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為什麼成為諸葛亮的座右銘?

黃蜂二師兄


寧靜致遠:心靜似水,淡泊人生才高遠。

諸葛亮的座右銘是“淡泊以明致,寧靜以致遠。”

淡泊即平常心,“靜”也是指保持平常心。

在現代社會,金錢欲、升官欲,急功近利、不滿足的內心,等等,現代人想要融入“靜”簡直是天方夜譚。

但諸葛亮做到了“寧靜”,保持一顆平常之心。

他原本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從劉備三顧茅廬,再到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了漢室之興隆竭忠盡智,至死不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臨死之時,他對漢室的江山社稷大業念念不忘,所作所為不過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後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了,諸葛亮前來時,劉備對諸葛亮說“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自立為王。”這一番話直白地流露出劉備對諸葛亮的防備之心,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後來真的盡心盡力輔佐劉禪,劉禪也對他十分敬重。

如果他有其他心思,根據他的本事,要想當皇帝不是易如反掌嗎!由此可見他對漢室的拳拳之心。《出師表》讓讀者們深感他的真情實意!

公元234年,諸葛亮患重病死在五丈原,年僅54歲。根據他生前願望,死時倚山造墳,墓穴大小隻盛棺木,只穿平時穿的衣服,不放陪葬品。死後諡號忠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相聚難得


大家好,我是布衣行四海,很高興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出師表》 感人肺腑,流傳至今,其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句,已演化為 成語,成為許多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劉備第二次訪問臥龍崗時,來到諸葛亮的草堂,抬頭看見中門上有一副對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於是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毛宗崗在這副對聯下批了一句話:“觀此二語,想見其為人。”在這時,諸葛亮雖然還沒有出來,但對聯卻道出了他處世的態度、儉樸的生活,以及不凡的抱負。在弘治本《三國演義》裡,原本沒有這副對聯,是毛宗崗增補進去的。後人都說補得好,好就好在給草堂添上了風雅的色彩,言簡意賅地介紹了草堂主人的“為人”,起到了未見其面先知其人的作用。毛宗崗為什麼要加上這麼一副對聯?當然是出於更真實地刻畫諸葛亮的形象。看來,他不但熟讀了諸葛亮的作品,對他的為人也瞭如指掌。

諸葛亮曾寫有一篇《誡子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誡兒子,要注意思想和學問修養,才能樹立遠大的理想。而在這篇《誡子書》中,最著名的就是這樣幾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寧靜”,就是專心致志,不受干擾;“淡泊”,就是不務虛榮,安貧樂道,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始終如一。有了志向,還須學習,“非學無以廣才”,學習才能增長才幹。要學習好,須要明確的方向和動力,這就是“志”,“非志無以成學”。很明顯,諸葛亮草堂的這副對聯,就是從這段話中提煉出來的。

實際上,這兩句話也是諸葛亮的座右銘,是對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毛宗崗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書裡批道:“淡泊寧靜之語是孔明一生本領。”諸葛亮出山之後,受到劉備的重用,當了西蜀的丞相,位極人臣。可是,他始終保持著昔日草堂的淡泊生活,矢志不移地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除公家供給的俸祿之外,別無他求。經常是“家無餘財”,“妾無副服”。也就是說,除了身上穿的,妻子連多一套的衣服都沒有。用功的時候,諸葛亮更是全神貫注,廢寢忘食,“食不知味”。臨終時,又提出對自己的喪事從簡,不要厚葬。由此可見,在當時,諸葛亮的確是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毛宗崗增補的這副對聯,不僅使茅廬生輝,也讓人對諸葛亮肅然起敬,堪稱點睛之筆。而且這兩句話對後人的影響,更是無法估量。





布衣行四海


因為沒得的永遠是最好的?為什麼這麼說。

寧靜致遠正是諸葛亮沒有做到的,要不然就不會天妒英才54歲就去見先主了。

諸葛亮知道自己如果能做到寧靜致遠,心如止水一定可以活得更久,為蜀漢出更多的力。

可實際操作上,諸葛亮往往希望直搗黃龍,以最短的時間滅掉魏國,實行自己的志向和先帝的遺志。

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者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使者辭去,回到五丈原,見了孔明,具說:“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札,並不嗔怒,只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某如此應付,彼言:‘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孔明嘆曰:“彼深知我也!”

