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史書上關於陸賈的記載並不算多,《漢書》和《史記》裡關於陸賈的傳記幾乎完全一樣,《資治通鑑》裡也是抄來抄去。還好陸賈自己寫了《新語》十二篇流傳下來,使得人們可以對他的思想體系有比較系統的瞭解,也可以從字裡行間窺探到他的一些心理活動,從他對事物的看法來推測一下他的所思所想。

司馬遷說“餘讀陸生《新語》書十二篇,固當今之辯士。”於是把他和酈食其、朱建放在一起,只當作有口辯士,組團兒作了一篇列傳,這顯然低估了陸賈的作用,沒有意識到他的偉大。

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陸賈劇照

在我眼裡陸賈應該是被獨立作傳的人。

無痕的前半生

陸賈的生卒年並沒有十分確切的記載,只能有個大概的範圍,似乎是在公元前240年到公元前170年之間。但應該比這個要更早一些,因為史書上說,陸賈“師從荀子”,而荀子是在公元前238年離世的,陸賈不可能兩三歲就去荀子那裡就讀。荀子最後的落腳地是在楚國蘭陵,陸賈是楚國人,他向這位名噪戰國的大儒求學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從陸賈的後期表現來看,也應該是得了荀子真傳。

陸家早年的經歷,史書上沒有更多記載。跟隨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了。之前是什麼身份,不得而知。但至少看得出在秦統一六國之後,他應該沒有做過秦朝的官吏,這應該是陸賈不為暴秦效力的氣節吧。

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秦軍陣列

但作為儒生的陸賈,又絕對是一個有大抱負的人,前幾十年的碌碌無為,並不是他想要的。《新語》中的一句“聖人不空出,賢者不虛生。”暴露了他的野心。

儒家向來講究“內聖外王”,雖然在實現人生價值上,放棄了“君臨天下”的政治奢望。但在精神上的,卻是一直在追求達到最高標準,就是力爭通過長期磨練、不斷修為、成為精神領域的“君王”,成為“無冕之王”。

所以真正的儒生,從來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積極入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們的奮鬥口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覺得,陸賈完全實現了這一目標。

選中“無賴”劉邦

他找到了一個好主顧——劉邦。以“客”的身份,跟隨劉邦東征西討。陸賈的立身之本就是一口好辯才,被稱之為“有口辯士”,在外交上發揮了積極的、重大的作用。

劉邦本身是個大老粗,並不太喜歡儒家的文質彬彬、磨磨唧唧,有點“流氓”習性。這個在史書裡有不少栩栩如生的描寫,從中可以看出,劉邦根本就不把禮法規矩之類放在眼裡。比如項羽以殺劉邦的父親為要挾勸他投降,劉邦卻笑著說“我們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想烹了咱爹的話,記得分一口湯給我喝!”;比如被項羽追得急了,劉邦三番五次把兒子女兒推下馬車;比如項羽要跟他單挑,他嬉皮笑臉的說:“我只和你比智力,不比體力!”一副無賴嘴臉,搞得項羽一點辦法沒有。更惡劣的是,劉邦討厭儒生,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當眾侮辱儒生。對這樣的劉邦,一般儒生是受不了的。

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劉邦項羽劇照

陸賈冷靜地看著劉邦的無賴做派,雖然心中不爽,但是並沒有放棄追隨劉邦,因為他看到了劉邦最大的優點——能識人、用人、容人,這就是成大事的先決條件。

還不到教化他的時候,陸賈暗自忖度,等他登上皇位,就可以依託他施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了!

陸賈看好這隻潛力股,並堅定持有,盡享紅利。

事業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什麼是人才,陸賈的論述和劉邦的選擇思路基本一致。

陸賈藉著對木材的選用來諷喻人才選拔,他說:“質美者以通為貴,才良者以顯為能”。名木和枯楊處在不同的環境、介於不同的時期、距離都市的遠近,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木材本身的價值和作用。所以,不論名木與枯楊,要力求通達於世,通用於世,因才施用,盡其所長。

你看看劉邦的用人之術,他的那些左膀右臂有“名木”,更對是“枯楊”,比如樊噲是殺狗的,灌嬰是賣布的,周勃是喪事上吹簫的,大都是一些出身貧寒之士,但在劉邦的眼裡,各有所長,統統納入麾下。這種氣度,只有幾百年後的曹操可堪一比。

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打江山的時候,陸賈奉命東奔西走,充分發揮了他的外交才能,為聯合諸侯王共同對付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時期的陸賈並沒有拿儒家的那套,去煩劉邦,只是安靜地當一個有口辯士。

但陸賈的心頭一直燃燒著一團火,他不會停留在只做一個“有口辯士”上。而且,對這種靠口舌為生的職業,在他的眼裡只是謀生的“術”,和儒家要宣揚的“道”,還有很大距離。

從《新語》中,也可以看出陸賈對戰國說客的態度。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並不是陸賈喜歡做的事情。

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蘇秦、張儀,身尊於位,名顯於事,相六國,事六君,威震山東,橫說諸侯,國異詞,人異意,欲合弱而制強,持衡而御縱;內無堅計,身無定名,功業不平,中道而廢,身死凡人之手,為天下所笑者。乃由辭語不一,而情慾放佚故也。

他說,口中常常吟誦聖人的言論,身體力行賢者之風,堅持不懈,不知疲倦。即便沒有成為君王,也可以稱之為君王了。這雖然是對劉邦的勸諫之詞,又何嘗不是一介儒生秉持的人生信條呢?

