员起来。

社会体制和观念不变,依然是传统那一套。导致中国的工业化是各自为政的,你搞你的、我做我的,互不相关。最终的成果也是属于“私人”的。比如搞出的北洋舰队,人们都认为那是李鸿章的,不认为他是国家的、民族的。

因此,在遇到危难之时,各个派别互不相帮、互相看笑话。福建水师有事,南洋和北洋水师不去相帮,北洋水师甲午开战,南洋水师竟然宣布保持中立!发生这么离奇的事情,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搞与工业化配套的社会变革。身体上想工业化,但脑子观念里还有点鄙视、不接受,这样怎么能协调呢?

结束语

与日本对比的话,中国的洋务运动并不算晚,关键差距在于: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古代社会,而工业化要想发挥出能力,却要求社会变为近现代社会结构。

结果,中国的工业化要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

如今,中国正在努力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

----凌烟阁论史----欢迎点赞评论关注哦!


凌烟阁论史


洋务运动对清朝或许是迟到的,但对中国而言,却并不算迟。可以这样说,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工业革命,它打破了中国2000多年以来封建统治笼罩下额黑暗,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片曙光,促使中国封建社会向信贷额社会体制转变,是中国迈向近现代化社会可贵的一步。

一、军工企业和军队建设近代化开端

1、创办军工企业

从186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到1894年张之洞创办湖北枪炮厂,洋务派们共创办了大小21个军工企业。这些企业在当时大豆采用机械生产,尽管当时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在生产中仍有大量采用手工生产方式,尽管这些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浓厚的封建性、落后性和保守性,但它们毕竟是中国大地上有史以来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化之先河。客观而言,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这些军工企业的创办,生产了大批的枪支弹药,改变了以前清朝军队刀矛弓箭、土枪土炮的落后状态,这对于当时的清王朝抵御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2、建设新式军队

洋务派们在建立军工企业的同时,也开始了军队的建设,并且将其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军事工业的目的之所在。

1862年天津成立洋枪队;1866年总理衙门组建“练军”15000人,李鸿章在上海将淮军按近代化军队进行装备;左宗棠在宁波成立了洋枪队,这样的淮军和湘军便成为了当时的新式陆军。

1888年李鸿章又筹建北洋海军,1894年又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只六七千艘,已具有相当规模。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近代化海军这一新的兵种。

虽然当时海军的装备、军事素质、军事力量较西方有很大差距,但在洋务派的努力之下它还是成为了清政府一支重要的国防力量,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而新式陆军虽然是为清王朝统治服务的,但在对西方侵略者也构成了一定的障碍,镇南关大街,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而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在爱国将领的率领下重创日军五舰并迫使日舰首先退出黄海,虽败犹荣。

虽然南北洋海军在李鸿章等人投降思想的操纵下,未能起到真正保家卫国的作用并于1894年全军覆灭,但不能由此而就断定洋务运动中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军队的失败就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失败了。

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经济利益不可调和的产物。军事的失利包括了多种因素,诸如政治体制、政府他盖度、军队素质、两军力量的悬殊程度、经济实力、国内权力斗争等等。所以,不能简单把这复杂的失败过程归咎于洋务派的工业活动。最起码,他们敢于打破封建社会的桎梏,走出了这学习西方的第一步,落后学习先进的“自强”精神,这是我们应该铭记的。

二、民用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开始着手兴办了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9个(煤矿11个,金属矿12个,钢铁厂2个,纺织厂4个),兴办了一批交通运输业,包括拥有20余艘近5万吨的商业轮船的轮船招商局。

已经筑成的台湾铁路及京奉铁路天津至山海关段共364公里,开始建京汉铁路,以及通达全国主要行省的电报邮政事业。这些企业在中国当时初步发生和发展的生产方式中占主要地位。虽然这些企业迟于外资企业,但比华人私人资本所创办的新企业要早,开了中国政府兴办工业的先河。

洋务运动兴办这些企业并不是突发性无计划的行为,他们是想学习西方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首先是以“官督商业办”的方式开班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大小数十个企业以巩固军事、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次,又以“官商合办”的方式尽量鼓励私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并加以种种保护,以资提倡。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封建地主势力仍占主要地位,民风未开,重农抑商根深蒂固。所以用这种方式对于当时的情形来说,是十分恰当的。而没有这个开端,私人资本要向工业领域转化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不用说要形成以后的民用企业了。

