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和“以德报怨”哪种做法才对?

暮春时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自己必须要牢记在心,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尤其是在自己事业家庭的低谷期,那些不离不弃伸手帮助自己的友人。如果自己有一天发达了,一定要学会感恩这些人的帮助。能够在自己没落的时候对自己两肋插刀的人,不是那简单的塑料情,里面一定蕴含着真情实意。

别人对自己的怨恨。首先是,一些小事大可不必记在心上,做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学着宽容大度点。但有些实在过分的,也不用当老好人,让别人觉得自己好欺负,做人该硬气的时候就要硬气起来。对别人不对的行为,该明说的要当场明说,不要忍气吞声。

若是以德报怨,只会让加害者变本加厉,无异于助纣为虐。所以我们要以直报怨。


泗水留情


德刑相铺,方善自身

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者是“以德报怨”?窃以为,这两种方法都有不足之处。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自宋朝儒学大家朱熹的《中庸集注》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意是:君子惩治他人的原则上,要用他的方式来惩治他。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法律不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用这种方法处理矛盾,或许可行。而今天已经是法治社会,再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他人骂你,你就回骂;他人在背后说你小话,你也去背后议论他;他人欺负你的小孩,你也去欺负你他的小孩……这样下去,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激化矛盾,甚至冤冤相报,恶性循环。再往大了说,他人昨天拿菜刀砍伤了你,今天你就提把斧头去报仇,这样行吗?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李连杰主演的电影《方世玉》播放后,那句台词“以德服人”流传甚广,一些人就把它与“以德报怨”相提并论甚至一知半解。“以德报怨”出自春秋时期《伦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老夫子要我们的是“以直报怨”,而非“以德报怨”。“直”就是正直。

为什么不让能“以德报怨”?因为它有姑息养奸的坏处。对他人的一味退让,他人就认为你懦弱无能,因而就会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直。先检讨自己有无过错,如果没有,就必须要勇敢的面对。

先贤提倡德刑相辅以治国,德表示良好品德,刑表示法律,德刑相辅同样也可以用在我们为人处事上。在不断提升正直品德时,还要了解一些法律法规,这样就完善自己。在发生矛盾时,一般的小事,可以不计较,触及到人格与尊严,必须拒理力争,涉及到生命财产必须正当防卫,还需要法律的帮助。

只有德刑相辅,方能完善自身,社会才更和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天边那只盘 旋的鹰


世人中大多数人,为扮演道德天使的爱好,专喜欢劝人放下恩怨,世界大同,却连最基本的是非和尊重都谈不上。

中国人素有三大恶习:喜欢道德绑架,喜欢无原则袒护弱者,喜欢在是非问题上捣糨糊。

好像只要人老了弱了,无论曾经干过什么坏事,别人都必须要原谅,你不原谅就是你不对,人人都要谴责你,仿佛犯错的反而是你一样。

郭德纲在相声界一直以嫉恶如仇著称,他从不放过调侃那些打压自己的人,因此带来负作用增加了德云社的生存难度。

有人问他的搭档于谦:担不担心郭德纲这性格会令德云社未来堪忧?

于谦说:不担心,幸亏他这样,要是我就沒有德云社了!

于谦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很清楚,自己之所以不像郭德纲那样嫉恶如仇,不是自己多么宽容,而是没有经历过他那样多的坎坷。

通俗说,就是没有逼急了犯不着,若是真逼急了,估计于谦比郭德钢还难缠。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很多时候劝人原谅与放下,不过是为了获得一种道德的优越感,在我看来更像是耍流氓。

我一贯主张人要尽量放下恩怨,来换取内心的宁静,但和那些一味和稀泥的道德绑架人士相比,我更支持一件事:被伤害都有优先选择权。

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觉得原谅能获得安宁就原谅,如果觉得不原谅很舒服就不原谅,选择权在当事人手里,别人无权指手画脚。

这世界就不应该谁想犯错就犯错,然后想被原谅就有人原谅,如果世界这么运行的话,那才是对好人的伤害。

一个人伤害了别人,哪怕是无意的,能被别人原谅,是你的福气,是别人的恩德,而不是必须的。

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自己错了,反而不会强行自己被原谅,因为这本身就是对别人的二次伤害,他们会默默改过,把永远心怀愧疚当成是赎罪手段。

那些强行要求被原谅的人,犯错是自私,认错也是自私,想的全是自己。

这世界就应该有原谅和不原谅。

原谅是人性的厚道,不原谅是给后人的警示:

