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滿腹才華,精通兵法,在三國時期會投靠誰,是曹阿瞞,還是劉大耳,少帥孫權?

蟀鍋華仔


一個人的成功,自身才華很重要,時代機遇也很重要,跟對的人則更重要。

三國是個風雲際會,英才輩出的時期,正所謂亂世出英雄,謀臣,武將好過江之鯽,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留威名。

在這其間,曹操,劉備,孫權無疑是當時的執牛耳者,最有票房影響力的天皇巨星,也開創了屬於他們的不世基業。

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曹操,劉備,孫權三位雄才為建立不世之功,縱橫馳騁,東討西伐,南征北戰,自然需要良臣猛將運籌帷幄,衝鋒陷陣。

所以,如題主所言,如果你才華滿腹,精通兵法,確的經天緯地之才,穿越到三國,你絕對會大有作為,建功立業的成功概率極高。

當然,在這其間,站對邊,跟對人,投靠名主,象吳起之於楚悼王,商鞅之於秦孝公,張良之於劉邦,有曠世之才,遇真命天子,才能成就一翻偉業。

先直接說結論,閱遍三國,對比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特點,如果讓掌心選擇,還是孫權為靠譜,曹操次之,劉備再次之。

劉備根基淺薄,地寡兵少,加之其本人剛愎自用,又有婦人之仁,難成霸業,故首先pass。

之所以首先排除劉備,主要他有以下三大硬傷。

一是資源先天不足。

不得不說劉備想成霸業,資源缺乏是最大的硬傷,相比於曹操的顯赫家世,孫權的父兄基業,劉備雖然貴為劉氏宗親,號稱劉皇叔,其實也就一織蓆販履之輩,以至於48歲前,不是在投奔就是在投奔的路上,以至於有“脾肉之嘆”,連張飛都為其打報不平,認為堂堂皇叔,竟於立椎之地,簡直是沒天理。

好不容易蹭在宗室劉表的荊州,抓住赤壁之戰的重大機遇,拿下荊州五郡,順勢奪了另一個劉氏宗親劉璋的益州,橫跨荊、益,建立蜀漢政權,不料很快就被關二爺一個大意把荊州給弄沒了,最後,劉備的蜀漢政權徹徹底底成了偏安一隅的小王朝,失去了問鼎中原的可能性。

資源不足的另一方面,就是人力資源,也就是人才的匱乏。益州地理閉塞,偏離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導致人才厚度不夠,而且小富即安,北定中原的進取心嚴重不足。而且劉備集團內部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分化明顯,東州派、益州派對蜀漢這個外來政權的認同感非常低。

二是行事瞻前顧後。

仁德寬厚是劉備最大的政治優勢,但同時也是他最大的政治缺陷,嚴重製約了他事業的發展。比如投奔陶謙時,劉備本有直接拿下徐州,卻非要搞個三讓;劉表去世時,劉備本可順勢接盤荊州,卻非要擁立公子劉琦;謀圖西川時,龐統本有上策一舉拿下成都,卻非要選中策。

明明心裡很想,卻非要裝作不要不要,但最後還是要了,畢竟身體是誠實的。

劉備這種瞻前顧後的行事風格,說好聽是仁德寬厚,說不好聽其實就是心口不一,想吃怕燙,瞻前顧後,猶猶豫豫,錯失了許多大好機遇,在他手下幹活,只能跟著乾著急。

三是為人剛愎自用。

《三國演義》中,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凡事任由諸葛亮處置,遇事自己要麼抹下眼淚,要麼問諸葛亮"為之奈何?"完全是一幅甩手掌櫃的架式.

但熟悉正史的條友肯定都知道,劉備絕對不是這樣的.

