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讀懂人心

簡介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通過換位思考才有理解,因為理解才可能會接納和包容。《素書》中說:"

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體物,就是完全把對方當作自己,所以通達明瞭,自然能通人心


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於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就可以釋懷和諒解。有幾個從小就知道的故事,非常經典。

故事一

換位思考,讀懂人心

有人請一個瞎子朋友吃飯,吃得很晚,瞎子說,很晚了我要回去了。

主人就給他點了一個燈籠,瞎子生氣地說:"我本來就看不見,你還給我一個燈籠,這不是嘲笑我嗎?"

主人說:因為我擔心你,才給你點個燈籠。你看不見,別人看得見,這樣你走在黑夜裡就不怕別人撞到你了。


故事二

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裡。

有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裡捉了出去,只聽豬大聲嚎叫,強烈地反抗。

綿羊和奶牛討厭它的嚎叫,於是抱怨道:"我們經常被牧人捉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的。"

豬聽了回應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分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啊!"


故事三

你看到的是6還是9,關鍵就在於你所處的位置。

換位思考,讀懂人心

我們習慣了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堅持自己的立場。

你有一個女兒時,你希望她的婆家多給彩禮;

你有一個兒子時,卻嫌棄親家要的彩禮太多。

你有一個兒媳時,你嫌兒媳太麻煩,不懂事;

你有一個女兒時,你卻希望她掌管婆家大權。

你開車時,討厭行人;你走路時,討厭車。

你打工時,覺得老闆太強勢太摳門;

你當老闆後,覺得員工太沒責任心沒執行力。

你是顧客,認為商家太暴利;

你是商人,覺得顧客太挑剔。


人和人之間的所有矛盾和衝突都來自於不理解。

不理解是因為每個人都堅信自己是對的,其實就是更在乎自己(自私)

。只在乎自己的人,整個世界就只有自己,所以只要別人和自己的價值觀不一樣,就一定是別人的問題。他的所有標準都是以自己為標準,因為整個世界是他的世界。所以他根本無法理解別人,你怎麼會這樣,怎麼能有那樣的想法呢?

有人說,我不是為了自己啊,我是為了她好。而有一種好,叫做"我是為了你好。"我們很多人對待別人,特別是對自己的孩子和另一半,都是以愛為名,"我這麼付出都是為了你啊"!這種好是一種"想要"對方好,更在意自己怎麼對她好,而很少思考她要怎樣的好。甚至這種好會成為一種要求。

換位思考,讀懂人心

換位思考,其實就是裝人。裝人就是知道活著不能只在乎自己,除了自己,這個世界還有別人。一個人的世界有多大,取決於他心中裝的人有多少。裝人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是無求利他的。越敬畏他人,越能對他人感同身受,理解他人。

越是自我的人,越是愛表現自己,而且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確實有些人也不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別人,但是他更關注的是事情,想通過把事情做好,讓對方更好。今天這樣的現象特別嚴重,我們拼命做事賺錢,到底是為了生活的更好,讓家人過得更開心呢?還是,生活是為了賺錢呢?很多人往往本末倒置,把重心關注在事情本身,卻忘了做這個"事情"是為了服務人的。事情永遠不可能有完美,關注事情,所以矛盾不斷。如果我們懂得換位思考,能體諒妻子做菜的辛苦,菜做的好不好吃,似乎都沒那麼重要了,因為是妻子做的。只要關注事情,就一定會弱化人。只要以人為本,他的事情有沒有做好,有沒有結果又如何呢?

換位思考,讀懂人心

換位思考,從關注自己和關注事情轉換到關注人。以人為本就能理解他人,因為理解才能接納。而一個真正對生命有敬畏和仁愛之心的人,對任何人都是包容的,都是無求利他的。換位思考的最高境界就是"明莫明於體物"。你就是我,只要你好,就是我好。這就是道的境界,無我的境界(無私)。心裡只有對方,只要對方好就好,還會有任何矛盾嗎?

為什麼包容你的人,總是愛你的人?就像父母對孩子一樣無限度的包容,即使對方再錯,也會允許她。就是這種仁愛之心,只要她好,做什麼都願意。

換位思考,讀懂人心

任何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都可以用換位思考來解決,越在乎自己,越會把得失看得過重,就越不懂得理解別人。

所以《素書》告訴我們,"恭儉謙約,所以自守"。人要把自己看得輕,懂得敬天愛人,為人處事要低調謙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