是誰諸葛亮急於索戰,而司馬懿則以逸待勞。諸葛亮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說他像個娘們,不敢應戰。

司馬懿則趁機打探,瞭解到諸葛亮連打二十棍的小罰都要親自過問,每天也吃不下,煩事又多,還都要親力親為,知道這種高壓下,諸葛亮支持不了太久。

諸葛亮知道後,馬上下令退兵,滿臉無奈,可又能怎麼辦呢?他的軟肋已經被司馬懿看的清清楚楚。

所以如果諸葛亮覺得自己如果能做到寧靜致遠,心如止水,像蕭何那樣處理好自己分內的事,而不什麼事都要親自過問,勢必可以做得更多,何嘗不是為自己嘆息。

雖然有江東周郎在前面做榜樣,可自己卻還是步了後塵,可悲可嘆,也可以看出後主時期,蜀國人才凋零。


賽半仙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將這句話視為自己的座右銘,而他也用了自己的一生踐行這句話。諸葛亮沒有選擇強大的曹操,而是選擇輔佐當時幾無立足之地的劉備,這種精神令人敬佩。劉備死後,他竭盡所能輔佐不成材的劉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八個字總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用一生回報劉備對他的信任,因積勞成疾,病死於北伐的路上。哀哉,諸葛武侯!



歷史的真相l


“寧靜致遠”為什麼成為諸葛亮的座右銘?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而其代表作除了《出師表》外,另一篇代表作《誡子訓》作為家訓,告誡子孫後代做人的最基本原則是:淡白明志,寧靜致遠!這也成為中國古代家訓中最經典的家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全文很短,不足百字,卻包涵著很大的信息量,他的大致意思是說: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這篇《誡子書》,諸葛亮開篇講了要做一個君子,那麼,通過什麼方法才能成為君子呢?

文中,諸葛亮特別強調了一個“靜”字。

首先 諸葛亮談到了“靜”在“修身”中的作用。

中國的儒釋道三家,都特別強調“靜”在修身中的作用。無論是儒家的心定,佛家的禪定,道家的身定,表達的都是同樣的看法。

比如《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道德經》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靜”是內在的要求,“儉”是外在的要求。心靜了之後,就要通過行為上的“儉”來立德。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雜念,總是容易被各種外物所誘惑,那他很可能走上腐化墮落之路。

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抱著這樣的心態,淡定地看待名利得失,才能心靜,這樣才能成為道德上的君子。

其次 諸葛亮讚揚了“靜”在“明志”中的作用。

只有心中寧靜,不為外界役使,才能堅定志向,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古人說:“無念則靜,靜則通神。”每逢大事有靜氣,不被外界干擾,才會心中有日月,胸中有山河。

諸葛亮在年輕時就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如果沒有“寧靜致遠”的修養,諸葛亮能夠在談笑間從容不迫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嗎?所以,諸葛亮告誡兒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裡重點是一個“非”字,只有心如明鏡,才能看清方向,做成一番大事。

再次 諸葛亮指出了“靜”在“求學”中的作用。

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學習,而學習的過程中,又必須心靜。一個人學習時如果總是淺嘗輒止,不肯靜下心來深入修習一門學問,那他終將一事無成。正如荀子在《勸學》中所說:“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諸葛亮將成功歸結於一個“靜”字,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

最後,諸葛亮諄諄告誡兒子,年華似水,務必要珍惜時光,切莫等到老大空悲傷。

如今,人們物質生活的慾望不斷加大,很容易受到各種誘惑,“靜”字已成為一種奢望。

靜水流深,靜能生慧。浮躁的時代,心靜者勝出。諸葛亮的《誡子書》,言簡意賅,發人深省。


文博山東


安靜下來,不是不作為,而是去學習,打基礎,這個時候不能浮躁,不能為一時一事的名利所動,不要去見異思遷,不要一日曝三日寒,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這裡的寧靜致遠,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即一是寧靜,二是致遠。所謂致遠,也是有兩個方面。首先要樹立目標,然後才能去爭取到達。如果胸無大志,那即使寧靜下來,也只能是一事無成。

所以說諸葛亮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


影視劇場O小芳


寧靜致遠:四個字說透諸葛亮的一生

寧靜致遠,長路無須愁日暮;

淡泊明志,幽境高懷任贏輸。

諸葛亮54歲時,在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從字面意思理解,是指只有內心裡平靜才能到達更遠的地方。也就是說,要心無旁騖地專心去做一件事情,不能浮躁,要有耐力和耐心。

諸葛亮說“寧靜致遠”的這一年,他的生命已經快走到了盡頭,他一定是意識到了什麼,所以專門給年齡尚幼的兒子留了幾句話。這些話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話、實話,是其一生經歷的高度濃縮和總結。


諸葛亮年輕時眼界很高,曾自比管仲、樂毅。初見劉備,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對天下大勢分析得很透徹,連實踐經驗豐富的劉備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劉備雖然出身貧寒,但受過良好教育。他本人也是既聰明又勤奮,再加上他親歷了無數重大事件,與當時許多重量級人物都打過交道。雖然他本人不是最頂尖的人才,但他知道誰是。


