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史国宏


认识这一本书是从这一句话开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从没有人给我推荐过,但好像从这句话开始后,我在各种媒介的推荐下都能见到这本书,也许是因为脑电波里已经存在了这一本《人间失格》深深地印象了。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灵魂之书,生的困惑,爱的无能,凄美的文字,绝望的剖白。

第一手札,第一句话写着:

我这一生,过着一种充满羞耻的生活。

太宰治的一生充满了挣扎与痛苦,三十九年间,经历了五次自杀未遂,与五个女人纠缠不清,他的一生追逐死亡,最后如愿,也算是一种解脱。他的一生中最出名的两件事情,无非是他的作品和自杀。这两样事情,都成为了他一生中的绝唱。太宰治的作品,在日本的文学界,评论褒贬两极。而他的自杀经历,也成为了他作品最好的素材。

“我的幸福与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大相径庭,这使我深感不安,并因此不安而每夜辗转难眠、呻吟不止,乃至精神世界发狂。”

“但是,我内心恐惧,几乎发狂”

“其后的每一天,我都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

“即便如此,我对人这种生物仍旧心有余悸”

“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只是,这一切终将逝去。”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绝望,和对死亡的向往。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做出了怎么决定才能够有如此大的勇气,我不能理解,但也不愿去触碰。

《人间失格》作品中太宰治巧妙的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在发表该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说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思想表达出来,并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因此,《人间失格》算是太宰治半自传性作品。

也许人间不值得,但我希望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值得。



是梦啊00000


因为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读人间失格时,会发现突然撞见了自己内心的影子,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当你悲伤的时候,你会想起人间失格里有残喘苟活的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人”在挣扎和沉沦,你或许会振作一点,思考一些问题。而最触动我去看这本书的是一段书评,短短的,如下:

我装作老成,人人就传言我老成。我假装是个懒汉,人人就谣传我是懒惰虫。我假装不会写小说,人们就谣传我不会写。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我充阔,人人以为我是阔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然而,当我真的痛苦万分,不由得呻吟时,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呻吟。



老友记的精神家园


一本书之所以被很多人推崇,肯定有它独特的地方。《人间失格》作为太宰治的代表作,也作为他自杀身亡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肯定有它独到的地方,下面为您解答:

一、《人间失格》写了什么

《人间失格》是读者很喜欢的一本小说,主要是太讲述的故事与读者的现实处境具有比较近的距离,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振。

这本书写的是:主人公叶藏天性敏感而又怯弱,身边发生的每件事,都会令他感受到不安甚至恐惧,加上当时世道的混乱、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甚至是彼此之间的相互欺骗,都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力,也让他时刻都处在挣扎和纠结的边缘。而当他从少年青年再到壮年,这一切都与他如影随形,让他觉得难以挣脱,以至于他最终在这种现实中迷失了自我,并感觉到生而为人,他很抱歉。

虽然现实让他挫败不堪,但叶藏还是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作赌注,试图找寻自己和人类困惑和迷失的原因,并说明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是值得尊重的,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也正是这种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普遍性,让所有读者都对这本书深深着迷。

二、《人间失格》的独特之处

这本书之所以被人推崇,我觉得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文章的主题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他也在这在《人间失格》中描述的状态,都让读者在这些字句的表述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了较多的共鸣,比如“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就被很多的读者引用甚至口口相传。

2、太宰治自杀身亡为《人间失格》这本书有所加持。有很多作者的作品,是因为作者死亡等原因,引发图书的火爆。比如诗人海子卧轨自杀,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他诗歌的风靡;林奕含的自杀,引发了对霸凌话题的热议,也带动了图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大热。太宰治的自杀身亡,自然也对《人间失格》的畅销有所推动。

3、《人间失格》使带有半自传色彩的作品,读者容易将他与太宰治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读者评价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灵魂之书,生的困惑,爱的无能,都被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文字当中。而太宰治的一生,也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他曾5次自杀未遂,与5个女人纠缠不清。这种纠结和挣扎,与《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叶藏无比接近,读者出于好奇,自然愿意借助这本书深入的了解太子这个人,去了解他的一生。

三、写在最后

有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用我们现在流行的口头禅来说,就是人间不值得。包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也隐隐的反映出这种状态,但我们都应该不断的努力,去在这个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找到活着的资格。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社会上被尊重,被肯定。

如此,也不枉来世间走一遭。


顾南安


《人间失格》意即“失去当人的资格”

世人的悲欢是各不相同的,但并不妨碍我们与之共情。正如我们喜欢一首歌,“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也许当下并不能读懂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意思,但多年以后,你在这世界跌宕起伏,所有的疑问就都有了答案。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本书?是啊,我也想知道原因。这明明不是太宰治所写的那个年代了,时代背景已经更迭了,社会已拉开新的序幕,对着世人摇晃着激动的手,仿佛在邀请我们。我们该高兴的,可为什么内心夹杂着一丝惧怕和迷茫?

