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觉得李鸿章是一个啥样的人?

用户53553055036


我觉得李鸿章应该是晚清的中兴之臣,治世之臣。为了满清王朝的续命心力交瘁,意图挽大厦于既倒。可惜清王朝已是病入膏肓,腐朽透顶。任凭几个能臣、干臣苦苦支撑,但日薄西山,只是徒劳地为其殉葬。他和其他人所倡导的洋务运动,对后世中国带来了积极影响!


人生付一笑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非常复杂的人物,从1862年率淮军进入上海并担任江苏巡抚起,到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后去世,他在晚清政坛上沉浮近40年,要对其作出比较符合史实的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就大陆、港台、海外对其评价简单概述一下。

先说大陆。

1949年以前,对李鸿章研究比较深入的是梁启超,梁在《李鸿章传》中认为,李鸿章料敌如神,懂洋务而不知国务;李对甲午战败难辞其咎但若全部归责于他有失公允;李鸿章外交上的联纵政策是失败的但也是无奈之举。

1949-1979年,学术界对李鸿章是全盘否定的。一致认为李鸿章是对内镇压人民起义的“刽子手”,对外妥协投降的“卖国贼”。有论者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李鸿章军事上的消极不抵抗和外交上的积极投降所致——哈哈,这些语言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啊?

1979年以来,学术界对李鸿章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有学者认为,李鸿章办洋务,虽然没有使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但对中国的近代化事业还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有学者对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对于李鸿章的对外妥协,有认为其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也有人认为这只能使国家进一步沦入半殖民地深渊。多数学者认为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具体该负多大的责任则有很大争议。对于李鸿章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多数学者认为李鸿章是奉清廷之命行事,不应负多大责任,但也有学者认为李鸿章难辞其咎。

再说港台。

港台学者对李鸿章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他是洋务运动的中坚人物和真正领袖,认为李鸿章外交上的作为基本符合当时的国情,对于李鸿章的马关谈判、庚子议和多数学者持同情、肯定的态度,但认为李鸿章在中法战争期间的表现不象一个一流的外交家。至于甲午战争,多数学者认为李鸿章有责但不该担全责,但也有学者认为甲午战败完全是李鸿章一手造成的。

最后是海外。

海外学者对李鸿章仍以肯定为主,认为李鸿章是弱国外交的大师,是中国冤情的申诉者和减轻列强侵略的周旋者。有学者认为,作为指挥官,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是失败的,但他是中国国防的主要设计师,如果没有他,中国在甲午海战期间会更加不堪一击;对于李鸿章办洋务,有学者认为他没有将洋务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效果不大,发展缓慢。

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李鸿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其实考查的,已不是李鸿章,而是,回答者了。你的答案,决定了你的学养、识见与水平。


端木赐香


首先李鸿章是个有能力的人,也是个有严重性格缺陷人,这样的人适合做幕僚适合从商,决不适合做宰相,戚继光会讨好张居正但是人家更会打仗,汉武帝用亲近但是卫青霍去病都给力,反观能在国破家亡之际能力挽狂澜的于谦张居正毛泽东都是意志很坚定的人,而李鸿章会讨慈禧欢心,会用亲近,也会捞钱,但他不能力挽狂澜,畏战如虎,这点倒是和西安事变之前的蒋介石一样,把外部敌人的侵略都放在国际调解上!其实不管是西方还是日本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全面殖民我国,要是可以我国早成第二个印度,第二,不管那个国家都尊重有血性有上进心的民族国家,可以参考日本也被打开国门,但是日俄战争和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地位是不是明显提升?不要觉得洋人说李鸿章是二十世纪三大伟人他就是真伟人,看看左宗棠在上海洋人的态度,朝鲜战场彭德怀的表现 ,这才是洋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如果李鸿章能用自己的钱和权力发展北洋,能用对的人管理统领北洋,甲午不败,即使败了,也学俄国,拒不赔款割地,这样李鸿章才是真伟人


羽5566


我比较爱学历史,李鸿章这个人,谈不上深刻,我倒是有所了解,在我印象中,李鸿章是这样一个人:淮军领袖,刽子手,阴谋家,洋务运动创始人,卖国贼。总之没有什么好印象。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清朝后期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又称李中堂,中堂大人是他的雅号,也是下人的敬称。