按《三國志》記載,劉備不僅勇猛殺敵,而且非常有主見,逢戰一般都是自己拿主意,諸葛亮在劉備時期,只是充當了後勤部長的角色,幫忙籌集糧草,穩定後方,在行軍作戰方面基本上靠邊站。

特別是與東吳的夷陵之敗,完全是劉備的一意孤行導致,充分體現了劉備剛愎自用的性格特徵。

縱觀劉備的這三大硬傷,除去第一點外,其餘兩點和西楚霸王項羽的“婦人之仁”,“好斷無謀”非常相似。

劉備起點比項羽差很多,從性格特點上講,可以說劉備就是三國時期的項羽,這樣的主公,掌心當然不會去投靠。

曹操奸詐狡猾,好於權謀,重用本家子弟,又不按常理出牌,難得善終,故也不作考慮。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坐擁中原,俯視群雄,最有霸王氣質,按理說投靠曹操應該是最佳選擇,但如果仔細分析,我們發現曹操也有三大硬傷。

一是疑心重,喜歡整人。

曹操是歷史上著名的奸雄,所謂“奸雄”,奸詐狠毒又有雄才大略是也,也就是有在本領卻又不按套路出牌。他善於謀略,善於利用人,卻又時時防著人。

同樣是大謀略家的司馬懿在曹操面前只能夾站尾巴當孫子,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大謀士荀彧最後也只是鬱鬱而終,楊修,許攸、孔融等名士都成了曹操的刀下鬼,就連曹操的兩個寶貴兒子曹丕、曹植也被曹操壓制得大氣都不敢出。

可見在曹操手下幹活,危險係數高非常高,沒有安全感。

二是重本家,親疏有別。

曹操兵多將廣,軍力最強,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掌握兵權的都是曹操的曹姓和夏侯姓本家子弟,這就造成象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這樣威鎮四方的“五子良將”,卻始終居於曹仁、曹洪、夏侯惇、曹真這樣的本家親將之下,受其節制。

可見,如果你不姓曹或者夏侯,在曹操手下幹活,發展空間是非常有限的。

三是重權勢,霸氣太甚。

作為曹魏帝國的締造者,曹操的江山都是他親自率軍出征打下來的,可以說,曹操的一生,不是在忙於征戰,就是在忙於征戰的路上。

每次大戰,曹操都不僅親自出徵,更是親自運籌帷幄,決斷指揮,象郭嘉、荀彧、賈詡這類超級牛人始終只能充當參謀不帶長的角色,有建議權,卻沒有決斷權。

曹操不僅牢牢控制軍隊,朝廷,文武百官都是絕對控制,年輕氣盛的漢獻帝都被曹操逼得沒有脾氣。

可見,在曹操手下幹活,只會成為他手中的棋子,難逃被其驅使的命運,何談個人發展。

孫權坐擁江東,固守基業,又老成恃重,善於納言,敢於放權,為人大度,有帝王之才,值得投靠。

對比以上分析曹操,劉備的硬傷,我們發現,投奔孫權,絕對是最好的選擇,理由如下。

一是待人以寬,能夠容人。

相比劉備的剛剛愎自用,曹操的奸詐多疑,孫權才是真正的宅心仁厚寬容大度,展示出了一名君王的氣度。

赤壁之戰時,張昭是主降派的頭子,帶領著一幫江東士族極力主張投降曹操,孫權雖然知道這些人的心思,但事後也沒秋後算賬,把張昭怎麼樣,照樣當作江東士族領袖供著。

還有一次,東北的公孫淵意欲向孫權稱臣,合力攻打曹魏,孫權非常高興,但張昭當場極力勸阻,認為這是個陰謀,弄得孫權很沒面子。張昭竟然和孫權玩起冷戰,宅在家裡不上朝,孫權心裡你不是不出門吧,於是讓人把張昭家大門用土封住,張昭更絕,讓人也從家裡面用土封住。孫權心想,你跟我來勁是吧,於是放火燒張昭的家門,逼張昭出來,張昭就是不出來。孫權最後只得向張昭求和,收回成命,承認錯誤,兩人才重歸於好。

孫權的丞相顧雍為人沉默寡言,又非常清廉,孫權每次決策最後都要聽一下,顧雍的意見,如果顧雍不表態,孫權就知道要慎重考慮了,就連和大臣們一起喝個酒,開個PATTY什麼的,孫權都得躲著顧雍,怕自己酒後失態被顧雍看見。孫權說:“顧公在坐上,讓我們無法開心。”

大將朱桓出征時,孫其為其餞行,朱桓提了一個要求,說:“要是能摸到陛下的鬍鬚,臣死而無憾”,孫權竟然真的伸去腦袋,讓朱桓上前捋須,朱恆感嘆道:“今天總算捋到虎鬚了。”孫權大笑。

