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短詩五首》優秀教案第一獎


點擊文末【擴展鏈接】免費下載《短詩五首》優秀教案

3.短詩五首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沈尹默、戴望舒、卞之琳、蘆荻、聶魯達,積累與本課相關的語文知識。

2.理解五首短詩的內涵。

3.體會五首詩的思想或給我們的啟示。

教學時間:2課時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短詩五首》優秀教案第一獎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 瞭解沈尹默、戴望舒、卞之琳、蘆荻、聶魯達,積累與本課相關的語文知識。

2.《月夜》《蕭紅墓畔口占》的內容與思想。

教學內容與步驟

學習《月夜》:

情景激趣: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 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也是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適的八首白話詩之後,白話詩迅速引起轟動,優秀的白話詩作不斷湧出,《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講,正是因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說是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近代詩人康白情評價說:“具備新詩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此詩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那麼,這首詩究竟寫了什麼呢,看看我們學習之後有怎樣的收穫。

探究生趣

第一步,背誦課文。

第二步,課堂探究

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將本詩描繪的月夜圖描繪出來。

明確: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照著。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並排站立著,充滿了美的意蘊。

2請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說說一列意象的象徵意義:

“樹”:象徵著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 “並排立著”:象徵思想的並立。 “沒有靠著”:象徵掙脫、倔強,也象徵追求獨立。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徵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

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明確: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短詩五首》優秀教案第一獎


學習《蕭紅墓畔口占》

情景激趣: 戴望舒(1905—1950),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一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詩篇。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是身世坎坷而創作成就很大的現代女性作家。代表作有《生死場》、《呼蘭河傳》等。 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一見如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於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來後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說明這是隨口吟成。

探究生趣 第一步,

背誦課文

第二步,課堂探究

1.“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表達了怎樣的內容與情感?

明確:內容:花了很長時間,走了很遠的距離來到蕭紅的墓前。“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 情感:作者對已故者友誼深厚,情感誠摯;作者也倍感寂寞。

2.“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作者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痛惜蕭紅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著,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

3.“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中的“長夜漫漫”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的。

4.“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的“卻”字表達了怎樣的內容?“臥聽著海濤閒話”又表達了怎樣的內容?

明確:“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 聽“海濤閒話”,表達的是,海陪伴著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

小結: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於質感,充滿暗示;情感表現沉靜、剋制,而又深摯,平淡中見深厚,委婉中滲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優秀的詩篇之一。 總結固趣 《月夜》以意境美見長,而《蕭紅墓畔口占》卻以情感美感染我們,這兩首詩都值得我們認真品味。

佈置作業: 預習《斷章》《風雨吟》《統一》,爭取背誦,基本理解文意,列出不懂之處。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短詩五首》優秀教案第一獎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卞之琳、蘆荻、聶魯達,積累與本課相關的語文知識。

2.背誦理解《斷章》《風雨吟》《統一》。

3.體會《斷章》《風雨吟》《統一》的思想或給我們的啟示。

教學內容與步驟:

學習《斷章》

情景激趣: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社主編、詩人高洪波說:“卞之琳先生是中國詩壇的琢玉者。他一生寫的詩歌沒有超過五千行,惜墨如金,是個很特殊的例子,真有點兒像當年唐代的孟郊、賈島這樣的苦吟詩人,‘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詩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才華橫溢式的,寫得很多,像龔自珍:另一種是披沙揀金式的,拙於言語,但有耐心和耐力,寫得持久,不以數量取勝,如卞之琳。他把詩當成一塊玉來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詩作錚錚然有金玉之聲。卞之琳長於內心思考,短於社會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絕對不是公眾人物,不是表演式的公眾人物,就像孫犁,是遠距離征服式的作家。但他卻是文化和精神意義上的真正的公眾人物。其詩,表現了人生深層次的痛苦、孤獨、命運和思索,博採中西各家之所長,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層挖掘,沉著、大氣、精光內蘊同時也靜氣內斂,並直接影響了當時的九葉詩人等詩作者。他是一個純粹的詩人。” 《斷章》,選自卞之琳的《魚目集》,寫於1935年10月,是詩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本來是一首詩中的四句,因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留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今天我們學習《斷章》,看看我們學了之後有怎樣的收穫。 探究生趣 第一步,背誦課文。

第二步課堂探究

請找出詩中的意象:

明確:“站在橋上的你”,“樓上看風景的人”,“橋”,“樓”,“明月”,“窗子”,“別人”“夢”。

本詩的八個意象組合成了四個美麗而形象的畫面,請探究這四個畫面之間又有什麼聯繫:

明確: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表面看來似乎互不相關,卻因為“看風景”這個動作發生了聯繫。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繫。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

從詩人描繪的四個相互聯繫的畫面中,你得出了什麼道理?

明確: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為別人的風景;明月可以裝飾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裝飾別人的夢,人生可以互相裝飾。

合你對詩歌的理解,說說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

明確: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相互關聯、互相依存的,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有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繫。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短詩五首》優秀教案第一獎

學習《風雨吟》

情景激趣: 蘆荻,1912年生,現代詩人。原名陳培迪,生於廣東南海。30年代開始從事詩歌創作,與人合編《今日詩歌》《中國詩壇》《詩場》等刊物。抗戰時期曾任桂林《廣西日報》副刊《灕水》主編。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專業作家。後任暨南大學教授。著有詩集《桑野》《馳驅集》《遠帆》《旗下高歌》《田園新歌》《海南頌》《蘆荻詩選》等,亦有詩歌理論、鑑賞文章和著作行世。 一場暴風雨把整個世界變得天昏地暗。風雨中,詩人平日熟悉的景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詩人也因此產生了年輕舵手的“憂懷”,寫下了《風雨》這首短詩。

探究生趣

第一步,背誦課文。

第二步、課堂探究 1.本詩的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有特徵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畫面並做描繪。 明確:“風”“雨”從大地“捲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麼表達效果? 明確:“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的動盪、不安定和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

詩歌之中的“風”“雨”有什麼象徵意義?“大地”又有什麼深層內涵?

明確: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象徵著人生的坎坷與遭遇。 “大地”遭受“風雨”侵襲象徵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

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我”作為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總結固趣: 詩中,“大地的海”是一個獨特的意象,它實際上是詩人用主觀情緒折射客觀現象所得到的結果。這個意象使我們知道詩人的人生座標發生了動搖,對未來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與風雨如晦的現實聯繫在一起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了“房舍如舟”“年輕的舵手”等聯想,形象地表達了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世事,產生的一種被動、困惑、無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覺。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短詩五首》優秀教案第一獎

學習《統一》

情景激趣: 巴勃羅·聶魯達,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 1945年獲得智利國家文學獎, 1950年獲得加強國際和平獎。1971年10月獲諾貝爾文學獎。 小說《郵差》已被譯為30餘種文字流傳於世界各國,同名電影榮獲1996年奧斯卡金像獎。中文版《郵差》是被翻譯的第31種語言。 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

探究生趣

第一步,背誦課文。

第二步,課堂探究

作者在詩中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

明確: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木與一棵,都是對立的關係,作者用“是”等同起來,又構成了統一的關係。

作者為什麼認為“繁多是個謊言”?

明確:因為一切果實並無差異。

作者認為“所有的樹木無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為什麼?

明確;(言之成理即可)

總結固趣

佈置作業: 預習《海燕》,結合註釋,基本理解課文,列出不懂之處,背誦課文,上網查閱與本課有關的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