一,淮军领袖。清朝末期,由于政治腐败,横政暴敛,民不聊生,再加上外国入侵,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运动,捻军暴动,义和团运动先后暴发,为了挽救清王朝的命运,中国地方阵营出现了两个军事集团,李鸿章的老师湖南人曾国藩创办了湘军,李鸿章创办了淮军,以帮助清政府讨伐突如其来的农民运动,捞取政治资本,由此而来,曾国藩是湘军领军人物,李鸿章是名副其实的淮军领袖。

二,刽子手。

据史书记载:李鸿章领导的淮军曾一次性在苏州把已投降的太平军屠杀两万余人。这样因打击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暴动,义和团运动有功,杀人无数,以牺牲无数人鲜血生命的代价换来了清王朝统治者、特别是慈禧老佛爷的赏识,身居高位,捞取了政治资本。当刽子手名副其实。

三,阴谋家。

其一,他和老师曾国藩一样,老谋深算,精通政治之道,深知统治者的用人之策,在扫除完农民起义障碍后,迅速做出明智的做法,全部解除湘军,淮军,全部并入清军,以消除清朝统治者对他们的忧虑;其二,忌贤妒能,打击报复能人。他和左宗棠都是清朝末期的重臣,他以海防要紧为名,极力阻挠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历史功勋卓著,他一直耿耿于怀,也许政见不合,也许忌贤妒能,在左去世后,狠下毒手,用计消除了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一胡雪岩,一代红顶商人就此陨落。

三,洋务运动创始人。

洋务运动,特别是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生得意之作。眼看清王朝遥遥欲坠,李鸿章在征得慈禧太后同意后,立即着手振兴军事,以加强海军为主,扩充军事实力,总算做了许多一些有益的工作,但结党营私购买的军伙大多都是旧军伙。再加上清朝的腐败无能,注定难抵外国侵略的魔掌,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于李鸿章败于李鸿章。

四,卖国贼。

也许李鸿章天生就是倒霉鬼,许多对不起中国人民的好事,都让他碰上了,最耻辱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都是在他手里签定的。卖国贼这个黑锅会永远让他背着。








剑茗话旅行


再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不妨将李鸿章的生平经历简单的回顾一下。

生平经历:(1823-1901年)

1823年,李鸿章生于安徽省合肥

1845年,李鸿章入京会试,受业曾国藩门下。

1859年,太平军卷江南,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

1861年,李鸿章组建淮军。

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1868年,李鸿章与左宗棠平定捻军。

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开中国洋务运动之先河。其后两年他创立招商局,也是现在中国招商局的前身。

1885年,李鸿章主持创建北洋水师。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并于次年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沦陷,李鸿章负责清政府谈判事宜。

1901年,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同年咳血而逝。


我们看到从这个列表中可以看到,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为界,李鸿章在他七十岁之前都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而在七十岁之后,因为连续的对外战争失败,而沦为清朝政府无能最大的背锅侠。

其实,历史上公认的对他的评论大多是正面的。

慈禧太后即使在最后,也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后,慈禧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朝廷给李鸿章的谥号是“文忠”,这个谥号仅次于他老师曾国藩的“文正”。

梁启超在作《李鸿章传》时说,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流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的人才;以军人来说,他也尽力为国家作出了应用的贡献。但是命不逢时,以日本当时强大的可以横扫亚洲的力量,他在外交上已经尽力的为中国减少损失了。

但是,在历史中李鸿章的形象,注定是灰暗的,是因为盖棺论定。


想想他如果死在七十岁这个点上,他就是如同他老师曾国藩一样,成为一代中兴名臣。而多活的这九年,日本崛起,而中国裹足不前,才造成了他“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的悲剧。

因为中国甲午战争这样沉重的失败,他不能不负有重大的责任。两个重要的卖国条约的签订,更使得“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成为他历史上一生抹不去的污点。

至于说李鸿章有贪污的行径,其实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他的亲戚要借机发财,他没有阻止,也是有责任的。但想想他的重外孙女张爱玲女士最后多么的狼狈,真的倒是没有沾他的光吧。