以上幾則故事,充分展現了孫權的器量宏偉,厚恩雅量,所以大家評論三國時,稱曹魏佔天時,蜀漢有地利,東吳則人和,此言的確不假。在孫權這樣的雄主的手下效力,性命是有保障的,而且工作得非常開心壓抑。

二是用人不疑,敢於放權。

孫權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因為他有一好父親孫堅和好哥哥孫策,他雖然不像父親、哥哥,以及曹操,劉備那樣打打殺殺,立馬安天下,卻很會用人,知道怎麼籠絡人才,為己所用。

把人才延攬過來,然後人盡其才,唯才是用,這是孫權最大的優點,像東吳的幾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都是充分放權,讓他們充分施展才華,幫忙自己打天下,孫權自己要做的就是喝喝茶,和部下談談心而已。

孫權真正做到了當老闆就是“定方向,用幹部,搞保障”三件事。他手下的幾任大都督,無論在軍事指揮,外交謀劃等方面都擁有高度的自主權,孫權把握大政方向,手下的幹就是了,至於怎麼幹,孫權是絕不會插手手下的具體事務的,這樣的君臣關係真是絕配。

三是資源豐厚,潛力巨大。

孫權的東吳,在三國時期雖然地廣人稀,大片土地還沒完全開化,但畢竟也是六郡八十一州,坐擁揚州,兼得荊州、豫州大部分,地盤是最大的,兼有長江天險,進可攻,退可守,戰略資源豐富。

如果說曹魏是隻績優股,那麼東吳則肯定是隻高成長股,劉備失去荊州後,龜縮在成都平原,成了徹徹底底的地方小政權,完全沒有發展空間,成了標準的績差股。

所以要想成就一翻大事業,投奔象東吳這樣的高成長公司,絕對有發展前途,況且還有象孫權那樣器量宏偉,厚恩雅量的偉大CEO。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如果真的能有這麼一次機會,並且我還精通兵法,滿腹才華的來東漢末年,我會選擇投靠孫權。

我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基本上都選擇投靠曹操,或者劉備。當然人各有所志,也各有所謀,都有自己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人才青睞,前去投奔。而我選擇孫權,理由如下。

首先,說一下孫權的用人特點:

其一,用其所長,棄其所短:比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呂蒙,雖然作戰勇敢,但是學問不足,孫權勸其讀書,後來果然成為棟樑之才。

其二、用人以專,信而不疑:赤壁之戰後,為了除掉周瑜,曹操和劉備分別使損招離間周瑜和孫權。沒想到,孫權不為所動,仍委其重任。

其三、重才華不重身世,能破格起用人才:當劉備大軍為其弟報仇,興兵伐吳。當時陸遜才二十剛出頭,但孫權看中陸遜的才華,破格起用陸遜,提拔陸遜為大都督。歷史證明孫權沒有看錯,陸遜一招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劉備七十萬大軍。

其四、深得用人之法,動之以情:對文武大臣的喪葬,孫權極為重視,都是親臨弔唁,素服舉哀,並厚待其家屬。

在孫權的英明領導下,東吳人才濟濟,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一時之俊傑。

我們再來看一下劉備和曹操:

先說一下劉備:劉備因為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劉備的人才觀比較狹隘,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十分重視武將,雖擁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卻經常打敗仗。

後來,劉備終於認清了自己的片面性,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這才割據一方,建立蜀漢政權,當上皇帝。

可是蜀漢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內部派系眾多,其中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荊州派、以法正、李嚴為核心的東州派以及黃權、李恢為核心的益州派明爭暗鬥,互相不合。

這是因為劉備剛愎自用,用人唯親,一碗水端不平,所以蜀漢內部矛盾很大。比較明顯的例子是關羽與麋芳、劉封與孟達、楊儀與劉巴、諸葛亮和魏延等等。

再說一下曹操:曹操雖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但是卻生性多疑,無容忍之量,諸將有計畫勝出已者,隨以法誅之。

就像西川張松來獻圖,曹操不僅沒有周公吐哺般的禮儀去接待張松,相反卻高傲相待,驅逐張松,這才導致劉備有機會得到益州。

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許攸、楊修、師勖等都因為曹操不能專人其用,把這些人才用到合適的位置上,相反最後都被曹操殺了。