此前,諸葛亮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書齋裡度過的,雖然讀過不少書,但還未有行萬里路的經驗。可是他對天下形勢的分析和見解卻讓劉備眼前一亮,並認定他是個罕見的戰略型人才。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江東,史書上沒有記載他是以什麼身份去的,甚至有可能他當時也沒有具體的職務,劉備派他出使江東只是看中他有個哥哥在孫權手下擔任要職。但是,諸葛亮仍然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因功被授予“軍師中郎將”一職,這個職務不算低也不算太高。

劉備派他到江南的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也就是從事經濟方面的工作,算是個臨時的財稅辦公室主任,辦公室地點在臨烝。這份差事諸葛亮一干就是四年,直到劉備入益州時,他才被調回來,協助關羽守荊州。

在此期間,圍繞著爭奪南郡的大小戰事諸葛亮都沒有參與。劉備欣賞他的才幹,但始終沒讓他進入到集團一線人物的行列。

鎮守荊州期間,不是諸葛亮領導關羽,而是關羽領導諸葛亮。早在赤壁之戰後,關羽就被授予“蕩寇將軍”之職,比諸葛亮至少高兩級。劉備入益州後,又讓關羽“督荊州事”,而當時的諸葛亮連一個郡太守都不是,地位還不如麋芳等人。

後來,馬超歸降後被授予很高的職銜,關羽有些不高興,於是給諸葛亮寫了封信,問他馬超能跟誰比。諸葛亮回信說:“馬超文武全才,雄烈過人,是一世之傑,屬於黥布、彭越一類的人,可以與張飛將軍並驅爭先,但是比起美髯公,還稍差一些。”關羽有美髯,諸葛亮稱他為“美髯公”。

諸葛亮做事比較周全,不過給關羽的這封信稍有奉承之嫌,因為關羽曾是他的上司。

劉備平定益州期間,身邊的主要謀士是龐統和法正,他們受重用的程度均超過諸葛亮。平定成都後,諸葛亮的職務才是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不過,局勢穩定下來以後,諸葛亮的作用開始漸漸發揮出來,劉備外出作戰,諸葛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由此可見,諸葛亮也並非一夜之間功成名就,同樣是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幹上來的。他在決定投身劉備陣營之前有許多選擇,他也知道跟隨劉備的風險最大,而且不會得到太高的職務,但諸葛亮看好劉備的未來。所以,他沒有因為長期得不到重用而急躁,而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一點一點展露自己的才幹。

“寧靜致遠”正是諸葛亮對自己人生經驗的概括。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還叮囑兒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也就是說,成就大事不僅要有大志,更要刻苦勤學,不能“險躁”。


趙小三與戰神們


諸葛亮54歲時,在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寫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致遠這幾個字作為勵志名言,一直被大家所喜愛,很多人把它掛在廳堂之上當作座右銘。從字面意思理解,是指只有內心裡平靜才能到達更遠的地方。
也就是說,要心無旁騖地專心去做一件事情,不能浮躁,要有耐力和耐心。

諸葛亮說“寧靜致遠”的這一年,他的生命已經快走到了盡頭,他一定是意識到了什麼,所以專門給年齡尚幼的兒子留了幾句話。

這些話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話、實話,是其一生經歷的高度濃縮和總結。

後人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雖然也存在不少爭議,但沒有人否認他的輝煌業績。

諸葛亮年輕時眼界很高,曾自比管仲、樂毅。

初見劉備,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對天下大勢分析得很透徹,連實踐經驗豐富的劉備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劉備雖然出身貧寒,但受過良好教育。他本人也是既聰明又勤奮,再加上他親歷了無數重大事件,與當時許多重量級人物都打過交道。雖然他本人不是最頂尖的人才,但他知道誰是。

此前,諸葛亮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書齋裡度過的,雖然讀過不少書,但還未有行萬里路的經驗。可是他對天下形勢的分析和見解卻讓劉備眼前一亮,並認定他是個罕見的戰略型人才。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江東,史書上沒有記載他是以什麼身份去的,甚至有可能他當時也沒有具體的職務,劉備派他出使江東只是看中他有個哥哥在孫權手下擔任要職。但是,諸葛亮仍然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因功被授予“軍師中郎將”一職,這個職務不算低也不算太高。

劉備派他到江南的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也就是從事經濟方面的工作,算是個臨時的財稅辦公室主任,辦公室地點在臨烝。

這份差事諸葛亮一干就是四年,直到劉備入益州時,他才被調回來,協助關羽守荊州。

在此期間,圍繞著爭奪南郡的大小戰事諸葛亮都沒有參與。劉備欣賞他的才幹,但始終沒讓他進入到集團一線人物的行列。

鎮守荊州期間,不是諸葛亮領導關羽,而是關羽領導諸葛亮。早在赤壁之戰後,關羽就被授予“蕩寇將軍”之職,比諸葛亮至少高兩級。劉備入益州後,又讓關羽“督荊州事”,而當時的諸葛亮連一個郡太守都不是,地位還不如麋芳等人。

