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覺得李鴻章是一個啥樣的人?

用戶53553055036


我覺得李鴻章應該是晚清的中興之臣,治世之臣。為了滿清王朝的續命心力交瘁,意圖挽大廈於既倒。可惜清王朝已是病入膏肓,腐朽透頂。任憑几個能臣、幹臣苦苦支撐,但日薄西山,只是徒勞地為其殉葬。他和其他人所倡導的洋務運動,對後世中國帶來了積極影響!


人生付一笑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繞不過去的、非常複雜的人物,從1862年率淮軍進入上海並擔任江蘇巡撫起,到1901年簽定《辛丑條約》後去世,他在晚清政壇上沉浮近40年,要對其作出比較符合史實的評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現就大陸、港臺、海外對其評價簡單概述一下。

先說大陸。

1949年以前,對李鴻章研究比較深入的是梁啟超,梁在《李鴻章傳》中認為,李鴻章料敵如神,懂洋務而不知國務;李對甲午戰敗難辭其咎但若全部歸責於他有失公允;李鴻章外交上的聯縱政策是失敗的但也是無奈之舉。

1949-1979年,學術界對李鴻章是全盤否定的。一致認為李鴻章是對內鎮壓人民起義的“劊子手”,對外妥協投降的“賣國賊”。有論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是李鴻章軍事上的消極不抵抗和外交上的積極投降所致——哈哈,這些語言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啊?

1979年以來,學術界對李鴻章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有學者認為,李鴻章辦洋務,雖然沒有使中國實現資本主義近代化,但對中國的近代化事業還是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也有學者對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持全面否定的態度。對於李鴻章的對外妥協,有認為其是為了獲得一個好的發展環境,也有人認為這隻能使國家進一步淪入半殖民地深淵。多數學者認為李鴻章對甲午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具體該負多大的責任則有很大爭議。對於李鴻章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多數學者認為李鴻章是奉清廷之命行事,不應負多大責任,但也有學者認為李鴻章難辭其咎。

再說港臺。

港臺學者對李鴻章基本上持肯定的態度,認為他是洋務運動的中堅人物和真正領袖,認為李鴻章外交上的作為基本符合當時的國情,對於李鴻章的馬關談判、庚子議和多數學者持同情、肯定的態度,但認為李鴻章在中法戰爭期間的表現不象一個一流的外交家。至於甲午戰爭,多數學者認為李鴻章有責但不該擔全責,但也有學者認為甲午戰敗完全是李鴻章一手造成的。

最後是海外。

海外學者對李鴻章仍以肯定為主,認為李鴻章是弱國外交的大師,是中國冤情的申訴者和減輕列強侵略的周旋者。有學者認為,作為指揮官,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是失敗的,但他是中國國防的主要設計師,如果沒有他,中國在甲午海戰期間會更加不堪一擊;對於李鴻章辦洋務,有學者認為他沒有將洋務同國家利益聯繫起來,效果不大,發展緩慢。

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李鴻章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其實考查的,已不是李鴻章,而是,回答者了。你的答案,決定了你的學養、識見與水平。


端木賜香


首先李鴻章是個有能力的人,也是個有嚴重性格缺陷人,這樣的人適合做幕僚適合從商,決不適合做宰相,戚繼光會討好張居正但是人家更會打仗,漢武帝用親近但是衛青霍去病都給力,反觀能在國破家亡之際能力挽狂瀾的于謙張居正毛澤東都是意志很堅定的人,而李鴻章會討慈禧歡心,會用親近,也會撈錢,但他不能力挽狂瀾,畏戰如虎,這點倒是和西安事變之前的蔣介石一樣,把外部敵人的侵略都放在國際調解上!其實不管是西方還是日本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全面殖民我國,要是可以我國早成第二個印度,第二,不管那個國家都尊重有血性有上進心的民族國家,可以參考日本也被打開國門,但是日俄戰爭和甲午戰爭後,日本的地位是不是明顯提升?不要覺得洋人說李鴻章是二十世紀三大偉人他就是真偉人,看看左宗棠在上海洋人的態度,朝鮮戰場彭德懷的表現 ,這才是洋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如果李鴻章能用自己的錢和權力發展北洋,能用對的人管理統領北洋,甲午不敗,即使敗了,也學俄國,拒不賠款割地,這樣李鴻章才是真偉人