而且在重任上面,曹操喜歡用自己的宗親和親信。眾多重任都是交給夏侯家和曹家出身的將領,其中像曹爽、夏侯楙等無能之背都能當上大都督,就因為他們是宗親。

反過來再看孫權,他在上任初期做的還是相當不錯的。在《三國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比較能說明問題。

孫權小時候比較貪玩,老是跟管錢的會計呂範要錢,呂範不敢擅自做主,就把這事告訴了孫策,孫策把孫權訓了一頓,孫權特別怨恨呂範。

等到孫權作了陽羨長以後,手裡就有了點小權力,手下有個叫周谷的功曹,擅長做假賬,經常貪汙公款供孫權揮霍,很得孫權歡心。

孫策死後,孫權上臺。孫權卻認為呂範忠誠,特別信任他,對他屢加重用,而周谷則因為,偽造簿冊文書,被開除了公職。

由此可見,善於識人用人是事業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綜合來看,在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中,孫權兼曹劉二人之長而避其短。所以我認為如果我真的滿腹才華、精通兵法,投靠孫權,或許還能像陸遜一樣當上大都督,一展自己的雄心抱負!


歷史TOP榜


如果是現在的我回到三國時期,雖平生奉曹公為楷模,但其陣營文臣武將如雲,我可能也會和徐庶、關羽等人一樣,最終黯然地離去……

要是具備了滿腹才華,又精通兵法,我鐵定會去追隨魏王,助其平定諸侯各國,統一四洋天下。

我為什麼會如此信奉曹操?那就得從我認識曹孟德說起。

曹操本姓夏侯,可因其父曹嵩,認了宦官曹騰為父,故而改姓為曹。

在曹操不記事之時,其母已然病故離去。父親曹嵩,每日裡忙於官場,自無暇教導於他。故而,自幼疏於管教的曹操,很快就成了,鄰居家口中的壞孩子。

為了不讓自家阿滿,變成小混混。曹嵩不惜花錢走關係,總算是讓調皮兒子,進入了世家子弟的生活圈子。

這些世家子弟雖人數不多,但卻幾乎都出自當朝要員之家。一大幫公子哥們聚在一塊,自是要選出個領頭的。

經過眾人舉手表決,“四世三公”的袁紹,以最高票數榮獲,團體大哥之位。

對於第一個投自己票的曹操,袁紹隨後,就以結交的方式,領了對方的情。在父親曹嵩的再三警告下,曹操只能心不甘,情不願般,做了這位袁大哥的跟班。

由於有了袁紹的照扶,曹操在每日讀書打獵的日常中,收穫了不少的益處。不過數年之間,曹阿滿不僅文學方面有所造詣,就連體格,也越發結實硬朗。

熹平三年,曹操20歲。在其父的幫助下,被舉為孝廉,昭入京都洛陽為郎。

藉助父親再次的送禮走關係,曹操不久後,便被朝廷委任洛陽北部尉,管理京師治安。

剛當上公務員,又正值弱冠,本就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加之經過十餘年的孔孟教誨,如何不令他滋生,大幹一場的衝動。

為了能改善,歷來混亂的洛陽治安。曹操苦思冥想一番,下令貼出了“宵禁夜出、亂棒殺之”的佈告,用以警示。

此時的東漢百姓,雖是見告示貼出,但卻從心底壓根不認為,這個新來的年輕所長,能夠說到做到。

還不是如以往官員一樣,下了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面子告示。

聽到百姓話中的諷刺之意,曹操直感有苦難言!轉念一想,就本朝官吏的斑斑劣跡,自己若是民眾,想必也會這般說。

果不其然,就在佈告張貼的當天夜裡,曹所長剛頒佈的政令,就遭到了權貴的無視!

由於此時天色漸晚,城門已然緊閉,但華貴馬車裡之人,又急於出城。本以為樓上那小子,在知曉自己身份後,也會如以往那些官員,識趣的打開城門。

可這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小雜毛,非但不懂做人,還一本正經的和我扯什麼宵禁佈告。好,看在你新來的份上,就再多給你一次機會。

小子,我家侄兒是當朝中常侍,你要是現在乖乖打開城門,老夫可以對先前之事,既往不咎!如若不然,你頭頂的烏紗,怕是就保不住了。

城樓上佇立的曹操,瞪了勸說自己的下屬一眼後,隨即怒斥道:

“你們急什麼,不就是個狗仗閹勢的老匹夫嗎?莫非以為我堂堂北部尉,還怕他不成?