答案在这本书里。无论是时局动荡还是岁月静好,构成这世界的主流依然是人,是人就会有通病。

读书,总以为是在读别人的故事,殊不知可能也是自己的人生。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作者笔下的人物确实是鲜活而仿真的,我似乎能感受到他们的咆哮狰狞无措和痛彻心扉的歇斯底里,而我的心境也与之同悲同喜,但更怕经历他们所经历的。

我爱上这本书是因为书里的句子,比如

“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不会有悲痛袭来”

“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两人”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如今的我,谈不上幸也谈不上不幸”

“所谓的世人,不就是你吗”……

喜欢从来都很简单,因为书里的台词,因为作者的故事,因为人物与自己的相似性,因为一切未知和已知。

将目光放的平缓些,将目的放的纯粹些,你会发现,书的价值远远不是三两句就能解释的,而是需要你一生去感悟去摸索。




北末0917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别人推崇自有原因。刚好看过,分享一下我认为《人间失格》被推崇的原因:

1.题材新颖,独树一帜。

很多人都说《人间失格》是一本半自传体,但实际上,我觉得更像是太宰治的自画像。他借着主角叶藏的视角剖析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借由书中人物表达出来。书中人物像更是太宰治身上的一层皮,他借着这层皮,描摹自己的真实灵魂画像。

2.文字真实客观,不回避,美化

一大部分创作者追求在作品中抽离自我,淡化自我。又一小部分创作者在作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美化自我。《人间失格》与众不同,它力求以最真实的笔触描摹自我,不回避人性中的缺点和丑陋,也不美化行动背后的肮脏动机。不能说它的描写就百分百真实客观了,但是它已经与真实人性很接近。

3.作品有争议,能引发讨论

有人认为《人间失格》基调灰暗,“丧”冠全文,没有积极的正能量传播,不算好作品。有人认为,太宰治观察细致,笔触细腻,直抵人心,是难得的好作品。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品,能引发更多人的好奇。


书为径


大学期间,颓废至极,沉迷于故纸堆。整个大学期间,沉溺于读书不能自拔。当时,多读的是外国文学,尤以日本文学为甚。日本文学多磨叽,钻牛角尖,读起来黏黏糊糊,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日本文学对人性的把握,描写之细腻,鲜有罕见。

日本文学虽读的多,涉猎的却不广。我最爱的三位小说家,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和村上春树。

夏目漱石自不必说,真真开山鼻祖样的人物。至今一千日元上印着他的头像。喜欢他温暖细腻的笔调。但凡图书馆里他的书,全部拿来读了了一遍,从《我是猫》秀笔初试,到《哥儿》《心》《三四郎》《从此以后》等等,读来欲罢不能,总能惊奇于作者对人物的心理看得如此细致入微。

芥川龙之介更不必说,作为一个被夏目漱石寄予厚望的作家。“倘若这种作品写个十几二十篇,不愁称为文坛之大家。”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描写更是一针见血,《鼻子》一文看得真是拍案叫绝。《罗生门》《竹林中》《山药粥》《侏儒警语》等等,当时看得真是如痴如醉。

其实最开始接触日本文学,一般大概都是从村上春树开始的。《挪威的森林》实在太有名了,虽然不如村上春树其他的小说有深度,但基本影响了我的人生观,恋爱观。村上春树的小说几乎全部看完了,影响巨大。当时真是当作精神食粮,每一部都读得非常的认真。抛却思想性,抛却技巧,抛却深度,我最爱的还是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就像最喜欢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从这样的作品中,没有太多的技巧,有的是朴素的真诚,真挚的情感。

说到其他的日本文学,三岛由纪夫和太宰治是除了上述三位作家,读得比较多的。很喜欢林少华的评价,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妖里妖气,叠床架屋。三岛由纪夫作品里崇拜大卫似的男性美。太宰治的作品也读了很多,但容易让人抑郁,特别是多愁善感抑郁体质的人慎读。当然,相较于这两位的作品,这两位的人生更是传奇了,三岛由纪夫是个很彻底的军国主义者,还是个同性恋者,关键还娶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妻子。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三岛由纪夫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前往军部刨腹自尽。川端康成去看了之后深受刺激,回来也嘴含煤气嘴自尽了。太宰治更是惊人,组团自杀,相约情人一起自杀,结果女子自杀成功,他未遂。反反复复,直到第六次终于自杀成功。

