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块大洋可以买到什么东西?贫穷限制我的想象!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货币有非常多的种类,从最开始的交子到现在的人民币,基本上是每换一批统治者就要换一批货币,在近现代历史上,虽然银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但是它也是一种独特的货币,俗称“大洋”,那么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到底怎么样呢?

1926年—1936年间,上海白米一个银元能买16斤,猪肉4—5斤。以现在大米三元一斤算,折合人民币48元,以现在猪肉15一斤计算,折合人民币60—75元。当时一个铜元,用处极大,可以买糖十粒八粒,可以买大饼油条各一件,或是买生梨一二枚、马蹄二串。城隍庙的酒酿圆子,是每碗铜元二枚,吃一碗肉面是四个铜元,一块肉又大又厚。

食物中,鸡肉0.37元一斤,猪肉0.28元一斤,植物油0.19元一斤,白糖0.096元一斤,盐0.043元一斤,奶粉0.05元一斤,并且当时的奶粉中没有任何的添加剂,是纯天然的,不像现在的奶粉。生活用品中,布0.107元一尺,中山装5元一件,鞋子8到12元,肥皂0.05元一块,其他的,茶叶0.23元一斤,香烟0.036元一盒。当然还有住房,在一般的地段,一个人住带有电灯和自来水的房屋,大约需要5到10元一个月。

一战过后,随着金银比的上升,银元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像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一个月有300块银元,年薪百万了都,不科学。不过,即使如此也不会低多少。鲁迅先生写过,在当时4个人,东来顺一顿火锅,1块大洋,有酒有肉。一个四人餐火锅,200到300。由此来算,鲁迅先生绝对是高收入人群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