最后说一句吧,无论赞他还是骂他的人,去合肥李鸿章故居走一趟就知道了,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


关注东西纵横弹,每天听一段东西方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历史。


东西纵横弹


作为李鸿章的老乡(合肥人氏),过去我们合肥人似乎都是以其为耻辱,将其当作以另一个老乡包拯的反面衬托。后来随着时代越来越开明,人们越来越宽容,对其评价也越来越丰满,不再像过去那样极端化。现在合肥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段淮河路步行街里就有复原的李鸿章故居,是来合肥的外地人留影的必选地。对于这个老乡的过,我们已经说得太多太多。对于其功劳,这些年,也被挖掘很多,诸如:

1.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2.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成为亚种第一海军。

至于楼主提问的李鸿章的人品和气节问题,作为其老乡,我的答案可能不够公正。其是否贪污受贿,是否“宰相合肥天下瘦”,我认为不影响对其的评价,我们对其给差评,似乎都是因为其出面和列强谈判不力,签订条约、丧权辱国,这不仅仅是背了慈禧或者说整个时代的锅,还有个人判断失误的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当时李鸿章的想法应当是尽量避免开战,这样一来,凭借当时中国表面上强大的海军力量,在与日本的和谈中可以占一点便宜。后来甲午战争大败,他又希望凭借俄国的力量牵制日本,签订了《中俄密约》,结果却引狼入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晚清重臣,我当然不能说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至少做到了“力挽狂澜”,而且从其他方面可以看出其人品并不差:

1.李鸿章晚年对维新派和革命党极为优容,曾经庇护维新人士外逃,也曾经接见过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然而对富国强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并不能接受革命党人的空谈)。

2.1901年某日,李鸿章自知来日不长,上了最后一道奏折,奏折里,他在叮嘱最高统治者要“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的同时,也表白自己的心迹,说“服官四十年,未尝因病请假”“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

合肥现在的发展模式很奇怪,原来的农村都纷纷拆迁盖起大楼,划为新区(滨湖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北城新区),成为城区。学校、企业、政府单位都外迁,已经不存在原来所谓的“市区”的说法(组团式发展,没有中心城区)。原来包公、李鸿章住过的、,张辽威震过的老城区,现在已经逐渐没落。我们本地人现在很少去原来所谓的市区,只有外地人偶尔去看看不多的古迹。但是我每次去老城区,都要在李鸿章故居前驻足,我们中国人说盖棺定论,他已经“盖棺”100多年,尚未“定论”,还是那句话,留待后人评说吧。



非兮惘


李鸿章是个什么人,应该是个多面人,我认为李鸿章身上至少有三种身份,即“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晚清屈辱外交的代表人物”。

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1851年金田起义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势如破竹,攻战南京,改名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对峙,李鸿章先是辅佐曾国藩,后来自己也创建了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后期发挥的重大作用,在常州、苏州等地屠杀大量的太平天国的军民,镇压太平天国后还进一步平定了捻军,所以说李鸿章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

19世纪60年—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自强”和“求富”洋务运动,在这一运动中李鸿章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的第一,如李鸿章创建了中国历史第一座兵机器制造厂,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等等,李鸿章参与的这些近代化探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代表人物

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是一段屈辱史,这段时间里西方列强先后对清政府发动乐多次侵华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每次的侵华战争都有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其中很多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签订的,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所以李鸿章就成了近代中国“卖国贼”的代言人。

李鸿章自嘲自己是“破屋糊裱匠”,我觉的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倒是比较客观,即“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最后“历史魏老师”建议大家,要能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地、客观地评价;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从是否促进了社会发展和进步评价;史论结合进行评价;多角度评价等。


星哥说历史


安徽桐城人张祖翼(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光绪初年他到京城应试,但凡听人提起李鸿章,无不切齿痛骂,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众口一词,他觉得非常奇怪,心想李大人到底做了什么“缺德"事,以至于得罪了那么多人?

