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被封弼馬溫真的由於空缺?你清楚“馬上封侯”的真正含義?

猴王卻才朝上唱個大喏。玉帝宣文選武選仙卿,看那處少甚官職,著孫悟空去除授。旁邊轉過武曲星君啟奏道:“天宮裡各宮各殿,各方各處,都不少官,只是御馬監缺個正堂管事。”玉帝傳旨道:“就除他做個弼馬溫罷。”眾臣叫謝恩,他也只朝上唱個大喏。

上段是出自《西遊記》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的片段。

孫悟空被封弼馬溫真的由於空缺?你清楚“馬上封侯”的真正含義?

也許因為《西遊記》的影響,在中國的民間,人們總會認為,孫悟空是“六畜”的保護神。每逢過年過節,家家都會把猴子或是孫悟空的形象做成剪紙或是年畫,貼在馬圈、牛圈、豬圈上面,意圖借孫悟空的威靈來鎮厄避邪,以此來鎮壓瘟神,由此也就形成了“弼馬溫”一說。

孫悟空被封弼馬溫真的由於空缺?你清楚“馬上封侯”的真正含義?

也就是說,“弼馬溫”這一官職,實際是作者吳承恩先生自己杜撰出來的。

而在古代負責養馬的官職被稱為“太僕”。

這個官職始於春秋,秦漢時期被沿襲下來,甚至被列為九卿之一。

孫悟空被封弼馬溫真的由於空缺?你清楚“馬上封侯”的真正含義?

明朝時期,則成立“太僕寺”這樣的機構,專管宮廷養馬,官員被稱為“太僕寺卿”。

也就是說,“弼馬溫”實際的意義,真的就是指“庇馬瘟”。

若要追溯其中淵源,在《西遊記》一書出現之前,我國古人歷來,就已經有了“猴入馬廄可避馬疫”的觀念,並屢屢見諸記載。

如唐人韓鄂在《四時纂要》一書中就曾說過:“常系獼猴於馬房內,辟惡消百病,令馬不著疥。”

北宋梅堯臣《宛陵集》卷十二《詠楊高品馬廄猢猻》有句雲:“嘗聞養騏驥,辟惡系猿猴。”南宋洪邁在《夷堅三志·辛》卷四《孟廣威獼猴》條也有記載:“好養馬,常蓄獼猴於外廄,俗雲與馬性相宜。”

由此可知,早在文學形象孫悟空問世之前,在馬廄蓄一獼猴以預防馬瘟,就已成為傳統民俗。

反觀吳承恩先生的《西遊記》,我們可以猜測,在創作這部小說,給孫悟空安上這樣一個官職,已經是有他的只是歷史源流了。

吳承恩先生可能也只是希望用這樣一個略顯荒誕的設置,來告訴我們什麼吧?

孫悟空被封弼馬溫真的由於空缺?你清楚“馬上封侯”的真正含義?

如明代學者謝肇淛在《五雜俎》卷九中評點說:“置狙於馬廄,令馬不疫。《西遊記》謂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乃戲詞也”。

孫悟空被封弼馬溫真的由於空缺?你清楚“馬上封侯”的真正含義?

但是,“馬”與“猴”這兩種形象,卻被由此應用在大量的玉製、金屬、陶瓷等工藝品當中。我們常見的就是將一隻猴子置於馬背之上,猴子或以手遮陽,向前遠眺,或騎在馬背之上,縱馬奔馳。人們的初衷是藉助“猴”與“侯”的諧音傳達“馬上封侯”之意,以求所贈之人“加官進爵”“名利雙收”。

據某些收藏品推測,這種吉祥圖案的產生,至少也應該有幾百年了。但大家往往僅著眼於其寓意,卻忘卻了“馬”與“猴”之間的本來所含有的“醫患”關係,如果瞭解了猴子有“避馬瘟”的功用之後,再看此物,應該會啞然失笑。

孫悟空被封弼馬溫真的由於空缺?你清楚“馬上封侯”的真正含義?

誰是“馬”?誰又是“猴”呢?我想這樣的藝術品,在最初創作時,“馬上封侯”應該本就不是創作者的本意,只是後來加入了人們的慾望、祝願之後,才會被搞得南轅北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