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经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沉稳为轻率之本,沉静为躁动之根。

因此圣人终日行走而不离行李辎重。

虽住在华丽的居所,但他也淡然处之,超然脱俗。

为什么拥有万千车辆的大国君主,却轻率地治理天下呢?

轻率会失去根本,急躁会失去自我的中心主宰。

心得

1.本章说明沉稳和沉静为轻率和躁动之根本,不能失去。一切轻率和躁动,都会让人陷入轻浮和不安中,从而失去主宰自我的根本,失去自我。

2.圣人善于体道,善于修养自己,因而能做到沉静、沉稳地治理国家。而那些急功近利,急躁冒进,追求事功的君主,纵使拥有万千车辆,也会因为轻率、躁动而导致治国失败。

3.一个善于修养自己的人,凡事沉稳而行,从而按部就班地做成事情;内心保持沉静,定力十足,从而在静定中升华出般若智慧,永远不失自我,生命处于一份平和、宁静和怡然中。

4.现实永远是浮华和躁动的,总是那么让人急躁不安。那么,如何在烦嚣中保持一份静定,不失自我?只有平衡好自己内心的小宇宙,以不变应万变,让心保持沉静,沉稳而行。只有这样,才能少犯冒犯之错,也能让心保持稳定自由,不至于失去生命的航向,失去自我。

5.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人举止轻浮,不自尊自爱,内心浮躁,患得患失,见异思迁,既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不会做成事情。而办事稳重,气质沉静的人,也往往让人敬重,给人信任踏实的感觉。而这也是一个人成熟、内敛和智慧的象征。所以,在不失本性的同时,请保持一份必要的“重”和“静”吧!

经典故事

因躁而败,因静而胜

西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外戚王莽借机夺权,建立新朝。但由于他工于心计,贪得无厌,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百姓忍无可忍,纷纷起义。

农民军各部趁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北上,在沘水击灭王莽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不久,农民军的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二月间,农民军推举汉室后裔刘秀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此时,王莽已经认识到刘秀是自己的隐忧,忙改变部署,将主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

一个月后,王莽派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共征集四十余万精兵,企图与农民军决一死战。

当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农民军。强敌当前,农民军的意见也开始不统一。有人认为敌强我弱,取胜太难,主张避免交战,先退回根据地,待机再战。但刘秀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再伺机破敌。

此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即抵达昆明城北,紧要关头,诸将见无计可施,便同意了刘秀的建议。

王邑统率新莽军蜂拥抵至昆阳城下,将城围住。此时,曾与农民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农民军主力正在宛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那里农民军的主力,再攻昆阳城,这样即可不战而下。”

王邑自恃兵力强大,听不进意见,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击宛城一带农民军的主力。他傲慢地说:“百万大军,所到之处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现在不用担心,只需想想战胜后的歌舞升平就行了!”

于是,他带领军队向昆阳城发起进攻,想以强攻取胜。昆阳守军别无退路,不过,军民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

严尤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不可全部围住,必须网开一面,给部分守军逃出去以散步负面消息的机会,这样就可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军士气。”然而,刚愎自用的王邑仍不采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成功劝服了那些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率领军队支援昆阳。此时,王邑军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不振,刘秀看准时机,便亲率千余军队为前锋,准备接战。

此时,王邑仍自恃人多势众,骄妄轻敌,只派数千人前去迎战。刘秀则率领大军奋勇进攻,势不可挡,初战告捷,士气大增。

刘秀取胜后,又率领三千精兵,出其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攻击。可悲的是,王邑仍然不重视,结果导致大败。

原本兵力雄厚的王邑因轻、躁而败,而刘秀君则以静、重取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