当然,无论是“官督商办”或者是“官商合办”,在运营过程中都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任人唯亲,封建把头式的管理、损公肥私等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但也因这些弊端,使得70年代开始,单纯商办的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出现了。

中国民用工业近代化虽然开始道路坎坷,但经过当时民族资本家们的不屈奋斗,终于使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中国大地上逐渐立稳,慢慢发展起来,而形成这样的局面是与洋务运动分不开的。

三、人才的培养和近代化思想的兴起

1、近代化人才的培养

要办洋务,就需要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内容是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因此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型人才,就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从1862年北京同文馆创立到1894年创办烟台海军学堂,洋务运动间共创办了24所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培养了为洋务运动服务的翻译、工程、兵器、轮船驾驶、电报通讯、矿务、军医等各类人才。虽然这些学堂规模不大,学员较少,但毕竟打破了科举旧式教育一统天下居民面,也培养了一批先进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并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

为了更全面系统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洋务派直接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从1872年起,洋务派通过清政府先后大规模向美、英、法派遣了七批留学生,总人数达到了201人。其中包括了后来成为工程师的詹天佑、著名学者严复等。这些留学生们在国外不仅学习到了科学技术知识,一定程度上也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带回国内,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转型、思想转变都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

2、近代化思想的兴起

伴随着洋务派兴办军工、民用企业,近现代化教育、派遣留学生,中国潜意识的近代化思想也逐步兴起了。

开始,洋务运动提倡“变法自强”,也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自强的思想开始向“求富”而转变,也就是”振兴商务”,这种思想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它是对几千年来“民本商末”思想的否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张之洞提倡“工商救国论”,王韬说“商富即国富”,再到郑观应的“商战固本”理论。这些思想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洋务运动不断实践过程中的总结,随着“工商救国”思想的不断被提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想也开始出现了,他们一步一步向前,乃至提出了中国应该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这在封建笼罩的气氛中给中国人民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这已经是中国近代化思想的端倪。

总结

洋务运动并没有迟到,可以说是十分及时的。它的出现,表明了中华民族自强向上的精神。正是因为洋务运动的出现,中国社会才开始走向变化,从封建的泥沼中一步步走出来,从军事到经济再到政治,从君主立宪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共产主义,这些思想的转变,都发端于洋务运动。民众的觉醒,人民的自强,从默默忍受封建压迫,到走上打破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道路,每一步,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具有十分现实的促进意义,洋务运动就是这一切的开端。


江畔初见月


我们首先需要

了解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简介: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令清朝统治者惊惶失措。大清国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欧洲侵略者]]之要求,同时太平天国也进入低潮,局势暂时稳定。

清政府中一些大臣痛定思痛,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央执掌大权之奕䜣等人,认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摹习列强之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通过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之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此等人因此被称为“洋务派”。

1861年1月11日,咸丰帝批准了恭亲王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之《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之洋务运动从此开始。

洋务派官员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基础,在全国展开之工业运动,口号和目标先后分别是“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师夷之长技以求富”。此运动自1861年—1895年,持续35年,历经同治光绪二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所主导推动,在专制皇权之背景下发生。

洋务自强运动是近代中国首次全国规模之西方工业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科技及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则带来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有助中国走上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然而最终洋务运动却难逃失败之命运;因为清军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沉重打击了清廷之信心,洋务运动黯然收场。

那么洋务运动是迟到的运动吗?答案不是 简单的两面。

首先,与英国掀起的工业革命而言,确实是迟到的。但就中国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个开始,虽然有改革的方式和结果不尽人意。


西瓜历史频道


中国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决定首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和捻军镇压下去,而后再设法抵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为此,它开始实行“自强新政”,主要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对外国侵略者妥协退让的策略,争取其军事上的支援,加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军事力量。当时主张办洋务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其中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䜣、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了适应形势需要,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以奕䜣为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办理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