羽5566


我比較愛學歷史,李鴻章這個人,談不上深刻,我倒是有所瞭解,在我印象中,李鴻章是這樣一個人:淮軍領袖,劊子手,陰謀家,洋務運動創始人,賣國賊。總之沒有什麼好印象。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清朝後期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又稱李中堂,中堂大人是他的雅號,也是下人的敬稱。

一,淮軍領袖。清朝末期,由於政治腐敗,橫政暴斂,民不聊生,再加上外國入侵,導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太平天國運動,捻軍暴動,義和團運動先後暴發,為了挽救清王朝的命運,中國地方陣營出現了兩個軍事集團,李鴻章的老師湖南人曾國藩創辦了湘軍,李鴻章創辦了淮軍,以幫助清政府討伐突如其來的農民運動,撈取政治資本,由此而來,曾國藩是湘軍領軍人物,李鴻章是名副其實的淮軍領袖。

二,劊子手。

據史書記載:李鴻章領導的淮軍曾一次性在蘇州把已投降的太平軍屠殺兩萬餘人。這樣因打擊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暴動,義和團運動有功,殺人無數,以犧牲無數人鮮血生命的代價換來了清王朝統治者、特別是慈禧老佛爺的賞識,身居高位,撈取了政治資本。當劊子手名副其實。

三,陰謀家。

其一,他和老師曾國藩一樣,老謀深算,精通政治之道,深知統治者的用人之策,在掃除完農民起義障礙後,迅速做出明智的做法,全部解除湘軍,淮軍,全部併入清軍,以消除清朝統治者對他們的憂慮;其二,忌賢妒能,打擊報復能人。他和左宗棠都是清朝末期的重臣,他以海防要緊為名,極力阻撓左宗棠收復新疆,左宗棠收復新疆歷史功勳卓著,他一直耿耿於懷,也許政見不合,也許忌賢妒能,在左去世後,狠下毒手,用計消除了幫助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一胡雪巖,一代紅頂商人就此隕落。

三,洋務運動創始人。

洋務運動,特別是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生得意之作。眼看清王朝遙遙欲墜,李鴻章在徵得慈禧太后同意後,立即著手振興軍事,以加強海軍為主,擴充軍事實力,總算做了許多一些有益的工作,但結黨營私購買的軍夥大多都是舊軍夥。再加上清朝的腐敗無能,註定難抵外國侵略的魔掌,最終以失敗告終,成於李鴻章敗於李鴻章。

四,賣國賊。

也許李鴻章天生就是倒黴鬼,許多對不起中國人民的好事,都讓他碰上了,最恥辱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都是在他手裡簽定的。賣國賊這個黑鍋會永遠讓他揹著。








劍茗話旅行


再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不妨將李鴻章的生平經歷簡單的回顧一下。

生平經歷:(1823-1901年)

1823年,李鴻章生於安徽省合肥

1845年,李鴻章入京會試,受業曾國藩門下。

1859年,太平軍卷江南,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負責起草文書。

1861年,李鴻章組建淮軍。

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

1868年,李鴻章與左宗棠平定捻軍。

1870年,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開中國洋務運動之先河。其後兩年他創立招商局,也是現在中國招商局的前身。

1885年,李鴻章主持創建北洋水師。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並於次年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1896年,李鴻章出訪歐美。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北京淪陷,李鴻章負責清政府談判事宜。

1901年,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同年咳血而逝。


我們看到從這個列表中可以看到,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為界,李鴻章在他七十歲之前都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的,而在七十歲之後,因為連續的對外戰爭失敗,而淪為清朝政府無能最大的背鍋俠。

