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圖》系列之四:二者關係

嗨,歡迎來到琦琦的樹洞!這是我在今日頭條堅持原創文章第4天(第4篇)。如果你喜歡我的原創文章,請記得為我點贊賦能,謝謝。

(同名“琦琦的樹洞”,可移步訂閱號、簡書關注更多精彩內容哦!)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接下來,我會以我的視角來記錄

我思、我想、我感。

回顧:

前三章講述大道、天然道德、社會道德,本章梳理一下天道與地道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實第三章已經講述的很清楚,今天就從不同角度來論述。

《道德圖》系列之四:二者關係




一、天道與地道

道無形,但其作用卻無窮無盡;它深遠,好像是萬物的本原;

挫其鋒銳,消除其紛擾,調和其光輝,使它與塵世混同為一體。

幽深啊!虛無縹緲又真實存在。

我不知道道是誰孕育而生的,應該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

《道德圖》系列之四:二者關係


道看不見,摸不著,卻如影隨形,無時無刻在我們身邊,所謂“道不遠人”。

真正的道,沒有鋒芒,沒有紛擾,上和光下同塵、與萬物和諧共存。它圓潤謙卑,也因此深奧莫測。真正的智慧就是在於此。

如果順應道、認道,它可以被顯化,被看見,它離我們並不遙遠;如果背道而馳,它不存在,並且遙不可及。

我們只有心懷敬畏之心,順應自然,順應道,才能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獲得智慧,活得輕鬆自在的人生。

《道德圖》系列之四:二者關係


想一想,人生哪個階段離道更近?

我覺得是嬰兒時期,更符合道的特徵。《道德經》裡對於嬰兒的敘述大概出現了三次“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我看有的作者解釋,會把嬰兒翻譯成赤子,其實都是指出生不久的,一歲左右的小孩。他們是發展中的生命,就像未經雕琢的璞玉,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嬰兒呢,他們有有限的知識和慾望,淳樸而天真,接近乎德,所以老子也提倡保持嬰兒這種特性。這是很難得的。

在寫文章之前,我在心裡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不以粉絲數、瀏覽量、外界對我的評價來衡量我的寫作,內容也不會刻意迎合哪類群體,這是個人公眾賬號,我只做自己。

寫作的2個出發點剛開始也提到過,本質都是對自己負責,不對任何人負責,只有這樣我才能保持專注力去思考,去和內心對話。不然,我的度量尺不對,心會很容易被帶偏,以至於很容易放棄做這件事,那對我而言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反正時刻不忘初心。

我知道這點滴輸出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得不說,短短的幾天,我能感覺到以寫作這種低成本的方式,吸引了很多同道中人。昨天的文章,也獲得老師的認可和轉發,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今天在上課的時候,我在想:“人的智慧屬於大道嗎?是不是有限的。”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大家生髮出來另一個想法:關於《意念力》這本書建一個微群帶讀的小圈子。因為增長智慧很好一種方式之一,就是通過長心商,心商的理論來源於《意念力》這本書。之前剛開始接觸,因為是一個新的理論,覺得很玄乎,不是很清楚。後來很多老師因為實踐自己收穫巨大,也獲得很多外界的力量。我從剛開始的相信,到變得更加好奇和想探求。

我和我的書友一直相信人有能量場,雖然肉眼看不到,但無可否認,它確實影響了我們方方面面的運勢。看過一個日本人做了一組同頻共振的實驗,剛開始很多的鐘擺都在擺動,方向不一,時速不一,後來一分多鐘後,所有的鐘擺整齊劃一,保持在一個速度和方向,聲音很齊。我相信除了人,萬物也都是有能量的,並且相互作用。

《道德圖》系列之四:二者關係


上次孫巖老師分享的“熵”這個概念中提到,意識層級在200時,是一個人處於正負能量狀態的分界點。簡而言之,意識能量處於200以上的人是正能量的人,以下則是負能量,但,據統計,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處於200以下負能量這個等級。所以,彥彥老師測我的心商能達到800多,我非常驚訝。她說我之前處於450的意識層次,容易陷入困頓執著,並給了我一些建議,我覺得很受用。

《道德圖》系列之四:二者關係


二、智慧與聰明

我第一次真正參透智慧這個詞是在聖經裡面。

那如果在道德經裡來講,聰明符合的是社會道德,而智慧更符合天然道德。因為每個人的認知有限,所以再有智慧的人,也只能說無限趨於天然道德。同樣是任虹老師在分享中國漢字的時候,提到“聰明”這兩個字,“聰”就是豎著耳朵聽,把嘴閉上,心沉下,和明連起來,我們通常會說耳聰目明,修行的狀態裡,也會說明心見性,修的是內心的純淨。那持續的聰明不斷累計起來,加上正心正念,就會上升為智慧。

聰明人和有智慧的人有本質的區別,有些聰明人,不論體現在商業還是學術領域,看似做聰明事,但內心更多的發心是貪慾,是想要的更多,過多的偏私虛妄或許會做很多損人利己的事情,再多的聰明累計,僅僅是聰明有餘,智慧不足。

而智慧的人是有能量的,他們的發心是把自己言行修好,去做更多利他的事,有時或許也會退讓、讓利,而成全別人。往往這樣的人,在不經意間能獲得更多。

學識淵博,學歷很高的人並不代表智慧,反而被知識累積,被知見障困擾,從而沒辦法打開智慧的大門;而目不識丁,文化水平低,也會有智慧的人,不要小看他們。我的媽媽文化水平並不高,但她做的事在我們看來是很智慧的。

聰明和智慧的區別,關鍵在於其起心動念,在於是否言行如一。

《道德圖》系列之四:二者關係


三、專注的力量

最近很有感觸的一點,就是專注的力量。

之前培訓孩子行為習慣和專注力提升,認為孩子更需要提升專注力,從而提升成績。我最近發現,其實每個人都需要這種專注的力量。我之前喜歡邊看電影邊吃飯,後來發現太專注劇情,除了不知道事物的口感,不知道自己的胃什麼時候飽了,後來等到察覺的時候,已經很撐了。以至於我很久不喜歡吃那個事物,不喜歡看的那部劇,吃飯的場景真的沒這麼享受了。

並且我有時候“三心二意”還真的挺嚴重,電腦,手機,pad幾個電子產品各做各的事情,聽書、聊天,做ppt,後果就是看似都做了,可什麼都沒做好,可能我還要回去再反覆聽,找我要的重點,我覺得這樣蠻累的,所以現在會盡量專注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做好。

那如果真的是計劃被緊急和重要的事情打斷,也要時刻保持隨時能進入心流狀態,找到自己的那個“一”。

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用心品嚐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照顧好自己的胃;洗臉的時候安心洗臉,清洗到每個毛孔和皮膚;睡覺的時候好好睡覺,感受身體每個細胞都平靜下來,安定下來.....並且專注內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的名和術來困頓自己的內心,我現在偶爾當下某個時刻也會因為某件事,有情緒反射,但立刻我能察覺自己的情緒,和它進行調和,然後立馬想通,迴歸平靜。

每次寫作的時候總覺得意猶未盡,想想人生未來日子還長,那,就慢慢說吧。

給自己和對方留白。

《道德圖》系列之四:二者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