見部下們,又是同情,又是複雜的看著自己,曹操卻是不動聲色的開始盤算起來。

看來就是眼前這幫人,壞了我大漢的律法,傷了百姓們的心。既然今晚你非要往槍口上撞,那本部尉就成全你。

心念至此,曹操就下令將此人杖斃。

此事一過,彷彿在曹操心裡,未掀起絲毫波瀾一般,他回到家中,倒頭便睡······

向來愛睡懶覺的曹操,第二天是在父親,曹嵩的咆哮聲中驚醒的!還沒弄清情況,就被父親揪著耳朵,臭罵一通。

可曹嵩嘴上罵歸罵,但還是在第一時間,給昨夜兒子得罪的所有人,送去了賠罪厚禮!同時也在早晨的國朝上,提出罷免曹操的奏請。

中常侍們,見曹嵩還算識趣,看在其父曹騰生前,也同是宦官的份上,這才沒有在皇帝面前,置曹操於死地。

即使心有不甘,可惹禍的曹操,也只能遵從父親的安排,前往老家避禍。

曹嵩怕兒子不在自己身邊,又會闖禍。為了能讓愛子收收心,曹嵩備了厚禮,就前往丁府提親去了。

娶妻的宴席,辦完的第二天,調放聖旨,就已然頒下。曹操隨即啟程,前往外郡。

雖是遠離了京師,但曹操剛正的性格,仍是鋒芒畢露。經過一段時間,又再次將一干同僚上級,得罪了個乾淨。

按照如此情形分析,他曹孟德此生,怕是再無升遷入京的可能。不料,隨後的黃巾起義,卻是為他送來了機會。

黃巾起義這年,曹操25歲。在父親曹嵩的幫助下,坐上了騎都尉的武職。

或許是他天生的軍事才能,發揮了作用。在抗擊黃巾叛亂中,還建立了不少小型戰功。

這些戰功,雖說對整場戰役而言,起不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可在官油子曹嵩的輔助下,卻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眼見兒子,已快要鄰近而立之年。心急的曹嵩,忍著肉通,將家中錢財多數拿出,經過一番前後打點,總是是疏通了關係。

30歲的曹操,被大漢朝廷,冊封為“濟南國”國相一職。此次為相經歷,為日後曹操的執政,打下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毫不誇張的說,如若沒有這次為相,也絕不會有以後“奉天子以令諸侯”的魏王。





書從文


不用假設,我就是滿腹才華,並且精通兵法。

想當年我也曾參加過高考,不怎麼順利的考上了一個二本院校。

當年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解方程會畫力的分解圖,什麼電磁感應,什麼基因工程,什麼唐詩宋詞,楚辭漢賦,那都是信手拈來。尤其熟悉歷史,洞悉興衰的根源。

就憑我這淵博的知識,隨便投靠魏蜀吳哪一家,分分鐘都得被當做學術大、神供起來。時不時給他們來那麼兩句“仰天長嘯出門去”。當時就能鎮得他們不要不要的。

可是灑家志不在此,畢竟咱也是精通兵法的人。孫子兵法咱讀過,三十六計咱也懂,什麼三韜六略,也都仔細研讀過,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咱都懂,另外還有最強大最精妙的兵書mz,d選集,他老人家的書,那才叫百戰百勝的好書啊。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戰略戰術的精髓早已爛熟於心。更厲害的是,我讀過太多次《三國志》!要說神機妙算,郭嘉諸葛亮也不好使啊。咱是拿著答案在考試哈哈。

事事都能料敵機先,每次都能未卜先知,對手必然毫無還手之力啊。

這還不算,我還知道火藥的配方,知道火槍的製作方法。原始地雷的威力可也不小。還懂得使用馬鐙,讓騎兵如虎添翼。更知道冷鍛甲、神臂弓、鳥槍、三眼銃的製造方法。

其實我完全可以自成一派,一統寰宇。

但是我還是希望投靠劉備,跟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做好朋友,以碾壓時代的知識儲備,幫助他們實現夢想,不讓他們再留遺憾。


上將噯福斯


孫權挾父兄三代之烈,乃守成之君。沒有大展鴻圖的歷史機遇!

