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的很多遊牧民族都喜歡發動戰爭?

洪浩江蘇南通


地理位置不同 在古代遊牧民族多以牧業為主 生產力與製造力相對不足 生活物資相對匱乏 而中原地區相對物產豐富 可以滿足遊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需要 但中原地區以漢人為主 在邊境貿易還未高度自由的古代 當時正常的民族貿易可能並不能滿足遊牧等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需要 資源引發戰爭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造不出來就只能靠“搶”了[捂臉]加之地理和生活習慣的因素 遊牧民族士兵的戰力高於中原地區士兵戰力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於是乎“戰爭”的發動就順理應當了[捂臉]


對方正在輸入內容


就拿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來說吧


遊牧民族的生產特性特別單一,能自我滿足的也就是一些牲畜、肉、奶、木材、皮毛之類。但其他生活必需品,比如布帛、手工製品、金屬製品、鹽之類的玩意他們沒有。在中原還是諸侯林立的時候能自然形成一種商業邏輯關係,畢竟草原上的馬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各路諸侯都是要搶的,所以大家做做生意各取所需。比如說春秋戰國或者是三國時期的遊牧民族南下掠奪就很少,就是因為能做生意維繫生計,就不用打仗這種不划算的手段。

當然,這不絕對。因為遊牧民族本身就是以小部落形式存在,有時候覺得搶東西比買東西來的方便時,南下掠奪的事兒也稀鬆平常。但這種小部落性質的搶劫規模很小,鬧騰不出啥。


但是,一旦中原統一,這事兒就微妙了。因為一旦中原有個統一政權以後,對草原的馬匹需求量就減少,而且統一商業貿易這塊也由一個統一的中原帝國說了算,商業邏輯關係就這麼破了。那缺乏必需品的遊牧民族就只能靠搶,而想打劫一個統一的中原政權,那就得讓小部落先聯合起來。這也是為啥從漢代起,北邊遊牧每次鬧事兒都是以一個遊牧帝國的形式入侵,而且影響很大的原因。


瘋狗的輕武


遊牧民族好戰,也可以理解為遊牧民族的軍事性,而其成因是複雜的。其最底層而最深刻的原因在於他們“逐水草而居”為基本生產形勢、以騎射為基本生產技術的遊牧經濟生活,這種獨特的遊牧經濟生活孕育、培植了遊牧民族迥異於農耕文化內容的特質和傳統。

一、遊牧經濟的單一性,促使遊牧民族向外征戰,形成軍政合一、兵牧結合的體制

家畜是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主要財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資料幾乎都仰來家畜。但事實上,一切生活用品都依賴家畜的純粹意義上的遊牧業並不存在,因為牧民畢竟不能一年四季都“食畜肉,衣皮革”,他們無論如何也需要一部分糧食、絲帛等農產品和受工業品。

雖然遊牧民族自己也經營一些粗放農業和簡單的家庭手工業,但遊牧經濟本身的流動性不可能給予這些行業以大規模發展的機會,其結果必然導致遊牧民族農業生產和工藝文明的落後。歷史上遊牧民族原因更農耕民族展開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的原因也在於此。

但在封建時代的政治經濟制度下,農牧民族間的貿易並不是經常順利得以保持下去的,在貿易過程中必然要產生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和衝突,而當矛盾激化導致雙方關係破裂時,在經濟生活上嚴重對外依賴性的遊牧民族必然要依靠其強大的軍事機動性大肆掠奪了。

歷史上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頻頻發動戰爭,其原因能夠歸納為:

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是深深根植於他們的經濟體系之中,即遊牧經濟類型的單一性造成的遊牧民族對農耕地區物質資料的覬覦是促使他們頻繁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動力之一。對農耕文明的抄掠,是遊牧民族改變他們因遊牧經濟單一性造成的窘迫物質境遇的一種措施和最便捷的經濟補救手段。因此,遊牧民族頻繁外徵,呈現出一種軍事性,是與他們的這種經濟生活有關的。

我們還可以從遊牧民族對掠奪物的分配形式來看其軍事性的全民性認可。遊牧民族首領對掠獲物並不是全部吞沒,而是每一個參加掠奪的遊牧成員均可從其戰利品中分得一份。

匈奴人的法律規定:“其攻戰,斬首虜賜一酒,而所得獲因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柔然則規定:“先登者賜以獲。”突厥人:“抄掠資財,皆入將士”。蒙古人:“虜掠之前後,視其功之等差,前者插箭於門,則後者不敢入。”