经过“调查”,得知李鸿章招骂的原因,源于苏州的士绅。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来苏州被忠王李秀成攻占,1862年六月,太平军都城天京告急,天王洪秀全急了,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李秀成于当年十二月奉命北渡长江,一年后的12月4日,部下杀了苏州守将谭绍光,苏州被李鸿章“光复”。

苏州“光复”那天,李鸿章的士兵来到李秀成的忠王府,看到王府里有一座牌坊,上面刊刻着歌颂太平军和李秀成的文字,落款的都是苏州的名人,都是朝中显贵。

李鸿章便派数百士兵把忠王府守护起来,不许人拆。

图1 太平天国运动

实际上,那些落款的苏州名人,都不是建坊之人,而且跟那座牌坊毫无关系,无非是当地的小绅拉大旗作虎皮,借朝中显贵之名巴结李秀成罢了,不了解情况的李鸿章以为那些人与太平军暗通款曲,表示将追查到底,后来了解到实情,才让苏州人把牌坊拆了。

事情真相大白,也圆满地解决了,李鸿章也没追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不料苏州人竟因此恨上了李鸿章!

也就是说,这件事最终对苏州人一点影响也没有,可是苏州人为嘛要恨他呢?《清代野记》说是因为他“口不择言”,至于他到底说了什么让苏州人记恨的话,却只字未提。

光绪改元后,恩科(乡试)开考,李鸿章刚好有事入朝觐见皇上,办完公事后没有马上回去,原因是发榜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他便在京城等着。

等什么呢?李鸿章是安徽人,他在等安徽考中的举人来拜见。

发榜的那天,李鸿章于贤良寺设筵,邀来几个显贵的安徽同乡,通宵达旦地等人来报喜,谁知道一直等到第二天天亮,竟然一个也没等到!

李鸿章有点蒙圈,派人到顺天府阅榜,发现安徽竟然没有一人上榜!

图2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真是咄咄怪事!李鸿章说"咸丰戊午年,北闱不中咱安徽一人,闹出柏中堂大案,也不知道今年又会出什么幺蛾子"。说完这话,他就坐着轿子出城而去。

李鸿章指的是咸丰八年那个著名的科场舞弊案,考生罗鸿祀重金贿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东窗事发后柏葰被处斩,最终倒霉的总计达91人,其中判处死刑的有5人,遣戍3人,遣戍改赎罪者7人,革职7人,降级调用者16人,罚俸一年者38人。

至于为什么那一年安徽未中一人,则不得而知,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与此案毫无关系,但却令李鸿章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联想,也就不由自主地说了那句话。

不料,李鸿章的“口无遮拦”传到了各位主试官的耳朵里,他们也恨上了他——李大人你这话几个意思?难道咱们故意不录取你们安徽人?

说不定,李鸿章还真有这种怀疑。

怀疑也罢,脱口而出也罢,李鸿章也没计较,再说他能跟谁计较呢?官场险恶,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弄得不好自身都难保,谁又有能力替秀才们住持公道呢?何况凡事都得讲证据,就算他有此怀疑,也拿不出证据来。

图3 李鸿章的书法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同治帝驾崩之年,李鸿章奉命出去办皇差,一同去办差的,还有内廷派出的灵桂。

灵桂也是大学士,也是中堂,但李鸿章的走卒轿夫等人,既不认识灵桂,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来历,以为中堂大人只有他们主子一人,却不知道京中有无数个中堂。

来到一个驿站,灵桂的轿夫把灵桂的轿子停在堂中,李鸿章的轿夫叫他们抬走,这是我们中堂停轿的地方,尔等是什么人,竟然也敢把轿子停在这里!

灵桂的人说,我家主人也是中堂,而且是满中堂,你家不过是汉中堂,我家中堂位在你家中堂之上,凭什么我们不能停?

灵桂,爱新觉罗氏,祖父是顺治皇帝第五子,道光十八年进士,吓人的头衔一大串:实录馆总裁、玉牒馆副总裁、吏部尚书、崇文门正监督、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武英殿总裁、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图4 印有李鸿章的纸币

他的人说得不错,虽然李鸿章也是中堂,但那时满人什么都压汉人一头,所以他们家中堂,确实“大”于李中堂。

李鸿章的人不但不服,还破口大骂——若不是我家中堂,哪有你家中堂的今天!

