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一處又苦又辣的“此生必去景點”

大英博物館是被不少人列入“此生必去景點”之一的世界著名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有這樣一句宣傳標語:“聚全世界之珍寶,為全人類而開放”

大英博物館:一處又苦又辣的“此生必去景點”

雖名為大英博物館,但英國本國的文物在其中佔據的位置卻不足十一,它是一座世界博物館。不同國家的人邁入這座宏偉的羅馬式建築心情總會有或多或少的起伏,流連於其他國家地區燦爛文化瑰寶的同時,也會與自己的“母文化”不期而遇,猝不及防地被扯回18、19世紀那段被“大英帝國”侵略的歲月。

大英博物館:一處又苦又辣的“此生必去景點”

大英博物館對中國文物的介紹是這樣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來到大英博物館,我一定要去和漂泊在異國他鄉多年的祖國文物見個面。


無法謀面的十分之九

中國文物在大英博物館有一塊永久性的展廳——33號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館內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我想,之所以設置專門的國別展廳,是因為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有絢爛的歷史文化,太多珍貴的文物被迫在此棲身吧。

中國歷史上流失的文物多達164萬件,分佈於世界47家博物館,而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3000件中國曆代的稀世珍寶中,供普通遊客參觀的中國管33號展廳,僅陳列了2000餘件

,包括中國的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等。

而另外的十分之九被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別許可,一般遊客無緣謀面。即便是懷著一顆赤誠的心不遠萬里來到這裡,也無法替國內的親朋與它們見上一面,問聲安好。


絢爛在異國的中國文化

象徵著中國各個時期文化造詣的無價國寶在這裡比比皆是,可以用門類齊全來形容,卻難以給人美不勝收的體驗。《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藏於大英博物館的這幅摹本本為清宮所藏,作為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保存在圓明園中。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這幅畫被奪往英國。1903年,大英博物館以25英鎊購買並收藏此畫 ,結合《女史箴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稱之為中國館甚至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毫不為過。

大英博物館:一處又苦又辣的“此生必去景點”

我沒能幸運地碰上這幅畫的展期,又是一次遺憾地錯過。轉頭看到中國廳中央牆上的巨型壁畫,它來自河北省行唐縣清涼寺,壁畫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之態依舊明朗可見,但幾條明顯的割痕卻觸目驚心。

大英博物館:一處又苦又辣的“此生必去景點”

中國館入口附近有一尊6米高的隋代漢白玉佛像,當年,佛體切被割成3個部分運回了英國,陳列在這裡的是拼接修復的成品。一條條僵硬的割痕毫無美感,只給人苦澀的感覺,真不知道自己來這裡是欣賞藝術品的還是被迫回顧那段苦難歲月的。

大英博物館:一處又苦又辣的“此生必去景點”

33號展廳最不能錯過的怕是瓷器展了,宋代五大官窯哥、汝、定、官、鈞產出的藝術品都能在這裡找到。原來,汝窯燒出的“天青色”瓷器真的可以給人“雨過天晴雲破,這般顏色做將來”的感受。各個朝代的精美瓷器確實賞心悅目,但一想到有著中國古老烙印的藝術品被迫漂洋過海流落到了萬里之外的英國,格格不入的感覺讓我不再想多做停留。

大英博物館:一處又苦又辣的“此生必去景點”

“侵略”與“被侵略”的記憶

相信來這裡遊覽的其他國家的遊客也會有相似的感覺,本應該躺在本國博物館內的文物被挪到這裡,被貼上純英文的標籤,被算作別國的所有物。

我曾經在湖北省博物館看過一次古埃及巡展,因為從未看過木乃伊,所以那是一次雀躍和欣喜的遊覽經歷。被“邀請”到中國的展品將會受到尊重和按時的歸還。但大英博物館的一件件展品都不是巡展來到這裡的,而是在戰火和混亂中被帶劫這裡的。古埃及展館也好、古希臘展館也好,一份份破碎的“被侵略”記憶組成了現在大英博物館完整的“侵略”記憶。每一個頓足在某個展廳遲遲不願離開的某國人,都在重溫和延續著這樣的記憶。

這些都是歷史的傷痕,我們無法找到一個譴責的出口,勒令始作俑者改正自己錯誤。倡導“文物歸還”的呼聲從未銷聲匿跡過,但至今,關於這些文物的歸屬問題仍然沒能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

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瑰寶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我們也期待著有朝一日各國可以通過妥善地協商合理地歸置這些文物。

這些文物的經濟價值不會是世界人民關心的話題,其背後的民族記憶和文化內涵才是牽動人心的理由。

大英博物館:一處又苦又辣的“此生必去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