所得虜獲要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所有參戰人員,最好是“沒有人沒有分到”。對戰利品的這種分配製度,激勵遊牧民們具備“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的兵牧合一的雙重本領。

同時,這種分配形式所決定的共同經濟利益,使草原上的不同遊牧部落或部族很容易衝破種族和地域界限迅速形成部落聯合制國家,繼續掠奪。甚至有時暴風驟雨般席捲世界大部分地區,創建囊括眾多部族的草原帝國。而掠奪一旦停止時,他們也就做鳥獸散,強大遊牧帝國也隨之土崩瓦解,煙消雲散。遊牧民族以兵牧合一和向外擴張為特點的軍事性在此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遊牧經濟的流動性,為遊牧民族實行軍事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前文已述,家畜是遊牧民族最重要的財富,因此家畜繁殖得多而快,遊牧民族就生活殷富,遊牧部族和國家就強盛;反之就會衰微,甚至走向衰亡。正如史書上所說的:“突厥興亡,唯以羊馬為準。”

但是,牲畜的飼養和反之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它對自然條件具有嚴重的依賴性,需要豐富的水草和適宜的氣候,限制特別大。在古代生產力較低的情況下,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特別小,一旦遭遇風災雨雪,嚴寒旱疫,牲畜大量死亡,生產受到破壞,社會經濟即趨萎縮,人民飢餓困斃,不足也瀕於滅絕。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獲得豐美水草的牧場,就意味著遊牧民族發現了延續生命的源泉,失去則要陷入“六畜疲贏,人皆菜色”,乃至整個部族走向消亡的厄運。牧場——家畜——生命,這是擺在古代遊牧民族面前永恆的主題。

但草原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恩賜。隨著遊牧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家畜的大量繁殖,各部族恐怕就不能像原先那樣隨意遷徙到他們所看中的任何一片優良牧場上放牧了。所謂遊牧並不是漫無邊際地在廣闊草原上隨家畜逐水草過著流浪生活,而是不同遊牧部族在各自的“分地”內依季節的變化過著有組織有規律的遷徙生活。


遊牧地的劃分,給遊牧民族的活動以一種限定。但是遊牧民族不會因此而永遠安分守己在各自的狹小遊牧地內活動。首先是由於遊牧經濟對大自然的強烈依賴性,當連續幾年風調雨順而牲畜大量繁殖,原遊牧地牲畜容納量超載時,遊牧民族必然要把目光轉向臨近的遊牧地;另一方面,一旦遇到風雪嚴寒的凶年,牲畜大量死亡時,遊牧民族也會向外尋求水草;加之草原水草分佈的不均衡以及各部組原佔有遊牧地廣狹程度地不同,所以這些因素不可能使遊牧民族在自己那一塊遊牧地老實待著,於是向外擴張,爭奪更遼闊更豐美的牧場構成了遊牧民族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這種情況在遊牧奴隸制國家形成時更為突出。因此,遊牧地劃分的同時也為各部之間爭奪遊牧地的戰爭埋下了火種。

三、遊牧民族最基本生產工具弓馬,為遊牧民族軍事性形成提供了絕好輔助條件

具有真正意義的遊牧生活,應該是從騎馬術的反開始的,因為騎馬術的反才使遊牧民在廣闊草原上進行大規模遠距離遷徙成為可能。

同時,騎馬術的發明所帶來的又一重大結果是,它使人的主觀能動性與馬的快速性和靈活性有效結合起來,產生出強大的軍事機動力,為遊牧民族橫刀立馬馳騁疆場提供了在冷兵器時代最強大軍事攻擊力。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出現才得以告終。

騎馬術的發明,使遊牧民族轉化為“對定居民族的軍隊來說,幾乎是不可戰勝的”的戰士,並徹底改變了此前遊牧民族無法與擁有眾多人口、強大經濟實力和高度發達農耕定居文明的農業民族相抗衡的歷史。

與騎馬術並重的是射箭術。談及弓箭,就不能不提遊牧民族使用弓箭進行圍獵的問題。這與遊牧民族軍事性特點的形成有重要關係。

遊牧經濟其實脫胎於狩獵經濟,但由於遊牧生產對草原生態的破壞不大,各種野獸仍以草原為棲息地,因此遊牧業即使發展到相當發展的階段,狩獵業仍然是遊牧民族的重要生產輔助手段和生活來源。同時也是最隆重的娛樂活動和最重要的軍事訓練活動。

