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經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

沉穩為輕率之本,沉靜為躁動之根。

因此聖人終日行走而不離行李輜重。

雖住在華麗的居所,但他也淡然處之,超然脫俗。

為什麼擁有萬千車輛的大國君主,卻輕率地治理天下呢?

輕率會失去根本,急躁會失去自我的中心主宰。

心得

1.本章說明沉穩和沉靜為輕率和躁動之根本,不能失去。一切輕率和躁動,都會讓人陷入輕浮和不安中,從而失去主宰自我的根本,失去自我。

2.聖人善於體道,善於修養自己,因而能做到沉靜、沉穩地治理國家。而那些急功近利,急躁冒進,追求事功的君主,縱使擁有萬千車輛,也會因為輕率、躁動而導致治國失敗。

3.一個善於修養自己的人,凡事沉穩而行,從而按部就班地做成事情;內心保持沉靜,定力十足,從而在靜定中昇華出般若智慧,永遠不失自我,生命處於一份平和、寧靜和怡然中。

4.現實永遠是浮華和躁動的,總是那麼讓人急躁不安。那麼,如何在煩囂中保持一份靜定,不失自我?只有平衡好自己內心的小宇宙,以不變應萬變,讓心保持沉靜,沉穩而行。只有這樣,才能少犯冒犯之錯,也能讓心保持穩定自由,不至於失去生命的航向,失去自我。

5.從另一個角度講,一個人舉止輕浮,不自尊自愛,內心浮躁,患得患失,見異思遷,既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也不會做成事情。而辦事穩重,氣質沉靜的人,也往往讓人敬重,給人信任踏實的感覺。而這也是一個人成熟、內斂和智慧的象徵。所以,在不失本性的同時,請保持一份必要的“重”和“靜”吧!

經典故事

因躁而敗,因靜而勝

西漢末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外戚王莽藉機奪權,建立新朝。但由於他工於心計,貪得無厭,使階級矛盾更加激化。百姓忍無可忍,紛紛起義。

農民軍各部趁王莽主力東攻赤眉,中原空虛之際,揮兵北上,在沘水擊滅王莽荊州兵甄阜、梁丘賜部。不久,農民軍的勢力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

二月間,農民軍推舉漢室後裔劉秀為帝,恢復漢制,年號更始。此時,王莽已經認識到劉秀是自己的隱憂,忙改變部署,將主力由對付赤眉轉而對付更始軍。

一個月後,王莽派王邑和司徒王尋奔赴洛陽,共徵集四十餘萬精兵,企圖與農民軍決一死戰。

當王莽軍逼近昆陽之時,昆陽城中只有八九千農民軍。強敵當前,農民軍的意見也開始不統一。有人認為敵強我弱,取勝太難,主張避免交戰,先退回根據地,待機再戰。但劉秀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消耗王邑軍的兵力,掩護主力攻取宛城,再伺機破敵。

此時,王邑的先頭部隊即抵達昆明城北,緊要關頭,諸將見無計可施,便同意了劉秀的建議。

王邑統率新莽軍蜂擁抵至昆陽城下,將城圍住。此時,曾與農民軍交過手,深知其厲害的嚴尤向王邑建議說:“昆陽城易守難攻,而且農民軍主力正在宛城一帶,我軍應當繞過昆陽,迅速趕往宛城,先擊敗那裡農民軍的主力,再攻昆陽城,這樣即可不戰而下。”

王邑自恃兵力強大,聽不進意見,堅持先攻下昆陽,再進擊宛城一帶農民軍的主力。他傲慢地說:“百萬大軍,所到之處只有勝利,沒有失敗。現在不用擔心,只需想想戰勝後的歌舞昇平就行了!”

於是,他帶領軍隊向昆陽城發起進攻,想以強攻取勝。昆陽守軍別無退路,不過,軍民合力抵抗,堅守危城,多次擊退王邑軍。

嚴尤再次向王邑建議:“圍城不可全部圍住,必須網開一面,給部分守軍逃出去以散步負面消息的機會,這樣就可動搖敵軍的軍心,瓦解敵軍士氣。”然而,剛愎自用的王邑仍不採納。

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成功勸服了那些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率領軍隊支援昆陽。此時,王邑軍早已疲憊不堪,士氣不振,劉秀看準時機,便親率千餘軍隊為前鋒,準備接戰。

此時,王邑仍自恃人多勢眾,驕妄輕敵,只派數千人前去迎戰。劉秀則率領大軍奮勇進攻,勢不可擋,初戰告捷,士氣大增。

劉秀取勝後,又率領三千精兵,出其不意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向王邑大本營發起攻擊。可悲的是,王邑仍然不重視,結果導致大敗。

原本兵力雄厚的王邑因輕、躁而敗,而劉秀君則以靜、重取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