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馬丁•麥克唐納是英國電影界著名的鬼才導演,他的電影受馬丁·斯科塞斯、大衛·林奇和昆汀·塔倫蒂諾的影響,關注荒誕暴力和極端情緒。但他的作品也體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在敘事上擅於以小見大,擅於製造劇情反轉和戲劇性衝突,擅於將各種元素雜糅,具有明顯的後現代特徵。而這些技巧在《三塊廣告牌》中被運用得爐火純青。

《三塊廣告牌》獲提名奧斯卡七項大獎、第75屆金球獎最佳編劇獎,而科恩嫂(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憑母親一角,再度斬獲奧斯卡影后。

《三塊廣告牌》| 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電影故事發生在一個偏遠迷人但觀念傳統、經濟蕭條的虛擬小鎮。這裡存在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家庭暴力、種族歧視、宗教無能、軍人特權等,一如影片前3分鐘那部南方哥特式小說《好人難尋》所點明的。

女主角Mildred是位滿臉憔悴的孤獨母親,她的女兒慘遭姦殺。而案件遲遲未了、警察碌碌無為、兇手逍遙法外。在希望漸漸消逝、正義不得伸張之時,她決心樹起三塊廣告牌,問責當地警長Willoughby。這一舉措引起了警長Willoughby的鐵桿下屬Dixon以暴制暴式的強烈反對。

三塊猩紅醒目、象徵憤怒的廣告牌,在小鎮掀起了軒然大波。隨著女主Mildred、警察Dixon、警長Willoughby三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升級、爆發,眾多相關人物被捲入一場場血腥暴力的紛爭之中。最終,警長Willoughby迫於疾病和壓力選擇了自殺,他遺留的三封書信使得劇情反轉從而走向和解之路。

《三塊廣告牌》| 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三塊廣告牌劇照

表面上看,《三塊廣告牌》講述的是一個官民對抗、尋兇復仇的老套故事,實則不然。單身母親痛失愛女本是件令人悲傷的事,但各種隱性反轉和戲劇性衝突環環相扣,幾乎貫穿了整部電影。導演將人性的暖意恰逢其適地透進一個個荒誕的現實,使得這樣的劇情流露出些許黑色幽默,又透露著些許溫暖。而鏡頭下的人物形象逐漸飽滿且真實,並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在剪輯和配樂的烘托下,一部血腥暴力的犯罪劇情片,被表達得溫柔、落寞而哀傷,讓觀眾百味雜陳、默然無聲。

在這部電影中,有母親Mildred、警察Dixon、警長Willoughby這三條並行交織的敘事線。影片前半部分,母親Mildred是觀眾眼中的受害者,她因為女兒的慘死和內心的自責,走上了尋兇復仇之路;後半部分,因為警長Willoughby的死和他留下的遺信,幫助母親Mildred和警察Dixon走上了救贖之路,這亦是Mildred和Dixon的和解之路,Dixon的自我成長之路。

一樁慘案引發的復仇之路

電影開場,伴著一首“夏日最後的玫瑰”——“當所有的愛人已經逝去,誰還願意在這黑暗的世上獨自淒涼。”三塊廣告牌鋪陳直述式地映入眼簾。

《三塊廣告牌》| 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三塊廣告牌-母親Mildred

影片中的母親Mildred,與丈夫婚姻燃盡,與兒子相依為命,被喪女之痛和尋兇復仇衝昏頭腦——憤怒而又偏執。三塊廢棄的廣告牌,讓她在毫無對策之際,復燃一絲希望,也復燃了她心中的怒火。Mildred走上了盲目的以愛為名的尋兇復仇之路。她和小鎮上的權威對立,也因此成為眾矢之的。面對眾人的反對,她不留情面直懟道德地位最高的神父、刺破牙醫指甲、讓警局葬身於一片火海之中。

《三塊廣告牌》| 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三塊廣告牌》劇照

“憤怒不得宣洩只能醞釀出更深的憤怒”。Mildred的憤怒之火愈演愈烈,不斷地蔓延、放大,如同蝴蝶效應一般,波及到小鎮上越來越多的人。而這一連串的報復性行為都是因為她偏執於找出兇手,渴望復仇。