其實,歷史上公認的對他的評論大多是正面的。

慈禧太后即使在最後,也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後,慈禧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朝廷給李鴻章的諡號是“文忠”,這個諡號僅次於他老師曾國藩的“文正”。

梁啟超在作《李鴻章傳》時說,稱:“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流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的人才;以軍人來說,他也盡力為國家作出了應用的貢獻。但是命不逢時,以日本當時強大的可以橫掃亞洲的力量,他在外交上已經盡力的為中國減少損失了。

但是,在歷史中李鴻章的形象,註定是灰暗的,是因為蓋棺論定。


想想他如果死在七十歲這個點上,他就是如同他老師曾國藩一樣,成為一代中興名臣。而多活的這九年,日本崛起,而中國裹足不前,才造成了他“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的悲劇。

因為中國甲午戰爭這樣沉重的失敗,他不能不負有重大的責任。兩個重要的賣國條約的簽訂,更使得“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成為他歷史上一生抹不去的汙點。

至於說李鴻章有貪汙的行徑,其實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只是他的親戚要藉機發財,他沒有阻止,也是有責任的。但想想他的重外孫女張愛玲女士最後多麼的狼狽,真的倒是沒有沾他的光吧。



最後說一句吧,無論贊他還是罵他的人,去合肥李鴻章故居走一趟就知道了,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


關注東西縱橫彈,每天聽一段東西方最前沿的發展趨勢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歷史。


東西縱橫彈


作為李鴻章的老鄉(合肥人氏),過去我們合肥人似乎都是以其為恥辱,將其當作以另一個老鄉包拯的反面襯托。後來隨著時代越來越開明,人們越來越寬容,對其評價也越來越豐滿,不再像過去那樣極端化。現在合肥老城區最繁華的地段淮河路步行街裡就有復原的李鴻章故居,是來合肥的外地人留影的必選地。對於這個老鄉的過,我們已經說得太多太多。對於其功勞,這些年,也被挖掘很多,諸如:

1.發起了近代中國資本力量的啟蒙,建立清政府國有企業,改變晚清朝廷關於近代科學、軍事和經濟的態度。

2.組建清政府的海軍力量,北洋水師的成立代表洋務運動的巔峰,成為亞種第一海軍。

至於樓主提問的李鴻章的人品和氣節問題,作為其老鄉,我的答案可能不夠公正。其是否貪汙受賄,是否“宰相合肥天下瘦”,我認為不影響對其的評價,我們對其給差評,似乎都是因為其出面和列強談判不力,簽訂條約、喪權辱國,這不僅僅是背了慈禧或者說整個時代的鍋,還有個人判斷失誤的因素(甲午中日戰爭時,當時李鴻章的想法應當是儘量避免開戰,這樣一來,憑藉當時中國表面上強大的海軍力量,在與日本的和談中可以佔一點便宜。後來甲午戰爭大敗,他又希望憑藉俄國的力量牽制日本,簽訂了《中俄密約》,結果卻引狼入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作為一個位高權重的晚清重臣,我當然不能說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至少做到了“力挽狂瀾”,而且從其他方面可以看出其人品並不差:

1.李鴻章晚年對維新派和革命黨極為優容,曾經庇護維新人士外逃,也曾經接見過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然而對富國強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並不能接受革命黨人的空談)。

2.1901年某日,李鴻章自知來日不長,上了最後一道奏摺,奏摺裡,他在叮囑最高統治者要“舉行新政,力圖自強”的同時,也表白自己的心跡,說“服官四十年,未嘗因病請假”“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衰病,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