  发展工业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直接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炸炮等军火。该所是清末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而购买西方近代军事武器较早而又较多、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的规模较大而又较早者,是李鸿章及其统率的淮军。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用企业早期规模最大的有4家: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建成,主要制造军火和轮船。②金陵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南京建成,主要为“剿捻”制造枪支弹药。③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专造兵、商各轮船。④天津机器制造局。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主要制造华北地区用来“剿捻”的军事装备。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军工厂

  19世纪70年代初,外国资本主义加紧侵略,破坏了1860年建立起来的“中外和好”的局面。为了适应当时的内外形势,清政府在军事上大力建设海军、增强海防,编练区别于湘淮军的新式陆军的练军;在经济上,除继续在各省设立兵工厂和扩大原有的军用工业之外,主要着重于民用工业企业的创办和经营,以期与洋商竞争。1873年创设的轮船招商局,是由军用工业为主向民用工业企业为主转变的标志。由于洋务运动的任务和内容有了某些改变,洋务派在原有官僚集团之外,又加了一些买办商人和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为了建立新式海军,清政府除设厂制造兵船外,还以重金向外国购买军舰。清政府先后向英、德等国订购舰只,建立了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中法战争中,福建以及南洋水师受挫。1885年(光绪十一年)后,重点建设北洋海军。又成立海军衙门以统一事权,以醇亲王奕譞为总理,庆郡王奕劻、直隶(约今河北)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此后陆续向外国订购的定远、镇远、济远等铁甲舰和其他比较先进的舰只,均投入北洋海军舰队。1888年北洋舰队初步成军,舰队编制基本采自英国。与海军建设相适应,沿海各重要海口还设置了炮台等防御工事。这些军事设施,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虽然起了一定的抵御外侮的作用,但因清朝统治的腐败而终于惨败崩溃。

  左宗棠于1866年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依赖。民用工业企业主要有4项:轮船航运;开采煤矿和采掘、冶炼其他金属矿藏;电报;纺织业。洋务派办的民用工业企业,除少数为政府出资的官办者之外,大多为官督商办。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企业在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上虽有差别,但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培养翻译人员,清政府于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广州广方言馆。以后,洋务派又在实践中认识到,要真正办好洋务,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中国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为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派遣学生出国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容闳倡议,丁日昌支持,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当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所以自70年代中期以后派遣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均赴英、法学习制造和驾驶。此外,还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和张之洞派赴欧美学习冶炼钢铁的一些留学人员。80年代清政府还在国内创办了许多专门性的学堂。

  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倾向资本主义的早期改良主义社会思潮,认为君主立宪的民主制最适合于中国,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要求。然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是由于洋务运动本身既不可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因此也就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战败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战斗大黄蜂


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

洋务运动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

以铁路为例:发展与稳定的取舍

以轮船招商局为例:国营与民营的取舍

中日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商人与知识精英在体制外“会师”

立宪运动: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选择

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

其一,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

其二,从未涉及财政、货币和土地改革

其三,洋务运动不是一个普惠性的经济振兴运动

其四,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表现中任意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所阐释的理由从多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轩轩鱼鱼