当然说起来带着搞笑的意味,但从他们的作品看来,他们都是痛苦的。他们的人生深受家庭影响,三岛由纪夫也是没落贵族吧,从小在女人堆里长大,养成阴柔的性格,又崇尚男性美,练得肌肉发达,内心深处又有点同性倾向,又娶妻,人生真是矛盾。太宰治也差不多这种境遇吧,多愁善感,看不惯人生丑恶,自己又浑浑噩噩,只能自我放逐,游戏人间,结果在这种酒色混沌中越陷越深,连自己都开始厌恶自己。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话说回来,牛逼的作家不就是以生命为笔吗。正是因为有如此的人生,才看透了这世界的本质,才写出了沥沥带血的文字,哪怕以命运为敌,输掉自己的性命,也留下了自己的血书。

这种不计后果燃烧自己的生命来写作,大概也是人们推崇的缘由吧。


逆水未寒


这里就不再为了凑字数彰显鸿篇大论来赘述小说梗概了。

其实《人间失格》不单在中国,在作者的家乡日本以及很多英语国家同样备受推崇。

在日本,这本书被称作精神疾患的灵魂独白

首先,这本书确实很伟大

书中的叶藏就是作者太宰治的化身,你可以将这本书看作太宰治的自传

而且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冷漠的口吻和冰冷的笔触

直面自己的一生,残酷粗暴的将自己坎坷、悲惨的过往以及性格中的所有缺陷和弱点

血淋淋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勇气极其可怕。

我们读过很多名人的自传,虚构臆想的情节可能会占去一半,剩下的所谓真实

同样经过艺术的加工,人之所以为人,善之花多么绚烂,恶之花就有多么浓艳

《人间失格》的真诚,是整个文学史所欠缺的

太宰治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会有。

其次,《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最后一本书

出版的同年,它决然的离开带给他侮辱和羞耻的人间

这就能很好的解释,《人间失格》为何如此决绝

是他最后一次拿起笔站在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一生

我言生前事,哪管身后名。

太宰治对世间人的最后一次黑色幽默。

如同一部音乐剧在最高亢的部分,戛然而止

听众猝不及防

太宰治的自杀也为《人间失格》增添了传奇色彩和悲剧意味。


松叶主理


《人间失格》是2016年10月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日]太宰治。译者何青鹏。

图书简介

收录了太宰治最后的几部名作《人间失格》《斜阳》《如是我闻》。

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太宰治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人间失格》《斜阳》以及文学随笔《如是我闻》。

《人间失格》 是太宰治最后一部完结之作,日本“私小说”的金字塔。以告白的形式,挖掘内心深 处的懦弱,探讨为人的资格,直指灵魂,令人无法逃避。

《斜 阳》 写的是日本战后没落贵族的痛苦与救赎,“斜阳族”成为没落之人的代名词,太宰治的纪念馆也被命名为“斜阳馆”。

《如是我闻》 是太宰治针对文坛上其他作家对他的批判作出的回应,其中既有对当时文坛上一些“老大家”的批判,也有为自己的辩白,更申明了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和姿态,亦可看作太宰治的“独立宣言”,发表时震惊文坛。


今古杂坛


世界的希望和光明的一面在等待着每个人。但是,对于太宰治来说,不是。“人间失格”其实并不是一个中文单词,而是由日语的汉字直接引用过来的词汇,在日语之中,“人间失格”翻译为:失去作为人的资格。

太宰治,出生于日本青森县,日本小说家,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太宰治从学生时代起已希望成为作家,21岁时和银座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1936年出版之《晚年》一书中作品《逆行》列为第一届芥川赏的候选作品。结婚后,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1948年6月13日深夜与崇拜他的女读者山崎富荣跳玉川上水自杀,享年39岁,留下了《人间失格》等作品。

太宰治作品《人间失格》描写尽生活中产生的体会,是触手可及的懦弱,是能被切身体会的缺陷。关于太宰治的认识,几乎全是负面词汇。太宰治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9年。太宰治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影在了叶藏身上(《人间失格》的主角)。

《人间失格》反映,太宰治对于人世间的不满,选择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他不想活得虚伪。太宰治的一生,都在思考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做什么,又为什么?自己是一个人。

这也是大多数人迷茫的问题,成为《人间失格》被推崇的原因。



南山云朵


大家好,我是一个头条创作者,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提问,在答题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太宰治。五次自杀最终实现了樱花死 凄美的故事总会让人引起共鸣。不管自己有没有经历过。我还是留下了眼泪。为他心疼,为他感到心碎 深深地理解他。

人间失格,讲了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却在不停骗自己已经融入这个世俗地人。他极度缺乏安全感,极度没有自信。没有一个人真正懂他,他自己也不是很懂自己。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他的这种行为发展到了极致,才足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去思考去看待我们本身。很有意义的一本书吧。

因为,有太多感同身受的地方了

以上就是属于我个人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做头条,头条作品能更进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