後來,馬超歸降後被授予很高的職銜,關羽有些不高興,於是給諸葛亮寫了封信,問他馬超能跟誰比。諸葛亮回信說:“馬超文武全才,雄烈過人,是一世之傑,屬於黥布、彭越一類的人,可以與張飛將軍並驅爭先,但是比起美髯公,還稍差一些。”

關羽有美髯,諸葛亮稱他為“美髯公”。

諸葛亮做事比較周全,不過給關羽的這封信稍有奉承之嫌,因為關羽曾是他的上司。

劉備平定益州期間,身邊的主要謀士是龐統和法正,他們受重用的程度均超過諸葛亮。平定成都後,諸葛亮的職務才是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不過,局勢穩定下來以後,諸葛亮的作用開始漸漸發揮出來,劉備外出作戰,諸葛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由此可見,諸葛亮也並非一夜之間功成名就,同樣是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幹上來的。他在決定投身劉備陣營之前有許多選擇,他也知道跟隨劉備的風險最大,而且不會得到太高的職務,但諸葛亮看好劉備的未來。所以,他沒有因為長期得不到重用而急躁,而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一點一點展露自己的才幹。

“寧靜致遠”正是諸葛亮對自己人生經驗的概括。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還叮囑兒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也就是說,成就大事不僅要有大志,更要刻苦勤學,不能“險躁”。

職場上,很多人都希望一入職就有一個好位子,但現實往往很殘酷,好位子競爭也激烈。

好位子只能靠自己幹出來,一點一點的努力,一滴一滴的汗水,換來他人的認可、領導的賞識、自己的信心。一步一個臺階,不追求“大起”,因而也不懼“大落”,時機成熟時一切就會水到渠成。起點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和態度。把握正確的方向,堅持不懈地前行,慢一點也沒有關係。

這大概才是“寧靜致遠”的內涵,是諸葛亮最想對年幼兒子說的心裡話。


金凱瑞


寧靜致遠”是名篇中《誡子書》的句子,那為什麼成了諸葛亮的座右銘?



對於“寧靜志遠”怎麼成為諸葛亮座右銘,以我的理解是:明白了自己的目標,在追夢的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坎坷和艱辛,但是一定要冷靜面對榮辱成敗,失敗時不氣餒,成功時不驕傲。事實上是諸葛亮用一生在踐行這句話,北伐屢敗屢戰,矢志不移。同時,他也親歷了漢中之戰後,劉備君臣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關羽發動樊城之戰,忽視和孫權集團的同盟關係,使自己後院失火,大意失荊州。所以,沉著冷靜地應對各種暫時的成功或者失敗 ,才能在既定的道路上走的更遠,這才是“寧靜致遠”的真諦所在,也成為了諸葛亮的座右銘。


流雲小生


“寧靜致遠,淡泊以明志”這句話應該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這句話它的本意是教人如何修身養性,在修身養性中看清紛繁世界中各種事物的真相和規律,從而也能讓自己明白應該如何處世立足,立定志向,成就大業。

其實早年的諸葛亮隱居在南陽的時期,就以種田種地為生,但是諸葛亮在他種田這段日子裡,卻讀了很多的書。忙時耕種,閉時讀書,自得其樂,他自己也曾經說過“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想做一個平平淡淡的老百姓而己。

但是恰恰就是因為諸葛亮在這寧靜的田園之中,淡泊世事名利的環境中,造就了他的文韜武略,經天緯地之才。

為什麼在這個環境中只造就諸葛亮這樣的一個奇才呢,主要有四個主要因素,第一:身心處在寧靜致遠的環境中,第二,淡泊名利的心態,第三,博覽群書明其志,第四:獨立的創造思考能力。因為前面第一,第二方面的人很多,許多種田的農民大多數是在寧靜美麗的田園中,並且無能為力只能淡泊名利,但是能成就世外高人的卻少之又少,所以在這樣的環境和心態中,喜歡讀書明白其志向,而且是具有創造性思考的人,才能成就奇才。

佛家講,“人由靜入定,定中生慧”。靜可養心,可養自身元氣,養氣可健身,淡泊可以養性,淡泊中無慾無求,沒有煩惱纏身,在與世無爭中,在這樣寧靜的環境和心態下,諸葛亮看世事規律洞若現火,未出茅廬己識天下三分,西川險要,可以成為霸主立足之地。諸葛亮常常拿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己經明白他自己的志向和才能。在寧靜中,“陸地如棋盤,世事如棋局”,己經瞭然於胸,所以諸葛亮很是推崇“寧靜致遠,淡泊以明志!

最後,可惜的是諸葛亮後期一直都在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中渡過,正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