合肥現在的發展模式很奇怪,原來的農村都紛紛拆遷蓋起大樓,劃為新區(濱湖新區、經開區、高新區、北城新區),成為城區。學校、企業、政府單位都外遷,已經不存在原來所謂的“市區”的說法(組團式發展,沒有中心城區)。原來包公、李鴻章住過的、,張遼威震過的老城區,現在已經逐漸沒落。我們本地人現在很少去原來所謂的市區,只有外地人偶爾去看看不多的古蹟。但是我每次去老城區,都要在李鴻章故居前駐足,我們中國人說蓋棺定論,他已經“蓋棺”100多年,尚未“定論”,還是那句話,留待後人評說吧。



非兮惘


李鴻章是個什麼人,應該是個多面人,我認為李鴻章身上至少有三種身份,即“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晚清屈辱外交的代表人物”。

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

1851年金田起義後,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勢如破竹,攻戰南京,改名天京,建立太平天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李鴻章先是輔佐曾國藩,後來自己也創建了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的後期發揮的重大作用,在常州、蘇州等地屠殺大量的太平天國的軍民,鎮壓太平天國後還進一步平定了捻軍,所以說李鴻章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

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

19世紀60年—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了“自強”和“求富”洋務運動,在這一運動中李鴻章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的第一,如李鴻章創建了中國歷史第一座兵機器製造廠,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鐵路,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海軍等等,李鴻章參與的這些近代化探索,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抵制了外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開啟了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

近代中國屈辱外交的代表人物

中國鴉片戰爭以後的歷史是一段屈辱史,這段時間裡西方列強先後對清政府發動樂多次侵華戰爭,如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每次的侵華戰爭都有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其中很多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簽訂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等,所以李鴻章就成了近代中國“賣國賊”的代言人。

李鴻章自嘲自己是“破屋糊裱匠”,我覺的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倒是比較客觀,即“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最後“歷史魏老師”建議大家,要能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人物要全面地、客觀地評價;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評價;從是否促進了社會發展和進步評價;史論結合進行評價;多角度評價等。


星哥說歷史


安徽桐城人張祖翼(清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在他的著作裡提到,光緒初年他到京城應試,但凡聽人提起李鴻章,無不切齒痛罵,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都眾口一詞,他覺得非常奇怪,心想李大人到底做了什麼“缺德"事,以至於得罪了那麼多人?

經過“調查”,得知李鴻章招罵的原因,源於蘇州的士紳。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來蘇州被忠王李秀成攻佔,1862年六月,太平軍都城天京告急,天王洪秀全急了,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李秀成於當年十二月奉命北渡長江,一年後的12月4日,部下殺了蘇州守將譚紹光,蘇州被李鴻章“光復”。

蘇州“光復”那天,李鴻章的士兵來到李秀成的忠王府,看到王府裡有一座牌坊,上面刊刻著歌頌太平軍和李秀成的文字,落款的都是蘇州的名人,都是朝中顯貴。

李鴻章便派數百士兵把忠王府守護起來,不許人拆。

圖1 太平天國運動

實際上,那些落款的蘇州名人,都不是建坊之人,而且跟那座牌坊毫無關係,無非是當地的小紳拉大旗作虎皮,借朝中顯貴之名巴結李秀成罷了,不瞭解情況的李鴻章以為那些人與太平軍暗通款曲,表示將追查到底,後來瞭解到實情,才讓蘇州人把牌坊拆了。

事情真相大白,也圓滿地解決了,李鴻章也沒追查,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了吧?不料蘇州人竟因此恨上了李鴻章!

也就是說,這件事最終對蘇州人一點影響也沒有,可是蘇州人為嘛要恨他呢?《清代野記》說是因為他“口不擇言”,至於他到底說了什麼讓蘇州人記恨的話,卻隻字未提。

光緒改元后,恩科(鄉試)開考,李鴻章剛好有事入朝覲見皇上,辦完公事後沒有馬上回去,原因是發榜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他便在京城等著。

等什麼呢?李鴻章是安徽人,他在等安徽考中的舉人來拜見。

發榜的那天,李鴻章於賢良寺設筵,邀來幾個顯貴的安徽同鄉,通宵達旦地等人來報喜,誰知道一直等到第二天天亮,竟然一個也沒等到!

