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那麼什麼勝過好媽媽?

為人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作為新手爸媽,很多人都會去向書本學習,在翻閱很多本書之後,大家都會發現暢銷育兒書榜上有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是尹建莉,根據她是一位90後孩子的母親,推測她出生在1970年左右,對於那個年代出生的人,能有這麼好的感悟,個人感覺著實不易。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那麼什麼勝過好媽媽?

在更推崇“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中國,“棍棒下面出才子”似乎更得人心,虎爸虎媽更是很多人的成功的法門,尹建莉能夠提出寬鬆、用愛和包容來教育孩子的觀點,這無異於與潮流作對,十分難得。就像她的自序中寫的,並不是說媽媽比老師好,而只是想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個提法,強調家庭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孩子成長中的地位自是不言而喻。

書本的內容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各位要是有興趣可以自行翻閱。我想說的是,再好的家庭教育,比不上群體創造和適應的文化環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我國,說起東北人,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大方直爽,而說起南方人,一般又會認為精明能幹。如果說一個南方家庭和一個北方家庭都是採用尹建莉的方法教育孩子,他們依然還是會隨著當地的文化氛圍成長為不同氣質的人。文化環境對父母的重要性不亞於愛和包容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那麼什麼勝過好媽媽?

信奉儒家文化的中國人,從新中國建立至今,雖然沒有再大推儒術,而是推崇百家爭鳴,但如《四書五經》、《弟子規》之流依然被奉為經典讓一代代的孩子們去學習,到目前為止,當年的這些孩子已經有自己的孩子,長期受這種文化薰陶的孩子怎麼可能出於本能的去“愛和包容”呢?所以好媽媽確實勝過好老師,但是寬鬆的社會環境,寬鬆的文化氛圍是比好媽媽更重要的。”學區房“、“興趣班”的強勢推廣,誇張的廣告詞,想達成這種寬鬆愉悅的社會環境,我看挺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那麼什麼勝過好媽媽?

我們總把孩子喻為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但是我們卻從不去思考怎麼為這些花朵和未來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教育改革把教育作為產業來做,產業是要盈利的,需要盈利的地方,商業味太濃重,這種環境下,僅靠好媽媽的存在,是遠遠不夠的。別說家庭教育了,看看現在放開二胎的政策,又有多少人願意去生呢?

好媽媽的確能勝過好老師,但是怎麼給這些好媽媽、好孩子一個更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呢?這才是我們要思考的根本,正所謂教育之根本不在教育,而在於社會大勢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