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隋唐年间,李密的瓦岗军盛极一时,有雄师百万,李密以为自己君临天下,颇为自得。可是很不幸,李密因轻敌被洛阳王世充击败,只好去投奔唐高祖李渊。为天下盟主,今天归唐,主上肯定会给我安排要职的。

可是,李密归唐后,李渊只任命他为光禄卿、上柱国,封他为邢国公,都是些虚职,与他的期望相去甚远,使他大失所望。

朝中很多大臣对李密表示轻视,一些掌权的人还向他索贿,也使他内心烦躁不满。自视甚高的李密怎么忍受这种境遇?他的理想是当王,可是在人手低下,这怎么可能呢?他的铁杆追随者王伯当和他谈及归唐后的感觉时,也颇有同感。他对李密说:“天下之事仍在魏公的掌握之中。东海公在黎阳,襄阳公在罗口,而河南兵马屈指可数。魏公不可以长久待在这里。”

王伯当的话正中李密之意。李密便想出了一个离开长安的计策。这天,李密向李渊献策说:“山东的兵马都是臣的旧部,请让臣去招抚他们,以讨伐东都的王世充。”

李渊立即批准了李密的请求。许多大臣劝李渊说:“李密这人狡猾而好反复,陛下派他去山东,犹如放虎归山。他肯定会割据一方,不会回来了。”

李渊笑着说:李密即使叛离,也不值得我们可惜。他和王世充水火不容,他们两方争斗,我们正好坐收其利。

李密请求让过去的贾闰莆和他同行,李渊不仅一口答应,还任命王伯当做李密的副手。临行前,李渊设宴送行,他和李密等人传喝一杯酒,李渊说:“我们同饮这杯酒,表明我们同一条心。有人不让你们去山东朕真心待你们,相信你们不会辜负朕的一番心意。”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十二月,李渊让李密带领手下一半的人马出关。长史张宝德也在出征的名单中。他察觉了李密的反意,怕李密逃亡会连累自己,便秘密上书李渊,说李密一定会反叛。李渊收到张宝德的奏章,才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后悔让李密出关。但他又怕惊动李密,让李密的部下慢慢行进,李密单骑回朝受命。

李密对手下的贾闰莆说:主上曾说有人不让我去山东,看来这话起了作用了。我如果回去,肯定被杀。与其被杀掉,不如进攻桃林县,夺取那里的粮草和兵马,在向北渡过黄河。如果我们能够到达黎阳,和徐世绩会合,大事肯定成功。

贾闰莆说:主上待明公甚厚,明公既然已经归顺大唐,为什么又生异心呢?退一步说既或我们攻下桃林,又能成什么气候呢?依我看,明公应该返回长安,表明本来就毫无异心,流言自然就不起作用了。如果还想去山东的话,不妨从长计议,再找机会。

李密听贾闰莆的话不顺耳,生气地说:朝廷不给我割地封王,我难以忍受。主上据关中,山东就是我的。上天所赐,怎能不取,反而拱手让人?贾公一直是我的心腹,现在怎么不和我一条心了呢?

贾闰莆流着眼泪回答道:明公杀了司徒翟让,山东人都认为明公忘恩负义,谁还愿意把军队交给明公呢?我若非受明公的厚恩,怎能肯如此直言不讳呢?只要明公安然无恙,我死而无憾!

李密听了怒气冲天,举刀就砍向贾闰莆。王伯当等人苦苦劝谏,李密才住了手。贾闰莆侥幸不死,就逃到熊州去了。王伯当也劝李密作罢,李密仍然不听王伯当说:义士的志向是不会因为存亡而改变的,明公一定要起兵反唐,我将和明公同生共死,不过恐怕只能是徒劳无益而已。

于是李密杀了朝廷的使者。第二天清晨,夺取了桃林县城。李渊知道后,派军队进击李密。在熊耳山,李密遭到埋伏,他和王伯当在混战中都被杀死。

李密是个野心家,他本来是跟随扬玄感反隋的,后来兵败投奔了翟让的瓦岗军,为取得瓦岗军的领导劝,他设计杀了翟让,大权独揽,拥兵百万。与洛阳的王世充作战失利后,李密带了两万多人归顺李渊,他手下的徐世绩、魏征等人都可以当人臣,安心地为唐朝做事,可他不甘心,因为他自视甚高,觉得自己走王者气象。而且,他相信图讖,认为李家坐天下的说法是指他,而不是李渊。

归顺唐朝以后,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适应角色的转变。可是,他的权力欲太强,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不合时宜地企图“另立中央”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李密归唐之后感觉不得志,又企图出来单干,可他没有想到,此时的时机不合适,大唐当时平定天下的趋势已很明显,天下将定,李密此时另立山头的时机已失,在者,李密杀了翟让后,让很多人冷了心,失去了很多支持者。不占天时,不占人和,怎么能成事呢?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人的欲望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可能是个悲剧。人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