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发丧到底有些啥礼仪?比如头七,拦社等,指南方习俗哦?

China奔驰车友会会长


南方主要有以下丧礼仪式:

一、报丧

死者家属前往相关亲戚家跪在对方家门口告知死者去世的消息,请对方过来处理丧事。

二、入殓

死者子女给死者身体洗净穿好寿衣,放入棺材(现在改为火化了)

三、设灵桌吊唁

死者入殓后会在棺材旁设一灵桌,供死者亲友吊唁

四、请地仙勘测坟墓地址方位

名为踩山头,死者儿子陪着地仙到山上勘测坟墓的具体方位(有的生前已为死者做好坟墓,则不需这个过程),地仙用罗盘确定好坟墓的方位后,坟墓开始动工

五、成服

就是死者亲属披麻戴孝,孝子还要手拿竹杖,母亡孝子手拿桐杖。成服这一过程与接下来做法事同步进行。

六、做法事

这一过程持续两天,涉及到相当多的仪式,祭天地,祭灶神、河神,挂寒林,死者家属跟着法师跪拜祭拜,还有开明路,拜十殿阎君,鸣恸(要杀猪)。


七、出殡

又叫送葬,将死者入土安葬,送葬前的半夜要将死者生前的用过的衣物和冥币烧给死者。送葬前还需礼生读祭文,死者孝子孝跪在棺材聆听,按照礼生的口号重复“跪——起”这一过程。死者男性后裔要一同送到坟墓前,地仙会再次用罗盘对准棺材来确定棺材的朝向(地仙按将整个大地分成六十四等分,按天干地支来标记,地仙用罗盘确定棺材朝向,不能有丝毫差错)。棺材入土后,还需地仙用罗盘确定墓碑的朝向。

八、圆山神、头七

圆山神,要在坟墓前杀公鸡,死者亲属自制一稻草绳在坟墓前点燃(意为给死者送火种),头七还是要在坟墓前烧冥币祭拜。

九、拦社

死者去世后第二年的春天,死者亲属带上香烛、冥币和祭品(鸡鸭鱼肉)到死者坟前祭拜,祈祷死者入土为安。


茶马古道上的文化


我来说说头七

是一种丧殡习俗。

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出自《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中文名

头七

定义

一种中华民族的丧殡习俗

理论基础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

相关风俗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

出处

《北史·胡国珍传》

理论基础

2010年11月15日,上海特大火灾“头七”现场

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与“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该在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密法)。

相关风俗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高雄小林村民众“头七”祭奠遇难亲人!

烧七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日起,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礼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上海民众在头七之日哀悼火灾逝者



淮河视频


你好笔者我是文化领域的创作者颠强时代

首先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礼仪,也正是各种各样的文明礼仪相互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其中呢丧葬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一种发展历程,也是对逝者的一种缅怀和思念。

在我们这里农村的老家丧葬礼仪大致的分以上几个步骤,在家停放三天~守灵~入殓~辞灵~送盘缠~出丧~下葬~头七~三七~五七~周年坟(周年坟分为三周年和十周年)。

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了,家里的亲属呢先通知自己的院里的人(就是同一姓家的人),然后呢让院里的亲人先帮逝者穿好衣服(也就是提前买好的寿衣),穿完衣服以后呢派人呢去自己家房上“叫魂”(寓意呢就是通知周围的人家里有人去世了),然后呢在家里停放三天,当然这三天还有别的事情要做,由于古代封建思想得影响人死后魂魄有回家的习惯,当然这只是迷信,然后等待晚上入殓。

在给逝者入殓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过程就是在我们这里叫“发明火”,给逝者烧一些纸扎元宝之类的,并且在去“发明火”的过程中对去的人数也是有限定的只能去十二个人,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人的手上还得要拿一注香。

到了第二天呢尸体开始去火化,火化回来以后呢,一大家子亲人开始披麻戴孝跪在逝者的灵堂前,替逝去的逝者开始守灵堂,而逝者的亲朋好友呢从这时候也开始来吊唁,而同村里的人也会傍晚时分来开始“辞灵”,就是来吊唁逝者,送逝者最后一程。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也就是出丧之前,要先给逝者送盘缠,送盘缠呢要送两次一个“小盘缠”还有一个呢就是送“大盘缠”,在送完“大盘缠”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出丧”的时候,“出丧”呢村里呢年轻人开始抬着棺材出殡,在“出丧”的过程中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要行“跪拜礼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拜九叩”,而作为逝者家中的长子呢要“摔老盆子”我们村里的方言俗称,最后呢送逝者老人下葬。

在“下葬”完的第一天晚上,院里的亲人们还要给去世的逝者上“头七”,在上完“头七”以后就是上“三七坟”和“五七坟”,上完“五七坟”以后呢基本上整个礼仪过程也就差不多了。

在上完“五七坟”以后就是接下来上周年坟,上“周年坟”呢先上第一个“三周年坟”,逝者去世三周年了,这时作为后辈们在这一天都要回家,为去世的老人上坟表示对逝者得缅怀之情,在上完“三周年坟”以后呢就是“十周年坟”,也就是在逝者去世的第十个年头给逝者上次坟,在这一天呢作为逝者的后辈们也都要回家给老人上坟。

以上这些呢就是我们这里的丧葬礼仪,不过在我们这里还有一种比较乐观的说法就是如果家中的老人是八十周岁以上去世的呢无病无灾的,在我们这里呢俗称为“喜丧”。

各位读者你们那里还有哪些丧葬文化呢,评论出来我们一块了解各地方的风俗文明,我是颠强时代能否留个关注。






颠强时代


咱们来说说南方的殡葬习俗吧!

人死后至少要挺三天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而到了近代,一般都在“终七”后入葬。人们认为 ,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会结束。

而关于这个“做七”各地方也不一样,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在中国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间还有一种"娱尸"的习俗。土家族在留置灵柩期间,每十二天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跳丧舞,又叫做"散忧祸"、"打丧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多年以前发明的一种民族舞蹈,后来土家族的子女们就一代一代地把跳丧舞传承了下来,流传至今。人死以后,尤其是长辈百年归天以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被请的歌师傅一人击鼓领唱,还有两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几个通宵。跳丧舞是要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以达到哀而不悲,伤而不痛的目的。


天工易学手造研习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海南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张峪清乡土中国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关于人死发丧大同小异,我什么也不是,是位地道的农民,说一说我们哪儿人死发丧的风俗习惯。

老年yan气时,孩子要拿着死者的棉袄,上在房脊上,喊着爹或娘叫魂。组织亲近人给死者丶理发、沐浴更衣,放在自家厅堂上,叫草铺,点灯,烧香,请先生,入殓…在自家门口打灵棚,行三道九叩为死者免灾,超度亡灵。先生在三天之内晚上出殃,亡魂不肯离开,小鬼要催魂,九头马面遣鬼魂到阎王那儿报到。而贵洲那儿要请道士做道场,要化费很多钱,少则三五万丶多则十几万。


邰社江


大西北过三七、五七、一百天、三周年比较隆重。三七烧花,五七烧伞。南方不知道。五七给故人送去伞,他们在奈何桥上好过,否则过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