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佈的西藏5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說起西藏的旅遊,大概首先想到的是珠穆朗瑪峰、布達拉宮、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以及畫中走廊川藏公路這些世界級的旅遊精品,卻較少想到一些見證西藏人民抗擊外來侵略、和平解放進程和民主改革的紅色景點正在成為西藏旅遊的新地標。一處處抗英遺址,訴說了西藏人民在抵禦外敵侵略的戰爭中走上戰場,鮮血染紅雪域高原的可歌可泣的抗英故事;一處處烈士陵園,記錄了為西藏和平解放、築路修橋、平叛改革、中印自衛反擊戰和西藏發展建設英勇獻身烈士的不朽華章;一條條不斷創造世界紀錄、創造禁區奇蹟的公路、鐵路,講述了中國人民為西藏的繁榮發展、國土安全做出的巨大貢獻。西藏自治區長期以來注重紅色旅遊與傳統旅遊的整合,不斷推出多條“紅色+”複合旅遊產品體系,串聯沿線生態遊、人文遊、鄉村遊,進一步豐富完善旅遊業態,優化旅遊產品結構,成為展示西藏曆史、紅色文化的有效平臺,讓遊客在感受雪域高原壯美風景的同時,瞭解西藏波瀾壯闊的歷史,接受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把紅色旅遊發展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NO1.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澤當鎮山南烈士陵園

國家公佈的西藏5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地址: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澤當鎮

概述:陵園建於1965年,總面積約5.5萬平方米,陵園共包括紀念館、紀念碑、陵墓群三個部分。陳列著102位烈士的事蹟和遺物,安葬著在和平解放西藏、西藏平叛改革、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以及在西藏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英勇犧牲的781位烈士,是西藏自治區規模最大、資料最完整的革命烈士紀念建築。

NO2.拉薩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

1.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樓舊址

國家公佈的西藏5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地址:西藏拉薩市城關區吉拉中路區委黨校院內

概述:舊址位於拉薩市西郊黨校院內,該建築由中央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建,1965年建成後作為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張經武辦公及住宿用房。建築坐北朝南,磚石結構,東西對稱分佈,外牆刷成白色,內部房間緊湊,設施齊備。張經武(‪1906-1971‬),湖南省酃縣(今炎陵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副參謀長、中央軍委人民武裝部部長、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1951年至1965年在西藏工作。歷任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中共西藏工委書記、西藏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65年11 月離開西藏到中央工作。張經武為西藏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樓也成為西藏建設史的重要見證。

2.拉薩烈士陵園

國家公佈的西藏5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地址:西藏拉薩市城關區

概述:烈士陵園始建於1955年,重修於1991年,佔地6.3萬平方米,由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廣場、烈士亭、照壁、陵寢等組成。陵園內安葬著為和平解放西藏、修築川藏青藏公路、平叛改革、中印自衛反擊戰、平息拉薩騷亂和為西藏發展與建設英勇獻身的八百多位烈士。1951年5月,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談判簽訂和平解放西藏協議,10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1950年動工修築青藏公路;1951年動工修築川藏公路,工程十分艱鉅,皆於1954年建成通車。1959年3月開始平定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的武裝叛亂,並進行民主改革。80年代後期平息了拉薩騷亂。在上述西藏解放、築路、平叛、改革、衛國等重大歷史事件及長期和平建設中,許多先烈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3.青藏鐵路拉薩站

國家公佈的西藏5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地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柳梧新區通站路

概述:青藏鐵路拉薩站海拔3600多米,站房建築面積為2.36萬平方米,是青藏鐵路最大的車站,也是青藏鐵路標誌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伴隨著青藏鐵路開通運營,拉薩站投入使用。青藏鐵路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崑崙山口,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終到拉薩市,全長1956千米。青藏線大部分線路處於高海拔地區和“生命禁區”,中國鐵路建設者解決了千里多年凍土地質構造、高寒缺環境和脆弱生態的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創造了世界鐵路運輸史上的多項紀錄。青藏鐵路的建成,密切了西藏與內地的時空聯繫,拉動了青藏帶的經濟發展,被稱為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

NO3.日喀則地區江孜縣宗山抗英遺址,康馬縣乃寧曲德抗英遺址

地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江孜縣城/日喀則地區康馬縣南尼鄉

國家公佈的西藏5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概述: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江孜縣宗山上,總建築面積7064平方米,東西長360米,南北寬約80米,建築依山而建,高低錯落,遺址建築包括炮臺、碉堡和城牆,大小房屋193間,其中孜結拉康殿位於宗山抗英遺址頂部。遺址還包括抗英勇士跳崖處、宗山廣場及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等。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上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紀念地,較完整地保存了封建農奴制時代宗政府的原貌。

國家公佈的西藏5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乃寧曲德寺,亦稱“南尼寺”。創建於吐蕃王朝時期,是康馬縣以及康馬縣以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抗英戰爭結束後,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為了表彰該寺喇嘛作出的巨大貢獻,在原吐蕃時期建造的佛殿東面新建了一座大殿,即乃寧大昭寺。

1904年英國侵略軍向西藏進犯,為了保衛西藏保衛日喀則,藏軍和喇嘛以宗山和乃寧曲德寺為據點,用土炮、土槍、刀劍、梭標和弓箭等武器與入侵者展開血戰,英勇地阻擊了英軍進攻,最後所有勇士寧死不屈跳崖殉國,譜寫了光輝而悲壯的篇章。

NO4.昌都烈士陵園

國家公佈的西藏5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地址:昌都市卡若區城關鎮

概述:昌都烈士陵園於1985年始建,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建有紀念館、烈士墓、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廣場等。1950年10月6日,解放軍發起昌都戰役,先後進行了崗託、生達、類烏齊、寧靜、鹽井等戰鬥,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昌都戰役的勝利,打開了進軍西藏的大門,奠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礎。在解放昌都、民主改革、平叛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後有1180名烈士為國捐軀,他們來自祖國各地,來自不同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NO5. 阿里地區噶爾縣中共西藏工委阿里分工委舊址

國家公佈的西藏5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地址: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

概述:舊址主要包括中共西藏工委阿里分工委禮堂、辦公場所、生活場所、阿里騎兵支隊駐地等舊居及附屬設施30餘處。禮堂同時佈置成展室,全方位展示阿里分工委幹部、職工當年工作、生活、戰鬥的情景。1951年8月3日,新疆軍區“進藏先遣連”進駐阿里首府噶大克,宣告阿里和平解放。1952年10月1日,成立西藏工委阿里分工委,設在噶爾縣昆莎鄉,受中共西藏工委和西北局新疆分局、新疆軍區黨委雙重領導。阿里分工委成立後,團結帶領阿里軍民發展生產、平息叛亂、民主改革、興辦事業、改善民生,開創了阿里歷史新篇章。1965年8月,阿里分工委更名為阿里地委,並遷至獅泉河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