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史书上关于陆贾的记载并不算多,《汉书》和《史记》里关于陆贾的传记几乎完全一样,《资治通鉴》里也是抄来抄去。还好陆贾自己写了《新语》十二篇流传下来,使得人们可以对他的思想体系有比较系统的了解,也可以从字里行间窥探到他的一些心理活动,从他对事物的看法来推测一下他的所思所想。

司马迁说“余读陆生《新语》书十二篇,固当今之辩士。”于是把他和郦食其、朱建放在一起,只当作有口辩士,组团儿作了一篇列传,这显然低估了陆贾的作用,没有意识到他的伟大。

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陆贾剧照

在我眼里陆贾应该是被独立作传的人。

无痕的前半生

陆贾的生卒年并没有十分确切的记载,只能有个大概的范围,似乎是在公元前240年到公元前170年之间。但应该比这个要更早一些,因为史书上说,陆贾“师从荀子”,而荀子是在公元前238年离世的,陆贾不可能两三岁就去荀子那里就读。荀子最后的落脚地是在楚国兰陵,陆贾是楚国人,他向这位名噪战国的大儒求学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从陆贾的后期表现来看,也应该是得了荀子真传。

陆家早年的经历,史书上没有更多记载。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之前是什么身份,不得而知。但至少看得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他应该没有做过秦朝的官吏,这应该是陆贾不为暴秦效力的气节吧。

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秦军阵列

但作为儒生的陆贾,又绝对是一个有大抱负的人,前几十年的碌碌无为,并不是他想要的。《新语》中的一句“圣人不空出,贤者不虚生。”暴露了他的野心。

儒家向来讲究“内圣外王”,虽然在实现人生价值上,放弃了“君临天下”的政治奢望。但在精神上的,却是一直在追求达到最高标准,就是力争通过长期磨练、不断修为、成为精神领域的“君王”,成为“无冕之王”。

所以真正的儒生,从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的奋斗口号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觉得,陆贾完全实现了这一目标。

选中“无赖”刘邦

他找到了一个好主顾——刘邦。以“客”的身份,跟随刘邦东征西讨。陆贾的立身之本就是一口好辩才,被称之为“有口辩士”,在外交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的作用。

刘邦本身是个大老粗,并不太喜欢儒家的文质彬彬、磨磨唧唧,有点“流氓”习性。这个在史书里有不少栩栩如生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刘邦根本就不把礼法规矩之类放在眼里。比如项羽以杀刘邦的父亲为要挟劝他投降,刘邦却笑着说“我们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想烹了咱爹的话,记得分一口汤给我喝!”;比如被项羽追得急了,刘邦三番五次把儿子女儿推下马车;比如项羽要跟他单挑,他嬉皮笑脸的说:“我只和你比智力,不比体力!”一副无赖嘴脸,搞得项羽一点办法没有。更恶劣的是,刘邦讨厌儒生,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当众侮辱儒生。对这样的刘邦,一般儒生是受不了的。

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刘邦项羽剧照

陆贾冷静地看着刘邦的无赖做派,虽然心中不爽,但是并没有放弃追随刘邦,因为他看到了刘邦最大的优点——能识人、用人、容人,这就是成大事的先决条件。

还不到教化他的时候,陆贾暗自忖度,等他登上皇位,就可以依托他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了!

陆贾看好这只潜力股,并坚定持有,尽享红利。

事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什么是人才,陆贾的论述和刘邦的选择思路基本一致。

陆贾借着对木材的选用来讽喻人才选拔,他说:“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名木和枯杨处在不同的环境、介于不同的时期、距离都市的远近,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木材本身的价值和作用。所以,不论名木与枯杨,要力求通达于世,通用于世,因才施用,尽其所长。

你看看刘邦的用人之术,他的那些左膀右臂有“名木”,更对是“枯杨”,比如樊哙是杀狗的,灌婴是卖布的,周勃是丧事上吹箫的,大都是一些出身贫寒之士,但在刘邦的眼里,各有所长,统统纳入麾下。这种气度,只有几百年后的曹操可堪一比。

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打江山的时候,陆贾奉命东奔西走,充分发挥了他的外交才能,为联合诸侯王共同对付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期的陆贾并没有拿儒家的那套,去烦刘邦,只是安静地当一个有口辩士。

但陆贾的心头一直燃烧着一团火,他不会停留在只做一个“有口辩士”上。而且,对这种靠口舌为生的职业,在他的眼里只是谋生的“术”,和儒家要宣扬的“道”,还有很大距离。

从《新语》中,也可以看出陆贾对战国说客的态度。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并不是陆贾喜欢做的事情。

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苏秦、张仪,身尊于位,名显于事,相六国,事六君,威震山东,横说诸侯,国异词,人异意,欲合弱而制强,持衡而御纵;内无坚计,身无定名,功业不平,中道而废,身死凡人之手,为天下所笑者。乃由辞语不一,而情欲放佚故也。

他说,口中常常吟诵圣人的言论,身体力行贤者之风,坚持不懈,不知疲倦。即便没有成为君王,也可以称之为君王了。这虽然是对刘邦的劝谏之词,又何尝不是一介儒生秉持的人生信条呢?

