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那些事

在面對逆境時,我們會有各種選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的文人墨客是怎麼面對的呢?

文人墨客那些事

比如像李白的《把灑問月》中那樣: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強求塵世間的功名利祿,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規律,順應自然,尋求心靈的自由,那麼美好的東西就會長期屬於超脫的靈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義不在於世俗的榮辱譭譽、成敗得失,而在於精神的超越昇華,對生命的徹底把握。作者辯證地看待自己所處的逆境,採用了變通的態度排解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困厄中解脫出來。就像他寫的《題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當你採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態度去看待它,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當你跳出自己的處境,從高遠處觀照,就會發現: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堅強。孟子不是說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頓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到一點挫折怎麼就能想到逃避呢?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蘇軾在逆境中以超脫的態度面對人生,創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所以許多人認為,貶居黃州,放逐領海不是蘇軾的不幸,而是時代對他的磨鍊和造就。就連蘇轍也感嘆:“(軾)嘗謂轍曰:‘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既而謫居於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之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也。”因為蘇軾在逆境中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使他無論處在何時何地,照樣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覽勝,臨淵賦詩,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活力。

當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有的人選擇自沉江底,有的人選擇歸隱山林,有的鬱郁終生也不肯同流合汙,這些做法固然令人欽佩,但是我更欣賞蘇軾的人生態度。他是一個政治上的犧牲品,但是他不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即使身處逆境,人們想到他時,也總會流露出會心的微笑。因為他熱愛生活,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因此他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笑對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雪劍嚴相逼”的艱難歲月中,他仍能體會到生活的甘美,處處發現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灑脫;有“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的優遊;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瀟灑。在淒涼孤獨的晚年,他仍樂觀地吟出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這等的豪邁,哪裡象是出自一個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文人墨客那些事


蘇軾也曾想過要拋開一切,“駕一葉之扁舟,凌萬項之茫然”。然而他終究沒有成為隱士,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人生的眷戀,使他直面逆境,善處人生。蘇軾的《水調歌頭》對這種人生態度有著精彩的詮釋: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官場上幾經浮沉,歷經磨難的蘇軾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飄蕩何時歇”,他也想乘風歸去,不問世事,然而對於人間的熱愛,使他不能獨善其身,縱然人間有那麼多缺憾,亦無須傷感,因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是大自然的規律,既然認識到“此事古難全”,所以更“不應有恨”,又何必對月傷懷呢?詩人由超塵思想轉化成了熱愛人間,並許下了美好的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者用放達的態度轉化了苦悶,因此,這首詞歷來受人喜愛,被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

我想正是因為對生活的熱愛,蘇軾總是充滿信心和希望,沒有被困難打倒,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蘇軾以堅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精神超越了苦難。因為在他的眼中,是“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歷經滄桑的蘇軾終於要告別這段艱苦的日子了,這是他離開海南時的心情:

參橫斗轉欲三更,若雨終風也解晴。

去散風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當年名滿京師、意氣風發的少年已經是滿頭白髮。回首來時路,多少風雨,多少坎坷,但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如果不是被流放到這罕無人至的蠻荒之地,我又怎麼能看到如此雄偉壯麗的景色呢?這份氣度,這份胸襟,讓蘇軾在最危險,最艱難、最應該悲觀的日子裡還能笑得出來。這種凌駕於一切成敗禍福之上的豁達態度也讓蘇軾笑到了最後。“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他對自己面對逆境的人生態度的最好註腳。在東坡老人坎坷動盪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風雨如何,心中早已是波瀾不驚,真正做到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放達。

文人墨客那些事


千百年來,蘇軾在逆境中以豁達的態度譜寫的作品代代相傳,受到廣泛的喜愛。蘇軾更以其面對逆境時那種從容坦蕩、豁達超脫,曠放樂觀的人生態度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認同。那麼,在當今社會,探討其面對逆境的人生態度是否還有其現實意義呢?誠然,蘇軾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當今社會有很大的差異,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人生失意無南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當自己的價值取向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時,是犧牲自己的人格、氣節、情操換取高官厚祿、名利地位?還是堅持原則、保持堅定的人生信仰?蘇軾對理想對信念的執著追求為我們上了生動一課;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面對挫折和磨難時,我們也可以從中吸取積極的處世態度。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消極厭世甚至輕生,而應主動調整自己的心態,相信困難是暫時的,從而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自強自立。正像中國國家足球隊前教練米盧說的那樣:態度決定一切!那麼在面對失意、挫折、磨難時,讓我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戰勝它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