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那些事

在面对逆境时,我们会有各种选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文人墨客是怎么面对的呢?

文人墨客那些事

比如像李白的《把洒问月》中那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苏轼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所以许多人认为,贬居黄州,放逐领海不是苏轼的不幸,而是时代对他的磨炼和造就。就连苏辙也感叹:“(轼)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之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因为苏轼在逆境中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使他无论处在何时何地,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底,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文人墨客那些事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飘荡何时歇”,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用放达的态度转化了苦闷,因此,这首词历来受人喜爱,被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

我想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苦难。因为在他的眼中,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历经沧桑的苏轼终于要告别这段艰苦的日子了,这是他离开海南时的心情:

参横斗转欲三更,若雨终风也解晴。

去散风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年名满京师、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是满头白发。回首来时路,多少风雨,多少坎坷,但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让苏轼笑到了最后。“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在东坡老人坎坷动荡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风雨如何,心中早已是波澜不惊,真正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达。

文人墨客那些事


千百年来,苏轼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广泛的喜爱。苏轼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那么,在当今社会,探讨其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呢?诚然,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时,是牺牲自己的人格、气节、情操换取高官厚禄、名利地位?还是坚持原则、保持坚定的人生信仰?苏轼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积极的处世态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而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强自立。正像中国国家足球队前教练米卢说的那样: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在面对失意、挫折、磨难时,让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它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