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綜合考點彙編「十一」

1、教師的專業素養是當代教育質量的集中體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的(科學專業素養)及(教育專業素養)兩個方面。

2、壬寅學制又名(欽定學堂章程)。

3、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三種主要成份。

4、如果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係,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並列結合學習。

5、習慣上,人們用心理困擾、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分別指稱嚴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幾類心理健康問題。

6、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

7、普通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學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是師範學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是理論性和應用性相結合的學科。

8、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發展的社會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髮展的人的惟一途徑。

9、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培養人一種社會活動。

10、班主任瞭解學生的基本方法是觀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11、根據動機的性質和社會價值不同,動機分高尚和低級。

12、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13、班主任是負責一個班學生工作的教師。

14、關於遺忘產生原因的解釋有許多學說,比如痕跡衰退說、干擾說、同化說和動機說等。

15、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徵,以便突出本質特徵。

16、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的作用可表述為具有描述、解釋、模擬題和控制的作用。

1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

18、一名合格教師應具備的能力結構包括:組織教育和教學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調控能力。

19、洛克在《教育漫話》一書中提出了“紳士教育”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他在教育目的論上持個人本位論主張。

20、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21、贊科夫在《教學與發展》中提出有別於傳統的五條新的教學原則,即高難度原則、高速度原則、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以及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22、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各種態度都是通過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變的。

23、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24、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是備課、上課、課外輔導、作業批改(成績考核)四個環節組成。

25、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各科教學滲透德育。

26、科學計算已經和理論、實驗共同構成當代科學研究的三大支柱。

27、有學者將數學課程的目標分為三類:第一是實用知識;第二是學科知識;第三是文化素養。

28、“一心二用”是有條件的。 “人”寫成“丫”對比。

29、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

30、蘇聯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