李鴻章有點蒙圈,派人到順天府閱榜,發現安徽竟然沒有一人上榜!

圖2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真是咄咄怪事!李鴻章說"咸豐戊午年,北闈不中咱安徽一人,鬧出柏中堂大案,也不知道今年又會出什麼么蛾子"。說完這話,他就坐著轎子出城而去。

李鴻章指的是咸豐八年那個著名的科場舞弊案,考生羅鴻祀重金賄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東窗事發後柏葰被處斬,最終倒黴的總計達91人,其中判處死刑的有5人,遣戍3人,遣戍改贖罪者7人,革職7人,降級調用者16人,罰俸一年者38人。

至於為什麼那一年安徽未中一人,則不得而知,也許是因為其他原因、與此案毫無關係,但卻令李鴻章不由自主地產生了聯想,也就不由自主地說了那句話。

不料,李鴻章的“口無遮攔”傳到了各位主試官的耳朵裡,他們也恨上了他——李大人你這話幾個意思?難道咱們故意不錄取你們安徽人?

說不定,李鴻章還真有這種懷疑。

懷疑也罷,脫口而出也罷,李鴻章也沒計較,再說他能跟誰計較呢?官場險惡,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弄得不好自身都難保,誰又有能力替秀才們住持公道呢?何況凡事都得講證據,就算他有此懷疑,也拿不出證據來。

圖3 李鴻章的書法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同治帝駕崩之年,李鴻章奉命出去辦皇差,一同去辦差的,還有內廷派出的靈桂。

靈桂也是大學士,也是中堂,但李鴻章的走卒轎伕等人,既不認識靈桂,也不知道他是什麼來歷,以為中堂大人只有他們主子一人,卻不知道京中有無數箇中堂。

來到一個驛站,靈桂的轎伕把靈桂的轎子停在堂中,李鴻章的轎伕叫他們抬走,這是我們中堂停轎的地方,爾等是什麼人,竟然也敢把轎子停在這裡!

靈桂的人說,我家主人也是中堂,而且是滿中堂,你家不過是漢中堂,我家中堂位在你家中堂之上,憑什麼我們不能停?

靈桂,愛新覺羅氏,祖父是順治皇帝第五子,道光十八年進士,嚇人的頭銜一大串:實錄館總裁、玉牒館副總裁、吏部尚書、崇文門正監督、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武英殿總裁、體仁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圖4 印有李鴻章的紙幣

他的人說得不錯,雖然李鴻章也是中堂,但那時滿人什麼都壓漢人一頭,所以他們家中堂,確實“大”於李中堂。

李鴻章的人不但不服,還破口大罵——若不是我家中堂,哪有你家中堂的今天!

兩邊便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地吵了起來,李鴻章聽說後,命巡捕官去叫他們別吵了,叫他們讓讓對方。

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又口無遮攔地添了一句:"不要惹得癲狗亂咬人,不是頑的!"

李鴻章這話,其實不是罵靈桂,是指朝中那幫御史,然而靈桂怎麼知道他不是在罵他,豈有不恨之理!

靈桂那麼大的人物,而且關係盤根錯節,他這一恨,雖然不敢拿李鴻章怎麼樣,但逢人就替他“宣傳”,還是做得到的,李鴻章豈有不臭名遠揚之理?

圖5 張祖翼的鈐印

十分了解官場“秘密”的張祖翼說,李鴻章得罪了那麼多權貴,之所以“尚能督畿輔二十年而不遭禍”,不外乎三個原因,一是有恭親王“傾心相托”,二是有“慈禧尚有舊勳之念”,三是他出手大方,“每年應酬宮闈無從計量”,不然的話,他早就死翹翹了!