两边便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地吵了起来,李鸿章听说后,命巡捕官去叫他们别吵了,叫他们让让对方。

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又口无遮拦地添了一句:"不要惹得癫狗乱咬人,不是顽的!"

李鸿章这话,其实不是骂灵桂,是指朝中那帮御史,然而灵桂怎么知道他不是在骂他,岂有不恨之理!

灵桂那么大的人物,而且关系盘根错节,他这一恨,虽然不敢拿李鸿章怎么样,但逢人就替他“宣传”,还是做得到的,李鸿章岂有不臭名远扬之理?

图5 张祖翼的钤印

十分了解官场“秘密”的张祖翼说,李鸿章得罪了那么多权贵,之所以“尚能督畿辅二十年而不遭祸”,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有恭亲王“倾心相托”,二是有“慈禧尚有旧勋之念”,三是他出手大方,“每年应酬宫闱无从计量”,不然的话,他早就死翘翘了!

张祖翼也是当时的名人,打交道的都是上层人物,对大人物们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在京师出入三十多年,当他了解到京师人不恨李鸿章的,竟然不到十分之二,不禁为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在晚清官场,李鸿章可以说是个最大的受气包,之前有一篇写他的文章,标题就叫“受尽天下百官气”,取自他自己手书的楹联,他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但与他那张“臭嘴”,谁敢说没有关系呢?

提到李鸿章“嘴臭”,让人想起他一件更小的轶事——

他若喜欢某个下属,他必用他的家乡话合肥土话骂一句:贼娘好好地搞!

被他如此骂过的下属,不但不怪,反而喜形于色,因为这其实不是在骂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表示对他们的喜爱和肯定,表示把他们没当外人,被他这样骂过的人,便自以为从此会走红。

图6 晚清时期外国媒体中的李鸿章画报

但这是了解他的人,对他不了解的人,听到这样“骂”他,会有什么后果呢?

他还真这样“骂”过一个不了解他的人,那人是个候补知县,去拜见李鸿章,他也对他来了一句:贼娘好好地搞。

谁知那人不了解这是李大人的“个性化语言”,也不懂合肥话,以为李鸿章真的在骂他,心想我又没得罪过你,你凭什么骂我?难道你官儿大,就可以随便骂人吗?难道我官儿小,就该被骂么?这人也是个不怕事的主,当即回应一句:“卑职不敢贼大人娘!”

这才是实实在在地骂人,但李鸿章除了无言以对,也没拿他怎么样,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

可以想象,李鸿章留给那个候补知县的,是个什么形象,他的人缘,能好吗?

“祸从口出”这四个字,明白的人不少,但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确实难啊。


历史大学堂


生于乱世,李鸿章是一个有风骨,有担当的人!

李鸿章像

李鸿章是晚晴比较出名的几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纷呈,让人难已忘其项背。少年科举高中,青年从军戎马,中年平叛封疆,盛年洋务救国,老了老了之时却落了个晚节不保,背负“汉奸卖国贼”骂名,在屈辱中郁郁而终。人生从苦到甜,不易!由甜到苦,更难,个中凄苦、悲凉只有自己知道。正应了那句话: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跪着生的日子是从李鸿章64岁开始的,起因是刚刚学成武士道功夫的热血小伙小日本未验证自身实力,主动出击把隔壁邻居年老体虚的地主老财清政府给打趴下了。被打的嗷嗷叫的地主老财主邻居最后吃痛不住,举手投降,不断哀嚎乞求饶命。承诺只要饶其性命,他家里的金银财宝、美女良田、车马粮食,只要有的小日本喜欢什么那什么。(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次打架多年后还起来个名字叫“中日甲午战争”,自此大清国全民一觉被打醒,不痛不通呀!