。若这人有良心,那么不原谅就会成为他心头的警钟。

。若没良心,原不原谅对他人都没意义,反正他们总觉得別人亏欠了自己。

不原谅也是最微小的正义了,这世界需要㑰《醒世恒言》的存在,提醒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凡人能够做到恩怨分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已经很好了。

0阅读


布衣茶人


以其人之道,还志其人之身,你怎么对我,我就用你对待我的方法对待你,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惯着你呢。以德报怨,无论这个人怎么对你,你都要以德(品德)服人,以理服人,但是对于没有道德,不讲道德的人来说,不能光说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呢?两种方法都对,但不能以偏概全。


高寒76215101


对于黑恶势力及其走狗,它们凭什么得到以德抱怨???它们手中的那些充满着血腥味的臭铜板,一看恶心!!只能以其人之道还之于其人!!如相争,决不会手下留情,更不会留活!!它们不配在世上仗势欺人,为所欲为,为一已之私欲而不择手段而活着!!毛爷有的时侯敢横行吗??谁惯着它们??又是谁养虎为患??不用明说了!!


何不拼搏nlpb17


你的问题等于是在问,以直报怨还是以德报怨?等于你在问,孔子与老子谁更高明。

我是道家一门,自然老子高深,我来简单阐述一下我的理由。

自然界中平常的做法就是以直报怨,你伤害了我,我就要反击,哪怕你是食肉动物,我是食草动物,我也要顶几下,即使要死了,也要死的有骨气,这就是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是有前提的,不是所有生物都配以德报怨的,怎么讲?前提就是,你拥有足够的能力,你的实力完压对方,所以你不需要做出直接回应。举个例子,你是武林泰斗,在街头遇到了小混混,他们朝你脸上吐了口吐沫,你是准备将小混混一招致残,还是连涂抹都不抹直接仰天大笑的离去?前者解一时之爽,后者你不伤人就是救人,并且,有此等胸怀必定会召开更多的人跟随。

有人这时候又会假设,万一这帮混混子得寸进尺让他钻裤裆呢?那就要看格局了,韩信也可有胯下之辱,同样此时可以给他们以颜色。在假设夸张点,要取他性命又该如何?此时以关乎生死,可以奋起反击。

以德报怨,其实是指一个强大的你,了解了强大的意义,毅然决定站在弱方,守弱,居雌。

普通人以直报怨即可,强大的人以德报怨更符合天道,如果你是普通人是个弱者还装以德报怨,只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个软柿子,谁都来捏你。



Mr月老


看情况吧。伤害不大.不伤入骨.不越底线.偶尔无心为之.且不是大奸大恶之人那就一笑了之。如果平时为人不是很坏还有点人性.也曾伤害过自己,也曾有过交往的、在对方遇上迈不过的坎时主动求助,只要态度诚恳量力扶一把答案是肯定的,主动去请缨帮忙一千个不会去做、能力以外托亲求友就免了吧。

但;如果平时对方高调专横跋扈欺行霸市横惯了,无缘无故的情况下踩上一脚,看这一脚深浅而定送半斤还半斤。超越承受极限的,给一两还十足。


珍珠玉玲珑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二者不存在谁正确的问题。如同两道不同菜品,是谁喜欢的问题。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会让作恶者感觉到切肤之痛,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不失为一种最为直接的教育。德字有个异体字"惪",德的核心就是直,当然包括"以直报怨"。孔子说"以惪报惪,以直报怨"就含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

"以德报怨",肯定境界更高。但目的也是通过道德来感化作恶者。道家强调阴阳相生丶相克。"德"丶"怨"相克也会相生。通过"德"去激发施恶者内在的良知,教化其人为善,与"以直报怨"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我个人倾向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德报怨"是理想中追求的道德层次,对关系比较近的人可能可以,对待关系疏远的人就难了。圣人都会“以直报怨",况我等俗人呢?


不着急爱国学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指战略性,多用形容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处理的方法,用于个人之间就有"斤斤计较"、"以牙还牙"的感觉。"以德报怨"多用于个人之间,类似"恩将仇报",拿恩惠报答仇恨。至于哪种方法正确则要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灵活应用而非死搬硬套。


用户愚翁


我自己的话会看情况采取措施,如果之前的交往中这个人也帮过自己,我会念在之前的情分上对她做的不恰当的事情先以德报怨,如果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的事情不恰当,透支了她在我心中预存的好感,那我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亮出自己的态度,让其收敛她的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