“夫口诵圣人之言,身学贤者之形,久而不弊,劳而不废,虽未为君,则亦谓之为君矣。”

教化“无赖”君王,定下治国大纲

到了刘邦坐江山的时候,陆贾开始慢慢渗透诱导刘邦读书尊儒,实施他蓄谋已久的“教化君王”的计划。于是史书记载了那段有名的对话——刘邦气急败坏地骂道:“你老子我是靠马上东征西讨,拼了命打下的江山!这些破书有什么屁用呢?”陆贾不急不躁地回答:“您可以马上打天下,难道还能在马上治天下吗?而且,你看看,商汤周武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才使得国运长久。如果秦始皇能够行仁义、法先圣,陛下怎么能有今天呢?”于是,刘邦收了流氓嘴脸,让陆贾好好地总结一下秦王汉兴的历史经验,才有了这十二篇《新语》传世。

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陆贾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对前人的理论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在他看来,能把远古久远的事和当前形势结合起来,才叫善于谈古论今。所谓“道”,就在我们平平常常的日子里,不必去舍近求远,只要能领会其中精华,就能得道成功。并不是只有骐骥才是千里马,只有“干将”才是宝剑,只有西施才算美女,只有姜子牙才算忠臣。也就是说,读书不必局限于孔子,就像治病用药不必套用扁鹊的处方一样,只要符合实际情况就是好的方法,一定要懂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 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术远者考之于近;

——道近不必出于久远,取其致要而有成;

——故良马非独骐骥,利剑非惟干将,美女非独西施,忠臣非独吕望;

——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何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事而权行。

因此,陆贾提倡尊儒,却不拘泥于孔门言论。凡是他认为有理的,不论出自什么家,他都采取拿来主义。

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新语》之新,就在于它除了以儒家为基本框架之外,更多地结合了现实需要,汲取了先秦各家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当时盛行的黄老思想,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语言体系。

这套理论的基石和核心,就是“无为而治”

但是,他提出的“无为而治”,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有着本质的区别

老子的无为是一种小国寡民的消极“无为”,主要目的是“绝仁弃义”、“绝圣弃智”、“我无为而民自化”,这些主张不可能被统治阶级采纳,治理国家绝对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

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老子画像

陆贾其实只是借用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概念,而实质上要积极主动的多,它包含了轻刑罚、稀力役、崇简朴等内容,不是“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刘邦打下的江山可以说是个烂摊子,经过秦朝末期的横征暴敛,农民起义的烽火连天,又有楚汉相争,又有诸侯反叛,整个社会满目疮痍,人力财力物力都严重匮乏。年轻的汉王朝真的是很疲惫了,经不起折腾了。

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在这样的环境下,陆贾适时提出“无为而治”,放松一下对社会的盘剥消耗,可以说正逢其时。

这样的政治主张也说到了刘邦的心坎上,既顺耳顺心,又切实可行。

“无为而治”的执政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刘邦和他的继任者,并且在朝堂上下形成高度共识,随后转化为汉朝的基本国策。正是靠着这个理论核心的支撑,汉王朝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慢慢地变得强大强盛起来,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延续两百多年国祚的封建帝国,我们至今还称自己为“汉人”“汉族”,就是源自那个强大的帝国。

如此一个对汉朝统治有着开宗明义之功劳的陆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没有像那些将军们封侯,也没有像萧何那样为相,只是赏了一大堆金银珠宝给他,最后辞官安度晚年去了。

但是,他提出的治国理论已经被刘邦和他的继承者认可了。对陆贾的境遇,我猜刘邦也许会这么说:老子本来就是要这么治理国家的,只不过你和老子想到一块儿了而已,所以,你的功劳大不到哪里去!

和平时代之英雄,教化王者之儒生——被埋没的汉初功臣陆贾

刘邦剧照

征服一片土地,可以依靠武力;征服一群臣民,可以靠权术;而要征服一段历史,则只能依靠思想。

陆贾,可以说是大汉历史的征服者,他教化君王,立下基本国策,“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没有“赢得生前身后名”。只是作为“有口辩士”载入史册,这个“无冕之王”,实在是被埋没得太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