关于这个问题,你查了一下资料,任务洋务运动并不是迟到的运动,因为在历代经济变革中,晚清洋务运动可谓最为凶险的一役。\r当其时,外敌环伺,国力积弱,政府财政和民间财富几乎无以凭借。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李鸿章在变法之初就惊呼:“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来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由此可见变革者当时的困局、心境及无奈。\r后世史家常常喟叹,中华民族错过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萌芽期,因而受到列强的侵辱。然而,若进行一次全球环视,答案也许会不一样。在中国开始洋务运动的19世纪60年代中期,后来成为全球最强经济体的三个国家——美国、德国以及日本——也刚刚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相继开始它们的现代化之旅。\r美国在1865年结束了南北战争,林肯总统虽然解放了黑奴,但种族隔离仍然持续,南北对峙情绪未消。在1860年前后,美国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3%,全美超过8000人口的城市只有141个,钢铁产量不足100万吨,欧洲的报纸直接将之比喻为“跟在英国、法国后面的小兄弟”。1865年,后来成为美国首富、此时年仅30岁的安德鲁•卡内基在宾夕法尼亚州与人合伙创办卡内基科尔曼联合钢铁厂;就在同一年,李鸿章也向清朝廷递交了《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也是在这一时期,德国刚刚完成统一,1870年,以“埃姆斯电报”事件为导火索,普法战争爆发,普军大获全胜,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布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美国与德国分别在1879年和1873年宣布接受金本位制。\r日本与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更是惊人地接近,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几乎同时拉开帷幕:1868年1月3日,西乡隆盛率2000人从鹿儿岛北上,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迎回明治天皇,日本进入维新时期。\r通过比较便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迟到不是落后的理由\r\r在历代经济变革中,晚清洋务运动可谓最为凶险的一役。\r当其时,外敌环伺,国力积弱,政府财政和民间财富几乎无以凭借。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李鸿章在变法之初就惊呼:“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来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由此可见变革者当时的困局、心境及无奈。\r后世史家常常喟叹,中华民族错过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萌芽期,因而受到列强的侵辱。然而,若进行一次全球环视,答案也许会不一样。在中国开始洋务运动的19世纪60年代中期,后来成为全球最强经济体的三个国家——美国、德国以及日本——也刚刚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相继开始它们的现代化之旅。\r美国在1865年结束了南北战争,林肯总统虽然解放了黑奴,但种族隔离仍然持续,南北对峙情绪未消。在1860年前后,美国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3%,全美超过8000人口的城市只有141个,钢铁产量不足100万吨,欧洲的报纸直接将之比喻为“跟在英国、法国后面的小兄弟”。1865年,后来成为美国首富、此时年仅30岁的安德鲁•卡内基在宾夕法尼亚州与人合伙创办卡内基科尔曼联合钢铁厂;就在同一年,李鸿章也向清朝廷递交了《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也是在这一时期,德国刚刚完成统一,1870年,以“埃姆斯电报”事件为导火索,普法战争爆发,普军大获全胜,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布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美国与德国分别在1879年和1873年宣布接受金本位制。\r日本与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更是惊人地接近,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几乎同时拉开帷幕:1868年1月3日,西乡隆盛率2000人从鹿儿岛北上,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迎回明治天皇,日本进入维新时期。\r通过比较便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迟到不是落后的理由


希尔大大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黼曾说,“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战后清政府依然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才有人开始面对现实,思想开始觉悟。这个过程来得很慢,但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首先中国人守旧,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不易改变;其次中国的士大夫阶层视传统文化为自己的生命线,关系着的前途命运,不可动摇;最后,掌控着国家命运的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性,没有斗争精神,思想狭隘。

这一切必然导致新思想,变革精神难以在这个土壤中长出来。即使后来搞了洋务运动,其先天性的不足也就注定了失败的必然性。原因在于,不从体制上进行彻底的改变,只做表面与皮毛的工作,永远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柳柳先生


洋务运动并没有迟到,只不过是权力上层不想改变。

洋务运动是一个清政府被打败不断自强的过程,只不过没有进行彻底的变革。“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非常好的初衷。

洋务运动只是局部的改变,这也是清政府要看到的结果。

第一,清政府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制度变化,封建的中央集权已经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运行模式。

第二,洋务运动只是在军事,制造业等领域进行变革,并不能改变实质,向财政,土地等都没有进行深刻的认识和变革。在现在看来,一个长辫子打着电话多少有些毫无违和感。

洋务运动就像是清政府给自己编织的新衣服,只是赏心悦目,不能改变本质。

但洋务运动的影响很深远。

不仅对经济军事影响深远,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才让一大批的有志之士,不断的探索,寻找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鲜明的对比,使日本迅速称为一个强国。

变革永远不会晚,不会迟到。只是上层缺乏认知。

我是曹城少年,愿您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看待事物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比同时期的各国情况,尤其是同时期的各个列强国家,中国的洋务运动的确算是迟到的,但对于当时的大清王朝还是有它积极的方面,虽然对挽留早已奄奄一息的清王朝的作用不大,但也算是较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正视世界的发展,正视中华民族的不足,西学中用,挽留华人被殖民的命运的一种努力!


凡尘老爹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福”,初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和初衷是好的,因为清末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封建制度的局限性而最终宣告失败。

洋务运动不能说是迟到的运动,它是思想先进的中国人试图去粉碎西方列强侵略企图的大胆尝试,是洋务派试图救国的努力。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是值得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