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度闲时,《北上》背后的北上,那艰难而胜利之路

闲来无事,小编读了《北上》这本书,不是大运河那本,而是长征的故事。该书从权威,客观的角度,以大量史实为依据地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还是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的一场激烈的斗争。

读书度闲时,《北上》背后的北上,那艰难而胜利之路

书中详细地叙写了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懋(mao)功会师后、由于张国焘拥兵自重,无视党的工作原则和组织纪律,权力欲望急剧膨胀,与党中央讨价还价,刚愎自用,坚持南下,于是双方不得已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两者曾再次会师,但在蒋介石的围剿下,西路军(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渡过黄河,另谋出路,与军阀血战,惨败于祁连山。

这本书的作者刘统先生,1951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是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读书度闲时,《北上》背后的北上,那艰难而胜利之路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很多,原本长征二字在我心里,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尽管知道长征的意义与艰难之巨,却很难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而看过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到长征是当年红军多么无奈多么艰难的一次抉择,是难以用笔简单记述的波澜壮阔之至的征程。正如书中作者在扉页所言:此书献给参加长征的红军先辈们。在这里,谨向长征中千千万万个虽未留下姓名却依旧无损身后荣光的红军战士们致敬。

先总而言之,《北上》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主要有这四点内容:一是革命先辈们光辉但却真实的高大形象;二是真实再现了革命初期道路选择的艰难与责任之重;三是作者行文严谨的考据态度与学术精神;四是作者在书中无声地暗示了书名“北上”的缘由以及其背后诡谲多变难以预测的时代背景。

读书度闲时,《北上》背后的北上,那艰难而胜利之路

《北上》是一本严谨认真的著作,作者怀着敬畏的心情撰写,这无疑也是作者个人的一段长征路,写下的每一个字就仿佛是走在长征路上的每一步,小心翼翼,字斟句酌。为了确保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作者花费了大量精力,查阅了10种文献、日记、档案,8种文集,7种报纸、刊物,17种回忆录,20种传纪、年谱,16种专著,3部工具书和9类综合资料,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可见一斑。也正因为作者对自己严苛的要求,读者才有幸读到这么丰厚的著作,才能穿透历史的烟云抵达长征的漫漫征途。

读者阅读的过程仿佛是追随先辈们的脚步,一步步沿着长征的道路走过来,走过每一个地方,看到每一个人物,仿佛他们就在眼前。眼光扫过纸上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他们争论时的唇枪舌剑,看到了战斗时的硝烟弥漫,也看到了胜利时的动人场面。每一个危急时刻,每一次痛苦抉择,每一步艰难转折,都在作者笔下得到呈现。这是一段伟大的征程,读之让人心潮澎湃,作者尽可能保持客观冷静的笔调,同时个人的深厚情感也流露笔端,暗含了对长征之路的礼赞之情。

读书度闲时,《北上》背后的北上,那艰难而胜利之路

然后回归到一个最初的问题上,党中央为什么坚持要北上?北上能看到美好的出路么?书中依据史料,给出了令人疑惑的回答。陕北红军是后来才联系上的,西安事变是必然中的一个极偶然事件。那么为什么还要北上呢?说北上是正确道路,真的仅仅是南下吃了败仗后的事实方能证明么?

读书度闲时,《北上》背后的北上,那艰难而胜利之路

其实,北上与南下的重要路线差异在于信仰问题,北上是抗日,南下是准备割据当军阀。打出抗日的旗号,才能求生存,才能有发展。不抗日,不会有西安事变;不抗日,就会遇到刘湘,马家军这种当地军阀的拼死抵抗。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伟大的政党在任何时候,哪怕局势如何危急,不可轻堕其志,不可变了信仰。由此观之,这本书的高明就在于将长征中真实一面深刻地展现出来了。徐向前陈昌浩听到中央开拔时的描述、张浩回国时各方的拉拢、西路军走走停停,严格执行中央命令的一点一滴、细节处无声彰显作者下笔的精妙。

读书度闲时,《北上》背后的北上,那艰难而胜利之路

看完全书感触良深,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曲折而困难,在极端困难的情形下,党中央仍然能够率领部队战胜、超越人类极限的诸多挑战,取得革命的最终成功,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仰是绝对做不到的。走过长征之路以及牺牲在长征之路上的革命前辈们值得我们深深地景仰。

历史已然过去了80多年,当年的硝烟早已飘散无影,然而先辈们身上的诸多高贵品质至今仍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的精神、艰难奋斗的精神、永不服输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仍然是今日我辈大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我辈青年将踏着革命前辈们开辟的道路砥砺前行,长征精神永远是我们勇往直前的灯火和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