“夫口誦聖人之言,身學賢者之形,久而不弊,勞而不廢,雖未為君,則亦謂之為君矣。”

教化“無賴”君王,定下治國大綱

到了劉邦坐江山的時候,陸賈開始慢慢滲透誘導劉邦讀書尊儒,實施他蓄謀已久的“教化君王”的計劃。於是史書記載了那段有名的對話——劉邦氣急敗壞地罵道:“你老子我是靠馬上東征西討,拼了命打下的江山!這些破書有什麼屁用呢?”陸賈不急不躁地回答:“您可以馬上打天下,難道還能在馬上治天下嗎?而且,你看看,商湯周武逆取順守,文武並用,才使得國運長久。如果秦始皇能夠行仁義、法先聖,陛下怎麼能有今天呢?”於是,劉邦收了流氓嘴臉,讓陸賈好好地總結一下秦王漢興的歷史經驗,才有了這十二篇《新語》傳世。

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陸賈並不是一個書呆子,他對前人的理論有著自己的理解和靈活的應用。在他看來,能把遠古久遠的事和當前形勢結合起來,才叫善於談古論今。所謂“道”,就在我們平平常常的日子裡,不必去捨近求遠,只要能領會其中精華,就能得道成功。並不是只有騏驥才是千里馬,只有“干將”才是寶劍,只有西施才算美女,只有姜子牙才算忠臣。也就是說,讀書不必侷限於孔子,就像治病用藥不必套用扁鵲的處方一樣,只要符合實際情況就是好的方法,一定要懂得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 善言古者合之於今,能術遠者考之於近;

——道近不必出於久遠,取其致要而有成;

——故良馬非獨騏驥,利劍非惟干將,美女非獨西施,忠臣非獨呂望;

——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藥不必出扁鵲之方,何之者善,可以為法,因事而權行。

因此,陸賈提倡尊儒,卻不拘泥於孔門言論。凡是他認為有理的,不論出自什麼家,他都採取拿來主義。

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新語》之新,就在於它除了以儒家為基本框架之外,更多地結合了現實需要,汲取了先秦各家思想的精華,特別是當時盛行的黃老思想,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語言體系。

這套理論的基石和核心,就是“無為而治”

但是,他提出的“無為而治”,和老子的“無為而治”有著本質的區別

老子的無為是一種小國寡民的消極“無為”,主要目的是“絕仁棄義”、“絕聖棄智”、“我無為而民自化”,這些主張不可能被統治階級採納,治理國家絕對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

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老子畫像

陸賈其實只是借用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概念,而實質上要積極主動的多,它包含了輕刑罰、稀力役、崇簡樸等內容,不是“無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劉邦打下的江山可以說是個爛攤子,經過秦朝末期的橫徵暴斂,農民起義的烽火連天,又有楚漢相爭,又有諸侯反叛,整個社會滿目瘡痍,人力財力物力都嚴重匱乏。年輕的漢王朝真的是很疲憊了,經不起折騰了。

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在這樣的環境下,陸賈適時提出“無為而治”,放鬆一下對社會的盤剝消耗,可以說正逢其時。

這樣的政治主張也說到了劉邦的心坎上,既順耳順心,又切實可行。

“無為而治”的執政理念深刻地影響了劉邦和他的繼任者,並且在朝堂上下形成高度共識,隨後轉化為漢朝的基本國策。正是靠著這個理論核心的支撐,漢王朝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慢慢地變得強大強盛起來,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延續兩百多年國祚的封建帝國,我們至今還稱自己為“漢人”“漢族”,就是源自那個強大的帝國。

如此一個對漢朝統治有著開宗明義之功勞的陸賈,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和重視,沒有像那些將軍們封侯,也沒有像蕭何那樣為相,只是賞了一大堆金銀珠寶給他,最後辭官安度晚年去了。

但是,他提出的治國理論已經被劉邦和他的繼承者認可了。對陸賈的境遇,我猜劉邦也許會這麼說:老子本來就是要這麼治理國家的,只不過你和老子想到一塊兒了而已,所以,你的功勞大不到哪裡去!

和平時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沒的漢初功臣陸賈

劉邦劇照

征服一片土地,可以依靠武力;征服一群臣民,可以靠權術;而要征服一段歷史,則只能依靠思想。

陸賈,可以說是大漢歷史的征服者,他教化君王,立下基本國策,“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沒有“贏得生前身後名”。只是作為“有口辯士”載入史冊,這個“無冕之王”,實在是被埋沒得太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