張祖翼也是當時的名人,打交道的都是上層人物,對大人物們的人際關係,可以說是瞭如指掌,他在京師出入三十多年,當他了解到京師人不恨李鴻章的,竟然不到十分之二,不禁為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在晚清官場,李鴻章可以說是個最大的受氣包,之前有一篇寫他的文章,標題就叫“受盡天下百官氣”,取自他自己手書的楹聯,他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固然有這樣那樣的關係,但與他那張“臭嘴”,誰敢說沒有關係呢?

提到李鴻章“嘴臭”,讓人想起他一件更小的軼事——

他若喜歡某個下屬,他必用他的家鄉話合肥土話罵一句:賊娘好好地搞!

被他如此罵過的下屬,不但不怪,反而喜形於色,因為這其實不是在罵他們,是在用這種方式,表示對他們的喜愛和肯定,表示把他們沒當外人,被他這樣罵過的人,便自以為從此會走紅。

圖6 晚清時期外國媒體中的李鴻章畫報

但這是瞭解他的人,對他不瞭解的人,聽到這樣“罵”他,會有什麼後果呢?

他還真這樣“罵”過一個不瞭解他的人,那人是個候補知縣,去拜見李鴻章,他也對他來了一句:賊娘好好地搞。

誰知那人不瞭解這是李大人的“個性化語言”,也不懂合肥話,以為李鴻章真的在罵他,心想我又沒得罪過你,你憑什麼罵我?難道你官兒大,就可以隨便罵人嗎?難道我官兒小,就該被罵麼?這人也是個不怕事的主,當即回應一句:“卑職不敢賊大人娘!”

這才是實實在在地罵人,但李鴻章除了無言以對,也沒拿他怎麼樣,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

可以想象,李鴻章留給那個候補知縣的,是個什麼形象,他的人緣,能好嗎?

“禍從口出”這四個字,明白的人不少,但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確實難啊。


歷史大學堂


生於亂世,李鴻章是一個有風骨,有擔當的人!

李鴻章像

李鴻章是晚晴比較出名的幾個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紛呈,讓人難已忘其項背。少年科舉高中,青年從軍戎馬,中年平叛封疆,盛年洋務救國,老了老了之時卻落了個晚節不保,揹負“漢奸賣國賊”罵名,在屈辱中鬱鬱而終。人生從苦到甜,不易!由甜到苦,更難,箇中悽苦、悲涼只有自己知道。正應了那句話: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

跪著生的日子是從李鴻章64歲開始的,起因是剛剛學成武士道功夫的熱血小夥小日本未驗證自身實力,主動出擊把隔壁鄰居年老體虛的地主老財清政府給打趴下了。被打的嗷嗷叫的地主老財主鄰居最後吃痛不住,舉手投降,不斷哀嚎乞求饒命。承諾只要饒其性命,他家裡的金銀財寶、美女良田、車馬糧食,只要有的小日本喜歡什麼那什麼。(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次打架多年後還起來個名字叫“中日甲午戰爭”,自此大清國全民一覺被打醒,不痛不通呀!

1895年,剛過元宵節,清政府派人赴日和談。屁顛顛的跑到小日本家門口去請安,可人家小日本人愛理不理的打了個哈哈沒下文了。一群請安的人頓時如無頭蒼蠅般手足無措,後幾經周折找到當時日本的扛把子伊藤博文,人家交了個底,撂了句話:“回去讓當家的來,奕炘或者李鴻章?”出來門,這幫跑堂的忙了半天才明白感情是小日本嫌棄我們職低位卑呀!才找到病,改進回去給主子彙報。

此時的李鴻章正在北京的家府閉門思過呢。這回領著手下給日本人打架,原本想著人多勢眾一定能贏。結果被人家一頓狠揍。戰敗回來後被所有同事一頓痛罵,最後大家一直認為:這次戰敗全因李鴻章一人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愛惜羽毛之故。媽的,有口難辯,去哪說理?只能磕頭作揖承認罪過。當聽到伊藤博文指名道姓讓奕訢和他去說事,李鴻章心頭一顫暗叫不好,頭都大了。這伊藤博文挖的坑真大呀,奕訢是東家的小叔子,這丟人的事能去嗎?肯定不能去。毫無疑問,去的只能是自己。可是,當年自己的手下袁世凱在朝鮮把伊藤博文的手下打了,自己和伊藤博文代表雙方握手和談,自己是坑過伊藤那廝的。這貨明白著是借題發揮以此雪當年之恨呀。