所以,將孫權打入另冊。

劉備挾皇叔空名,利用同宗同族的人脈關係,坑蒙拐騙,不擇手段!

凡投靠劉姓宗親,必謀之!

劉備取西川,假救助之名,行搶奪之實!劉璋用自己的鮮血,寫成控告劉備的控狀!戳穿了劉備虛偽之心!

劉備何德何能?連結拜弟兄都保護不了……關羽失荊州,身敗名裂,身首異處,頭顱行千里!

張飛亦作了刀下之鬼!無頭之鬼!

和關羽結拜結伴,辜負了生前身後的一世英名!

劉備之無能,結拜弟兄都保護不了,能依靠嗎?!

魏武揮鞭,統一中原!順應歷史潮流,維護國家統一完整!

魏武揮鞭,打破幾多分裂份子,稱王稱帝的狼子野心!

魏武挾天子以令諸侯,極力維護大漢王朝,將局面定格為:三國:

三國若無魏武,天下必定四分五裂!軍閥混戰,天下大亂!國家正不知要回到夏萬國,商三千,周八百的分裂時代!

孫權,劉備,是分裂份子。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曹操是維護國家統一的衛道士!

穿越到三國時代,順應歷史潮流,挾曹操平定孫權,消滅劉備,一統天下,天下一統!

統……這個字,用來紀年,……

一千五百三十九年!!!

孫權挾父兄三代之烈,

劉備挾皇叔虛假名號,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本人挾曹操一統…1539年!!!


主天安


一個精通軍事的人來到東漢末年,應該投到劉備的門下,這樣不僅能受到重用,還有可能成為幫助蜀漢統一天下的功臣。

理由:

投奔孫權沒什麼盼頭。

孫權這個人沒有什麼大志向,只想在東吳地區偏居一隅,整個三國時期,孫權大多精力放到了內政上。所以,雖然他曾經和曹魏爆發過幾次大戰,但更多的是和曹魏相安無事,有時候還會上表臣服一下。

當然,這也是孫權深知憑他的能力是統一不了天下的,還不如好好治理一下東吳。

如果投奔孫權門下,一個精通軍事的人,他的才能大多數時候只能用在對山越人的戰爭中。

投奔曹操也不行。

曹操手下將領太多,一個生瓜蛋子很難有機會快速升上來。而且,曹魏國內太複雜了,表現的太好,搞不好引起司馬懿的猜忌,那就完了。

投奔劉備卻可以大展宏圖。

首先,劉備手下名將不多,尤其夷陵之戰後就更少了。五虎上將中最厲害的關羽、張飛、馬超都已經去世,黃忠在這場戰爭結束一年之後也去世了。而趙雲,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單兵戰鬥能力極強,但論起指揮能力就差遠了。所以,在《三國志趙雲傳》中沒有關於他作戰指揮軍隊勝利的案例。



蜀漢中能征慣戰的人才在三個國家中最稀少,夷陵之戰後就更少了,真有大能耐,很快就能在那裡脫穎而出。

除了人才少,蜀漢有一個非常讓人欽佩的地方,那就是君臣和睦。

劉備自不必說,他能讓諸葛亮、關羽、張飛等恃才傲物的人甘心追隨,其人格魅力是非常強的。不僅人格魅力強,而且劉備這個人對待手下特別夠意思。當初在老家,劉備就仗義疏財讓人趨之若鶩,在荊州,三顧茅廬感動了諸葛亮,從此以後誓死跟隨。



關羽遇害後,劉備率領蜀漢主力部隊討伐東吳,發誓為他報仇。雖然從戰略的角度看是非常愚蠢的,但也讓人被劉備的義蓋雲天所感動。

劉備所塑造的蜀國繼承了這一點,讓這裡極為團結,哪怕他去世後蜀漢的主要人物照樣兢兢業業。諸葛亮多次北伐,企圖完成劉備未盡之志,後來的姜維等人依然如此。

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像東吳一樣混日子,而且,因為地理環境的優勢,蜀漢只要能守住漢中地區,就可以確保四川一帶安全無憂,從地利方面來看比東吳還要有利!