1895年,刚过元宵节,清政府派人赴日和谈。屁颠颠的跑到小日本家门口去请安,可人家小日本人爱理不理的打了个哈哈没下文了。一群请安的人顿时如无头苍蝇般手足无措,后几经周折找到当时日本的扛把子伊藤博文,人家交了个底,撂了句话:“回去让当家的来,奕炘或者李鸿章?”出来门,这帮跑堂的忙了半天才明白感情是小日本嫌弃我们职低位卑呀!才找到病,改进回去给主子汇报。

此时的李鸿章正在北京的家府闭门思过呢。这回领着手下给日本人打架,原本想着人多势众一定能赢。结果被人家一顿狠揍。战败回来后被所有同事一顿痛骂,最后大家一直认为:这次战败全因李鸿章一人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爱惜羽毛之故。妈的,有口难辩,去哪说理?只能磕头作揖承认罪过。当听到伊藤博文指名道姓让奕䜣和他去说事,李鸿章心头一颤暗叫不好,头都大了。这伊藤博文挖的坑真大呀,奕䜣是东家的小叔子,这丢人的事能去吗?肯定不能去。毫无疑问,去的只能是自己。可是,当年自己的手下袁世凯在朝鲜把伊藤博文的手下打了,自己和伊藤博文代表双方握手和谈,自己是坑过伊藤那厮的。这货明白着是借题发挥以此雪当年之恨呀。

马关谈判

马关条约原件

结果在日本马关挨了一枪后,日本人削减一亿两白银赔款,李鸿章退无可退含恨签了《马关条约》,走上了不归路。从此民众骂其“卖国贼”。因给主子顶了雷,保住了皇家脸面夸其为“擎天柱”。和列强签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被奉为座上宾,赞“东方俾斯麦”。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弱国无外交,自己只不过是住在这房子里的“裱糊匠”,能给房子里的人遮蔽一日算一日。只能做那荆轲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丈夫”而已。


山河曰


说到李鸿章,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卖国贼,丧权辱国,汉奸等称号。的确,中国近代史上将近有30多个不平等的耻辱条约是他作为代表去签的。甲午中日战争的《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的《辛丑条约》都是他的“杰作”。背负了骂名的他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吗?

事实往往是被掩盖的,李鸿章不仅不是大汉奸,他还应该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晚清中国的脊梁所在。作为“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之所以没有想张之洞,左宗棠,曾国潘那样饱受好评,很大一部分就出于他的外交官身份。在他身后面是腐败不堪的清政府,可他还要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列强。



洋务运动

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最先进的中国人毫不为过,是他最先开始了洋务运动。真正意义上用实业去救国的人。

他开创了上海织布局和轮船招商局,为中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当时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下能够十看到西方经济的发展发展,用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思想去帮助国家,比起当时只会喊口号,虚无缥缈去反抗,然而却并什么实际意义的人。李鸿章将真正的爱国落到了实处,在当时的乱世当中仍真正的坚守自己爱国心



军事海防建设

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政府是个没有还海防的国家,清朝的重兵全部只用于陆地防御。

李鸿章建立了北洋水师,充实了清政府的海防力量。解决了我国如此大的海域面积却没有海军的尴尬场面。

不仅如此,他作为晚清军政重臣,一手创办了淮军。当时他同曾国藩一起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在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开始从外国购买洋枪洋炮,引进技术设备创办新式军工企业。

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还开办厂矿,编练新式陆海军和兴办新式学堂。李鸿章让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清政府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不论结局如何,他的努力是历史有目共睹的。


外交家

曾经在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会议现场,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总认为作为战败国的我们,李鸿章肯定是服服帖帖的像条狗一样,接受日本的所有要求。殊不知,那天的会场,李鸿章差点没命。

当时日本提出的要求是高达数十亿的白银,而且不能拿关税抵押。还要求讲东北三省化为殖民地。愤怒的李鸿章坚决不同意,日本人讲枪顶到了李鸿章的额头上。他面不改色,坚决不同意。

日本人没有任何办法,才选择了降低要求。李鸿章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为了国家,不断的减少损失。甚至愿意付出生命。


一代外交家最终也死在看谈判桌上,1901年,在李鸿章在久病虚弱的状况下,还以79岁之躯亲自前往俄国公使馆商谈,最终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而吐血而亡,“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意思。他被西人称之为“东方俾斯麦”的,与周恩来总理并称两大外交家。李鸿章为清政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凄凉又谁知。腐败的是清政府,最后来背负骂名的是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