心理學家Steven Pinker曾說:“

復仇情緒對人最大的影響就是導致移情功能的暫時性喪失。移情, 是道德意義上的同情心。”因而,在警長主動告知病情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時候,她漠然。你會聯想到江歌案的媽媽,她們如出一轍,破碎的家庭、超負荷的生存壓力,為了尋求正義和公平,偏執得近乎瘋狂。瘋狂的憤怒背後都是仍未癒合的傷口。保持憤怒,是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唯一的源動力。

《三塊廣告牌》| 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三塊廣告牌》劇照

毫無疑問,她們是憤怒情緒的俘虜,不受控制的憤怒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然而人性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體。Mildred也並非無惡不赦:她幫小甲蟲翻身,她和廣告牌前的小鹿溫柔對話;她反覆確認警局裡無人才扔燃燒瓶;警長吐血時,她真真切切地驚慌與關心;被誤傷的警察Dixon冒死護出女兒的案底時,她本能地流露出恐懼與悔恨。

《三塊廣告牌》| 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三塊廣告牌》劇照

人類具有寬恕的本能,憤怒和暴力也並非無法化解。我們本性中善良的天使, 終將把我們引向合作與和平。

三封遺信展開的救贖之路

警長Willoughby是這部影片的核心人物,是廣告牌上被詰問的對象。他正直且有愛心,是一位受人愛戴、罹患癌症的將死之人。

沒有頭緒的冤案、令人恐懼的絕症,讓Willoughby警長在絕望和痛苦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終他選擇了拋棄妻女、舉槍自盡。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也最終分崩離析,而他的仁愛與希望通過三封遺信得以傳達。

《三塊廣告牌》| 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三塊廣告牌》劇照

第一封信他用以告別妻子,讓她理解自殺是他權衡之下勇敢的選擇,生活應該停留在充滿柔情和愛的時刻,他的妻子安妮因而沒有喪失理智向Mildred尋仇。

第二封信他賦予Mildred等待真相的希望和勇氣。他看到了Mildred強硬態度下的軟弱。他選擇以德報怨,為她墊付了廣告牌租金。他用寬容和善意,分擔著她的悔恨,溫暖她陰霾的內心世界,幫她漸漸放下心中的怨懟和偏執。

第三封信他對下屬Dixon寄以厚望。暴躁莽撞的警察Dixon,因為父親早逝,從小內心孤獨而自卑。他戀母、焦慮暴躁,喜歡虐待黑人尋找存在感。Willoughby的遺信讓他觸動,廣告商的寬容讓他醒悟。在警長遺願之下,他不再以暴制暴,重拾愛並努力成為一名好警探,與Mildred開始走向與寬容與和解之路。

《三塊廣告牌》| 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三塊廣告牌》劇照

有些因素會促使人憤怒而施暴。在適當的情境下,這一系列的暴力因為信任、理解、同情、自制和理智而得以化解。在此過程中,人性中愛和善良寬容促使暴力的雙方向著代表人性光輝的理性思考前進,從而走向和平。

電影中,三個真實而不完美的人物,展示了一個善惡相交, 好壞並行的世界。在愛與寬容之下,每個人內心都有無法掩蓋的陰暗,但又都閃耀著美好的人性光芒。不是好人難尋,只是每個人都有傷口,需要被溫柔對待。

結語

影片結尾,當唯一可能的真兇即將被繩之於法、接受懲罰之時,劇情反轉,Mildred的這一線復仇希望瞬間覆滅。最終兇手沒有找到、傷口仍未癒合,Dixon與Mildred依舊茫然無措,傷心失意地踏上了洩憤之路,影片結束。但此時兩人的內心世界已發生重大轉變, 有了更多達成和平的動因。 導演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觀眾無限遐想。

《三塊廣告牌》| 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三塊廣告牌》劇照

有影迷這樣評價《三塊廣告牌》:導演下了一堆性別、種族、宗教等嗆辣佐料,用憤怒和暴戾去燉煮, 最終卻端出一鍋心靈雞湯。

警長Willoughby用他的死詮釋了寬容與愛,幫助兩個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物重拾生活的希望與內心的平靜。生活常常矛盾重重、令人焦頭爛額,有些傷口註定要相伴一生,但只能永遠封存。只要心中有愛、勇敢面對,即使身處困境之中,生活還有希望。

《三塊廣告牌》| 困境之中的復仇與救贖

《三塊廣告牌》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