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俳起源于哪个时期?有何依据?

方言蚕语


中国的汉俳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后,1980年由赵朴初定型。

古老中国与东瀛日本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一世纪汉武帝时,就有驿使往来,随着汉文化传入日本,汉诗也逐渐在日本流行,由于汉诗的影响,再加上日本诗坛的变革,出现了新的诗体,这就是俳句,或者是俳谐连句。这种短诗,言简意赅,灵动精巧,诙谐滑稽,深受人们喜欢,同时也反映了日本诗人独特的审美理念。

新中国成立,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日本以大野林火先生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当时日本诗人还送来松尾芭焦(日本俳圣)、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历代俳人的诗集(日本俳句的大师的名箸)。在两国诗人欢聚一堂之际,赵朴初老先生诗兴勃发,参考日本俳句十七音,依照中国诗词传统的创作声法、韵法、律法等特点,即席赋诗一首,共三章:

上忆土岐翁/囊书相赠许相从/遗爱绿荫浓

幽谷发兰馨/上有黄鹂深树鸣/喜气迓俳人

绿荫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

于是,就以赵朴初老先生这首诗最后一句为准,将中国诗人吟咏和创作的俳句体定名为汉俳。一时间,中国大陆、港澳诗人群起响应,二十几年间显示出蓬勃生机和迷人的魅力。





春暖125778


汉俳源自于日本俳句,日本俳句从中国古诗词发展而来,以固定的格律填写。俳句出现在中国最早是在上世纪初期由日本俳句翻译成中文的版本。

中国的第一首汉俳是由赵朴初在1980年5月30日接待“日本们俳人协会访华团"时运用俳句的形式所作的诗。发表在《诗刊》第六期。

因诗的最后一句“和风起汉俳”而将中国的俳句称为“汉俳”。



杂谈今古


汉俳是仿照日本俳句(HAIKU)的形式,以中文创作的韵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

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最初的汉俳是依照日本俳句句式翻译的作品,后来再出现直接用中文创作的汉俳。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的学者、诗人交往频繁,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亦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俳句。

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赵朴初诗兴勃发,参照日本俳句十七音,

依照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声法、韵法、律法等特点写了三首短诗,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组汉俳。

1981年4月,林林和袁鹰应日本俳人协会之邀访问日本,在日本《俳句》杂志上发表《架起俳句与汉俳的

桥梁》一文,“汉俳”亦随之定名,正式成为一种韵文体裁。1982年5月9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赵朴初、

钟敬文等人的汉徘,引起当时的中国诗坛注目。

汉俳的形式

 汉俳分三句,共十七字,为“五、七、五”的体制。句子节奏参照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五字句的节奏

一般为二三式、三二式、一四式;七言句的节奏一般为二五式、三四式、四三式,个别的还有一六式等。

分自由体和格律体两种。

自由体---自由体又称散体、新诗体,即无任何平仄和押韵规定,可用白话文写作,近似新诗。

格律体---格律体规定平仄和押韵,每句自由选择格律诗的平仄规律来完成。即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近似词的小令。

 五字句的平仄规律有四种:      ①平平仄仄平

 ②平平平仄仄

 ③仄仄平平仄

 ④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的平仄规律也只有四种:  ①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仄仄平平平仄仄

③平平仄仄平平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

可见,七字句的四种平仄规律,各自去掉前面两字,

就是五字句的平仄规律了

汉俳是不整齐的“五、七、五”三个长短句组成的,不存在像律诗那样做到上下句“粘对”,

汉俳的各句,选用哪种规律的平仄句,也是没有限制的。所以,写作格律体的汉俳,

比写格律诗还是宽松多了

关于押韵,押韵可以是三句全押、首尾押韵和后两句押韵,可押平韵或仄韵。

押韵选用古韵或者选用新韵都可以,但不要古、新两韵混用。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汉俳可以一题连写,也可以写成组诗。连写,是指一个题目下面,

用“五、七、五”为一组连续写下去。组诗即在一个总题目下面,有两首以上有小题目的同属性的诗。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汉俳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以中文创作的韵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最初的汉俳是依照日本俳句句式翻译的作品,后来再出现直接用中文创作的汉俳,1980年由赵朴初定型。现在汉俳已为中日诗人和学术界认同,日本有出版《现代俳句·汉俳作品选集》收录汉俳作品。


落墨染画


中国的汉俳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以中文创作的韵文。1980年由赵朴初定型。


印象诗词


汉俳是中国汉诗的绝句,五四运动时期被日本引月,起源于汉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