但他們卻選擇了最吃力、最危險的方式,那就是不斷北上企圖匡扶漢室收復中原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的行為。

最關鍵的是,蜀漢當時非常急需一個精通軍事的人才。諸葛亮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一個能夠為他分憂的名將,他只能親自掛帥北伐中原。

諸葛亮的能力是治理地方,像蕭何那樣,但領兵打仗不行。一個精通軍事的人來到蜀漢,兩人就會合作分工相得益彰,諸葛亮負責在大後方訓練軍隊籌集糧草,源源不斷地供應到前線,而那位名將則率領訓練有素的蜀漢大軍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攻克關中,然後東出函谷關拿下許昌,統一天下。

實際上,公元226年就有這樣一個機會,當時魏明帝剛剛繼位,曹魏內部極為混亂,人心思變,東吳趁機攻打了襄陽和江夏兩個地方,司馬懿、曹真等人率領魏軍主力正在和東吳交戰。

如果當時蜀漢能夠及時出兵,拿下關中是大概率的事兒,收復中原也是可期待的。

諸葛亮之所以那時候沒有出兵,就是是因為經過夷陵之戰之後蜀漢內部還不穩定,並且精銳損失殆盡,需要他坐鎮成都穩定內部,結果錯失了和東吳合力北上的機會。


所以,如果那個時候有一位名將可以分憂,諸葛亮就不會兩年之後才北伐中原,更不會獨自面對魏軍主力。


歷史風暴


諸葛亮夠滿腹才華、精通兵法了吧,他投靠了誰?效忠了誰?這不是最佳回答嗎?

人們常說,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你給富人送幾百塊錢,他會覺得無所謂,甚至看不起你。給窮人送幾百塊錢,他會感激涕零,視你為恩人。當年工作隊下鄉,我給帶隊領導提議,多開會說漂亮話,不如多帶些禮物到老百姓家訪貧問苦,讓他們知恩感激。果然,我們工作組工作順利,好評如潮,效果顯著。

說回當年三國情形,曹操在北方已根基穩固,手下猛將謀士雲集。如果諸葛亮裸投他,和他手下的舊臣故吏競爭,能排上老幾,能獲主子重用、言聽計從、施展抱負才華嗎?南方孫權和北方曹操情形差不多。而夾縫中的劉備,兵將少且謀士寡,四處遊擊而無立足之基,志存高遠而能力微薄。劉備思賢若渴,不惜低姿態三顧茅廬。他正是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以諸葛亮的超“管仲樂毅”之才,深得主子信任,結“魚水之情”,言聽計從,施展才華,何愁幹不出一番偉業。諸葛亮精心設計的著名的“隆中對”,“三分天下”構想,肯定看中劉備手下的天下良將關羽張飛趙雲,以劉備為一分之主。歷史發展,雖然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不能實現一統天下、光復漢室宏偉大業。但作為三國之一的開國首輔,身居相位,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文學老兵


如果滿腹才華,精通兵法的我能生活在三國這個群英薈萃的時代,我會選擇投靠孫權。

在歷史上,三國時期的人才之眾,放在整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都是非常罕見的。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三個國家的開創者都比較善於用人,而在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中,縣吏之孫孫權之所以能威鎮江東,是和他善於用人分不開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孫權有這樣的評價:孫權委屈自己,不惜忍受向曹魏稱臣納貢的恥年,任用人才,崇尚有智謀的人。他有當年勾踐的奇才,是當時的一代英傑。所以孫權他能獨據江南,與魏、蜀兩國形成三足之勢,成就了一番大業。

孫權確實是一位“任才尚升”的英傑。 孫權手下有四員大將,對於建立和鞏固孫吳政權起者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四員大將就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這四員大將在建功立業的時候,年紀都不大。周瑜做建威中郎將時,不過24歲;魯肅加入孫權陣營,也只有三十上下:呂蒙在赤壁之戰時,是31歲;陸遜初在孫權幕下任職,年紀更小,不過21歲。孫權手下不是沒有老將,一批老將尚能征善戰,但孫權除了繼續發揮這些老將的才能之外,還親自提拔一批年輕有為的將領,讓他們獨當一面,這就是孫權知人善任的本領。

當曹操挾80萬大軍的優勢,乘著銳氣,直壓長江的時候,東吳內部議論紛紛,膽小怕事的、圖保家室的、另謀圖靠的,都主張投降。如果孫權不是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就難免左右動搖,就不能聽主戰派周瑜、魯肅的勸告;即使聽了他們的意見,也不會毅然提拔周瑜為都督,並從而取得戰功。