狩獵經濟如此重要,決定了弓箭在遊牧民族中的重要價值,匈奴人發明了“號箭”(響箭)鳴敵,突厥人制造出“射程、弓力和命中率比古時更完善的”木質、骨質鑲拼而成的M形彎弓,這些都反映了遊牧民族很高的製作技術。

弓箭在遊牧民主的頻繁使用和改進,使他們被農耕民族譽為“控弦之士”或“馬上弓手”,遊牧帝國被稱之為“引弓之國”。

同時,弓箭為遊牧民族帶來的一個重大影響是,它為遊牧民族彎弓躍馬,博取烈烈武功提供了在古代社會中使用起來最為靈便的遠射程武器。弓箭武裝了遊牧民族,成為他們的常用武器之一。遊牧民族的生產工具弓箭,也和戰馬一樣,使遊牧民容易轉化問戰士,為遊牧國家軍事性的形成提供了顯著的輔助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遊牧民族好戰,即使只從經濟角度闡述也有很所層原因,況且除了以上談及的一些經濟形態原因外,還有其他許多非經濟因素參與,使得整個問題複雜化。如軍政合一制度的建立,也是遊牧民族奴隸制形成時期遊牧統治者組織遊牧民為其掠奪更多財富的一個重要決策;北方草原的寒冷氣候對遊牧民的血氣充盈、彪悍尚武性格的塑造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終日使用刀劍屠宰家畜和捕殺野生動物為生的日常生活內容,對遊牧民族殘忍性和嗜殺性的形成也不無影響;遊牧經濟的流動性導致遊牧民族文化積澱的困難所帶來的遊牧民,不存在農耕民族那樣“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和道義上的束縛,以及艱苦的遊牧流動性生活磨練出堅韌不拔的精神等因素也都助長了他們的尚武精神。


江畔初見月


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當然我說的不一定對,大家有興趣可以一起討論。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搞清楚什麼是遊牧民族,以及有哪些特點?這樣我們就更容易理解遊牧民族為什麼總是發動戰爭。

遊牧民族顧名思義就是以遊牧這種模式為主要的經濟形態來產生的一種遊牧文化。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態環境與一個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由於遊牧民族主要在北方產生,當地相對土地資源貧乏、氣候條件惡劣,所以遊牧民族主要的以放牧為生,沒有固定的居所、人的性格比較豪放、人的體格也比較強壯,由於騎術的普及戰鬥力也較強、制度管制相對鬆散、而且物資積累有限,也就是產生的剩餘價值較少,所以需要不斷的採取掠奪的生存方式。

我們中原民族主要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相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我們是定居的民族、產生的剩餘價值也較多,所以我們比他們更早的產生了文明和政權。但是我們農耕文明的本質決定了我們是小農經濟固守田地、由於地理條件決定我們的身體素質也有差距,而且我們由於專制政權產生較早,由於穩固統治需要,也不允許我們普通百姓具有很強的侵略性。

這樣一比較就會發現遊牧民族喜歡發動戰爭的原因了,就好比一個強壯帶有侵略性格的人又沒有吃飽飯,而鄰居很有錢身體也不太好而且還怕事,這不是一個天然的狩獵對象嗎。

歷史上我們被遊牧民族不斷的襲擾和攻擊,例如:漢朝白登之圍、北宋被元滅國、明朝的土木堡之變等等。當然我們也戰勝過遊牧民族,例如:漢朝的霍去病、衛青、明朝的藍玉等,但是直到清朝之後這個問題才從根本上解決。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書一本話一堆


搶劫成性


珠三角天天遊


一句話概括:生活所迫、貪慾所致。


烏騅歷史小課堂


遊牧民族是逐水草生活,哪裡水草好去哪裡。遊牧民族又位於北方,更容易受天災影響,一旦受災,喜歡進攻物產豐富的南方度過災荒。


王幾山幾


不是遊牧民族喜歡發動戰爭,而是因為他們多生活在苦寒之地,生存環境惡劣,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也造成了他們好勇鬥狠的性格,再加上生產力低下,生活資料的不足,就促使他們想辦法去搶奪、劫掠,而且在武力值方面,遊牧文明本身就比農耕文明有優勢,武力奪取自然是首選了。


最愛家國史


因為遊牧民族一般都是居住在一隅,資源也相當有限,本身就是不固定居住和活動場所的,所以要持續發展的話,就必須開疆擴土!


南山以北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入手。

做為遊牧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追逐水草,這是放牧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這樣才可以有合適的牧場,的到肥美的牛羊。 而好的牧場並不是很多,而且也並不固定在一處,這也就造成了草原名族經常發動戰爭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