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息互聯時代的"善良"(上)

不談”玄學“,只說”乾貨“

人類以前和所有動物一樣,天生天養;吃喝拉撒,全靠老天安排,幹多少就吃多少(多像今天的月光族),沒活幹的時候就只能餓著。中國古文人把這個完全遵從天生天養的狀態,叫”德“。歷史上能解決大部分人吃飽肚子的時刻,就是盛世;解決不了的時候就是亂世。而且大部分時候是亂世,所以今天我們活在盛世中,還是好好珍惜吧。(扯遠了。。。。)

那時候沒法多拿多佔,為啥呢?因為吃不完就留不住,反正明天就腐爛了。所以那個時候原始人”德行“都很高,當然也沒有”財產“這個概念。也許某一天,某個原始人也許是失誤吧;弄了一把鹽撒肉上,發現這個肉竟然可以保存,在不幹活的時候也可以果腹。難道人類文明竟然起源一塊沒吃完的”臘肉“?神奇吧。由此誕生了”財富“以及衍生的”資產”概念。

只靠打獵也極不靠譜,畢竟老天爺關照不來那麼多人,“德行”雖高也經常吃不飽肚子,(難怪窮人“德行"高)族群也沒法擴大,沒有族群力量保護,在叢林中可是奉行”弱肉強食“法則,搞不好可是要被吃掉的。

為了生存,為了擴大族群力量,人類歷史上大致經歷了三次財富創造體系,由此量變產生了質變,總算是脫離了動物這幫”窮親戚”的範圍。

1、農業體系,本質是佔有土地和人口,利用太陽光合作用創造財富,但是限制明顯,土地的位置、大小、天氣,產出效率等;

2、工業體系,本質是利用化學能源和科技技術,通過電力傳輸方式,大規模整合了人的技能,效率提高明顯;

3、信息和知識體系,本質是通過信息數字化,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方式在信息中抽取知識,用知識不斷重組人類社會現有資源,實現財富的快速創造。其財富創造速度遠超工業時代的增長速度。

每次生產力的變化,都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中國因為特殊的封閉地貌,加上由人倫誕生的統治體系,以超”精緻“的農業文明形態,極其穩定的狀態保持了幾千年。直到以工業革命為代表的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到來時,我們當時最精銳的蒙古鐵騎還騎著馬拿著刀衝向敵人。這種“降維打擊”帶給我們百年屈辱,差點有滅種的危險。中華千千萬先賢大聲疾呼,這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古老的中華文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強敵。以至於今天仍然落後於西方。。。。

今天,我們的領導人對世界局勢判斷說,今天是中華百年之變,抓住了機會,我們將重回巔峰,迎來中華文明的再次輝煌。

這個百年之變就是”信息互聯”,信息化經歷了PC“互聯網”,到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以至於萬物互聯的“物聯網”,隨著技術的進化,5G、雲、大數據、AI等,終於進入了“信息互聯”時代。

現代科學技術來自於哲科思維體系,是近百年比較可靠的工具。只是萬物負陰抱陽而生,都具有兩面性,科學技術也是如此。有利於人類生存,衍生的危害也不小;如果不能正確認識,便利的同時,會深受其害。畢竟革命是以暴烈的方式掀翻一部分人,甚至淘汰一部分,以此為整個族群進化的代價。我想誰也不想被淘汰吧,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淺談信息互聯時代的

為啥要廢話這多呢?不是說信息互聯嗎?為了接近“真相”我們藉助一個工具,就是拉大尺度,從起點開始。因為我們處在“因”上看”果“千難萬難,處在當下看未來,變化莫測,焦慮萬分。談未來,就不得不談趨勢,畢竟雖然不知道結果如何,但起碼需要知道方向,這樣就心裡穩定了。(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