夷陵之戰,當劉備親率大軍,誓報荊州之仇的時候,東吳的局勢也是危急的。當時孫權手下不是沒有大將,他們或是孫策時代的老將,或是孫氏本家的親貴,或是孫權早年舊交,可是孫權卻提拔陸遜為大都督,夷陵一戰,擊敗劉備,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這也見孫權在用人方面的高明。 孫權用魯肅遭張昭反對,孫權並未被張昭意見所左右,在周瑜死後,毫不猶疑,拜魯肅為奮武將軍, 代瑜領兵。孫權用呂蒙,儘管呂蒙武人出身,不曉作書寫字,但孫權認為:“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國土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魯肅死後,孫權又令呂蒙代替統領軍馬。

就連孫權對手曹操都對孫權讚賞有加。據《三國志.昊書吳主傳》注引《吳歷》說,曹操軍與孫權軍對峙,孫權乘輕船入曹軍,“行五六里,迥還作鼓吹”。曹操“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 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意思說養育兒子就應養育孫權這樣的,劉表的兒子不過如同豬狗一樣罷了!

對於這樣一位能知人善人知人,如果我滿腹才華,精通兵法,投靠孫權肯定也能得到重用,使得自己的才華得到充分施展。





今史昨非


我選擇曹操!理由如下:

一、參與軍閥混戰,是為了天下蒼生,而不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

三國鼎立之初,曹操實力最強。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兵多將廣,經濟上人多物博,制度上曹操英明睿智、從善如流。除第四條外,其他三條孫劉兩家都不具備。所以,儘快結束戰爭統一全國,免除百姓戰亂之苦,非曹阿瞞莫屬。

二、曹操英明睿智,從善如流,獎罰分明。

在這樣的老闆下工作,不但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且因環境寬鬆而非常愉快。

三、若選擇其他兩家,只會阻礙統一步伐,延長戰亂時間,增加百姓痛苦。

選擇孫劉兩家的人,或感情用事,或私心太重,總之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天下蒼生!比如孫權陣營的周瑜、魯肅等,或親或友或為感恩,都是感情用事。劉備陣營的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都是感情用事; 諸葛亮則有私心,為了證明自己的才華,逆天而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深知,無論去投曹操還是孫權,都不可能位居老二,都不可能完全展現自己的才華、建立“不朽”之功而“流芳百世“。他倒是成功了,可天下蒼生卻因此而多受了幾十年的戰亂!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中國歷史上戰亂不止、生靈塗炭,和當時那些精英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如果我有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之智,只為正義而戰、為百姓而戰、為和平而戰,決不為體現個人價值、為當英雄豪傑、為“留名青史”而戰!否則,寧願默默無聞、終老鄉野!


萬家興本哥


能稱得上英雄的,有這幾位:

 

袁紹:很有聲望,四世三公,世家子弟,典型的高富帥,很多人投奔他,志得意滿,但心眼太小,沒有大志向,公元200年,官渡之戰,10倍曹操的兵力被滅。

 

孫權:在孫策手裡接過權杖只有十幾歲,沒有人看好,但少年老成,做事穩重,任人唯賢。孫策臨終跟孫權說:衝鋒陷陣,爭城奪地,你不如我。運籌決策,選賢任能,我不如弟,你應知父兄創業之難,確保東吳江山,可見孫權守江山是有天生的性格優勢。

 

劉備:家境貧寒,草根起家,但胸有大志,立志恢復漢室。輾轉各地,投奔多人,三顧茅廬得諸葛,得蜀地而稱皇。白手起家的典範,愛哭,缺少點剛氣。

 

曹操:三國中性格最複雜的人物,被很多人抨擊,“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聰明 透頂, 又愚不可及; 奸詐狡猾, 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 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 說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有手段又有點可愛,在他手下做事情,會很有趣,前提是有才而且情商要高

 

在這樣的亂世中,如果想做一個定國安邦的能臣,選擇曹操。如果只想做一個安穩的官員,選孫權,袁紹難容人,選了怕小命不保。很多人要說為什麼不選劉備,諸葛亮的光環太大,蜀國丞相領益州牧,在蜀國難有出頭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