馬關談判

馬關條約原件

結果在日本馬關捱了一槍後,日本人削減一億兩白銀賠款,李鴻章退無可退含恨簽了《馬關條約》,走上了不歸路。從此民眾罵其“賣國賊”。因給主子頂了雷,保住了皇家臉面誇其為“擎天柱”。和列強簽了30多個不平等條約被奉為座上賓,贊“東方俾斯麥”。其實只有他自己知道,弱國無外交,自己只不過是住在這房子裡的“裱糊匠”,能給房子裡的人遮蔽一日算一日。只能做那荊軻一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大丈夫”而已。


山河曰


說到李鴻章,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賣國賊,喪權辱國,漢奸等稱號。的確,中國近代史上將近有30多個不平等的恥辱條約是他作為代表去籤的。甲午中日戰爭的《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的《辛丑條約》都是他的“傑作”。揹負了罵名的他在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難道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大漢奸嗎?

事實往往是被掩蓋的,李鴻章不僅不是大漢奸,他還應該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是晚清中國的脊樑所在。作為“中興四大名臣”,李鴻章之所以沒有想張之洞,左宗棠,曾國潘那樣飽受好評,很大一部分就出於他的外交官身份。在他身後面是腐敗不堪的清政府,可他還要面對強大的帝國主義列強。



洋務運動

說李鴻章是中國近代最先進的中國人毫不為過,是他最先開始了洋務運動。真正意義上用實業去救國的人。

他開創了上海織布局和輪船招商局,為中國工業生產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在當時腐敗的清政府統治下能夠十看到西方經濟的發展發展,用洋務運動實業救國的思想去幫助國家,比起當時只會喊口號,虛無縹緲去反抗,然而卻並什麼實際意義的人。李鴻章將真正的愛國落到了實處,在當時的亂世當中仍真正的堅守自己愛國心



軍事海防建設

鴉片戰爭之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政府是個沒有還海防的國家,清朝的重兵全部只用於陸地防禦。

李鴻章建立了北洋水師,充實了清政府的海防力量。解決了我國如此大的海域面積卻沒有海軍的尷尬場面。

不僅如此,他作為晚清軍政重臣,一手創辦了淮軍。當時他同曾國藩一起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在洋務派的主持下,清政府開始從外國購買洋槍洋炮,引進技術設備創辦新式軍工企業。

他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還開辦廠礦,編練新式陸海軍和興辦新式學堂。李鴻章讓儘自己最大努力讓清政府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不論結局如何,他的努力是歷史有目共睹的。


外交家

曾經在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會議現場,也許我們大多數人總認為作為戰敗國的我們,李鴻章肯定是服服帖帖的像條狗一樣,接受日本的所有要求。殊不知,那天的會場,李鴻章差點沒命。

當時日本提出的要求是高達數十億的白銀,而且不能拿關稅抵押。還要求講東北三省化為殖民地。憤怒的李鴻章堅決不同意,日本人講槍頂到了李鴻章的額頭上。他面不改色,堅決不同意。

日本人沒有任何辦法,才選擇了降低要求。李鴻章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為了國家,不斷的減少損失。甚至願意付出生命。


一代外交家最終也死在看談判桌上,1901年,在李鴻章在久病虛弱的狀況下,還以79歲之軀親自前往俄國公使館商談,最終由於情緒過於激動而吐血而亡,“生命不息,衝鋒不止”的意思。他被西人稱之為“東方俾斯麥”的,與周恩來總理並稱兩大外交家。李鴻章為清政府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淒涼又誰知。腐敗的是清政府,最後來揹負罵名的是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